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就被灌輸「愛乾淨、講衛生」的意識,但你可知,生活中有些我們一直堅持的「衛生習慣」,其實是多此一舉,甚至反而危險健康!
01
開水燙碗能殺菌?
需滿足2個條件!
在外用餐時,你可能會見到這樣的「餐前儀式」:撕開餐具包裝,倒上熱水,開始洗洗涮涮……覺得這樣能「消毒殺菌」,用得更安心。

但這樣真的有用嗎?
1高溫消毒需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對於餐具來說,「高溫煮沸」確實是最常見的消毒方式。但有前提條件:一是溫度要足,二是時間要夠。
國家出台的消毒衛生規範中提到,熱力消毒(煮沸、蒸汽消毒)法需在100℃的溫度下,保持10分鐘左右。

像餐具上常殘留的細菌大腸桿菌、沙門菌、霍亂弧菌等,多數要經100℃作用5分鐘,或80℃作用10分鐘才能死亡;而乙肝病毒在100℃中至少10分鐘才能被滅活;
一些不怕「燙」的細菌芽胞需煮沸更長時間,如破傷風桿菌芽胞需60分鐘,肉毒桿菌芽胞則需3小時。
一般餐廳提供的熱水熱茶,為了避免燙傷,多在70℃-80℃左右。這些水倒在涼的餐具里,溫度還會降至更低。
另外,不少人燙餐具的時候,快則幾秒,慢則十幾秒,這在作用時間上也是遠遠不夠的。最大的作用可能是帶走一部分灰塵。

2消毒濕巾擦餐具也不可取
除了用熱水燙,還有人用濕紙巾擦拭餐具消毒。但市面上清潔、抑菌的濕紙巾,大多只能用於皮膚清潔,不能起到消毒餐具的作用。

能達到消毒作用的濕紙巾也是用於皮膚或物體表面的消毒,其中的化學成分不能入口,用來擦碗反而增加安全隱患。
所以,外出吃飯盡量去衛生達標的餐館,也可以自備一套餐具。
3使用消毒記住三葯三無
在日常使用消毒餐具時,可以記住「三要三無」,來對餐具的衛生進行初步判斷。
「三要」
餐飲具包裝要完整
包裝要清晰標明廠名、廠址、聯繫電話、生產和保質日期
餐飲具要光潔、感官良好
「三無」
合格的集中消毒餐飲具要做到無油漬無泡沫無異味
02
飯後牙籤剔牙更乾淨?
小心細菌悄悄進入心臟!
飯後,大家都會習慣用牙籤剔剔牙,清除一些食物殘留,但這並不是一種好習慣。

首先,牙籤相對來說比較鋒利,如果經常使用不當就會損傷牙齦,進而導致牙齦出血,時間長了還會導致牙齦萎縮,牙根暴露。牙齦萎縮,牙齒之間的縫隙隨之增大,食物殘渣就更容易塞住牙縫,嚴重的話還會造成牙齒鬆動或脫落。
其次,經常用牙籤剔牙容易損害牙釉質,牙釉質在牙齒表面有保護作用,而牙根處的牙釉質比較薄弱,牙齒失去了這層保護後就會變得特別敏感,對冷、熱、酸、甜等刺激敏感度增加,容易引發疼痛。

另外,牙籤頭部較尖,很容易戳破牙齦導致出血,這時候口腔中的細菌就可能進入到血液中。
一般普通人群可經免疫系統排出體外,但免疫力低下的、或是患有瓣膜病、結構性心臟病的患者,細菌會隨血液流到心瓣膜且附著,形成贅生物,最終導致感染性心內膜炎。
如果吃飯之後出現了塞牙的問題,可以選擇用牙線,也可以通過漱口或者用沖牙器的方法來沖刷食物殘渣,盡量少用牙籤。

03
用紗罩罩食物防蒼蠅?
可能並不衛生!
防蠅紗罩罩在食物上,蒼蠅雖然不會直接落在食物上,但會停留在紗罩上面,並留下帶有病菌的蟲卵。這些蟲卵,有可能從紗罩孔中掉落而污染食物。

而且將食物放在餐桌上,室溫環境下,細菌繁殖極快,尤其夏天,更可能會以成倍的速度增長。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曾建議道:食物不要放在室溫下超過2小時,而在較高溫度的室溫下(32℃以上)則不宜放置超過1小時。
最好將食物包裹一層保鮮膜,然後置入冰箱上層。

(CCTV回家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