在最近發表在《柳葉刀呼吸醫學》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評估了中度至重度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例住院後多器官異常的負擔、影響因素及其與疾病結果的關係。
背景
大量證據表明,嚴重急性新冠感染會導致長期多器官併發症,潛在原因包括病毒細胞毒性、缺血性損傷、慢性炎症、代謝紊亂以及侵入性通氣等治療方法的影響。這種多種持續性癥狀,如慢性疲勞、呼吸困難、運動後不適以及胃腸道和神經系統併發症,現在被稱為長期新冠(長新冠)的急性後後遺症。
然而,儘管許多研究已經探索了長期新冠肺炎的潛在機制,但新冠感染住院後持續的多器官損傷的負擔及其對患者結果和康復的影響仍不清楚。在這方面,磁共振成像(MRI)是評估中度至重度SARS-CoV-2感染後發生的器官表現的絕佳工具,之前的研究報告了炎症標誌物與組織異常發現之間的聯繫,以及凝血因子的改變。
關於這項研究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員在英國對新冠感染肺炎住院患者進行了多中心、多器官核磁共振成像隨訪。這項研究被稱為C-MORE,是針對新冠感染對多器官影響的研究,旨在描述和評估從新冠感染康復的患者與從未感染過新冠病毒人群相比的多器官損傷患病率。
C-MORE研究還旨在破譯與新冠感染相關的多器官功能障礙的可能機制,並檢查這些多器官異常是否與患者報告的結果有關。2020年3月至2021年11月期間因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確認或臨床診斷的SARS-CoV-2感染住院的患者參加了這項前瞻性觀察研究。
作為隨訪的一部分,進行了臨床評估,包括肺功能測試和血液採樣。對心臟、肺、大腦、腎臟和肝臟進行了核磁共振掃描。18歲以上的人,核磁共振成像沒有禁忌症,去年沒有住院,最近或以前的新冠肺炎沒有癥狀,核酸抗體和PCR測試呈陰性,被邀請作為該研究的對照。
記錄了所有參與者的臨床和人口特徵、合併症、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臨床進展量表以及居住面積。有核磁共振禁忌症(如金屬或其他植入物,包括心臟起搏器或除顫器)和幽閉恐懼症的人被排除在研究之外。
還對所有參與者進行了血液和肺功能測試,包括強制呼氣量、強制生命能力,在某些情況下,還測量肺部的一氧化碳轉移因子,以評估肺功能。使用各種問卷評估了與焦慮、認知功能、呼吸困難和疲勞相關的結果指標。
結果
研究結果表明,因新冠感染住院會增加多器官異常的中期風險。核磁共振結果報告稱,與健康對照組相比,住院後新冠肺炎患者的多器官異常發生率更高,新冠感染住院患者的肺、腦和腎臟等器官出現異常更頻繁。然而,患者和對照組的肝臟和心臟核磁共振成像異常的頻率相似。在核磁共振成像上還觀察到一些器官的血管和炎症損傷模式。
此外,發現多器官異常的存在與年齡有關,年齡偏大,患有三種以上的合併症,以及經歷過更嚴重的新冠感染的人表現出更高的多器官異常發生率。
患者報告的結果措施評估還表明,肺部的異常核磁共振成像結果與胸悶風險的兩倍有關,核磁共振成像的多器官異常與新冠肺炎住院後嚴重和持續的身心健康損害有關。
結論
總體而言,調查結果顯示,與未感染的健康人相比,因新冠感染住院的患者,核磁共振成像的多器官核磁共振異常發病率是前者的三倍。核磁共振成像顯示一些器官的血管和炎症損傷模式,多器官異常與持續和嚴重的精神和身體損傷有關。這些結果凸顯了住院後新冠感染患者多學科治療和管理策略的必要性。
參考文獻:
K, B. J., Lone, N. I., Jones,et al, Multiorgan MRI findings after hospitalisation with COVID-19 in the U.K. (C-MORE): 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