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宮內膜損傷的修復機制
在女性的生育階段,子宮內膜要經歷多達約400個生長、脫落周期。子宮內膜分為淺層的功能層和深層的基底層,而後者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是實現子宮內膜周期性再生的關鍵。
子宮內膜損傷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子宮內膜基底層損傷/缺失、子宮內膜纖維化形成與子宮腔形態學破壞,對生理與生育功能產生嚴重影響的疾病。非妊娠期實施的子宮腔手術也有引起子宮內膜損傷的風險,例如宮腔鏡子宮肌瘤切除術、子宮縱隔切除術、子宮內膜息肉切除術等,其中子宮肌瘤切除術後子宮內膜損傷的發生率高達45.5%。
修復的初始事件是上皮再生,既往研究認為子宮內膜的新生上皮來自於基底層的腺體殘端,而近年研究顯示這些上皮是由基底層的細胞分化而來,認為當這些細胞受到損傷而缺失時,內膜無法正常修復,宮腔缺乏內膜覆蓋,而發生纖維化、瘢痕化及粘連。
由此可見,子宮內膜基底層的連續性、完整性對子宮內膜的生理性修復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細胞、細胞外基質及細胞因子等同時參與子宮內膜的修復進程。
二、子宮內膜損傷性疾病
子宮內膜損傷性疾病多表現為子宮內膜薄、宮腔粘連及子宮內膜容受性下降。宮腔粘連是其中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形式。
三、子宮內膜損傷性疾病的治療
對子宮內膜損傷性疾病患者的助孕策略,重點在於快速建立並維持妊娠。而宮腔形態和子宮內膜微環境是妊娠建立和維持的關鍵因素。
所以,子宮內膜損傷性疾病患者生育力重建的首要步驟是恢復宮腔正常形態,宮腔鏡下宮腔粘連分離術是最常使用的治療術式,手術原則為分離切除瘢痕組織,恢復宮腔解剖形態,保護殘留子宮內膜。
對無臨床癥狀或癥狀輕微,且無生育要求的宮腔粘連患者不需要手術治療;對於不孕、反覆流產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宮腔粘連分離手術是首選的治療手段。
由於宮腔粘連分離術後複發率約為40%,重度宮腔粘連可達62.5%;而中度宮腔粘連,宮腔粘連分離術後妊娠率為62.3%,重度宮腔粘連僅為44.3%,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殖預後。因此,宮腔粘連分離術後需使用必要的輔助治療措施以減少粘連複發、促進子宮內膜修復、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及生育結局。
四、子宮內膜損傷性疾病患者的術後干預
宮腔粘連分離術後的修復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是藥物,如雌激素、血管擴張劑及中藥等;二是生物屏障或材料,如羊膜和透明質酸等;三是細胞治療,主要為幹細胞或外泌體、結合各種生物材料;四是物理治療;五是物理屏障,如宮內節育器和球囊等。但使用這些藥物和屏障對宮腔粘連複發的預防效果及對以後生育結局的影響程度目前研究數據極其有限。
五、子宮內膜損傷性疾病患者術後的最佳受孕時間
關於宮腔粘連分離術後最佳受孕時間段,目前臨床上尚無定論,但多個臨床研究結果表明,大部分患者會在宮腔粘連分離術後1年內妊娠,且隨著術後時限的延長,妊娠概率明顯降低。
同時,建議對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進行詳細的孕期評估,評估內容應包含夫妻雙方可能存在的影響妊娠建立與維持的因素。存在子宮內膜損傷性疾病的患者,應進一步評估患者的身體綜合素質、卵巢儲備功能、輸卵管功能及男方的精子質量等因素,積極處理影響患者生育功能的相關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疾病。若男方有少、弱、畸精症等男科疾病,應與男科醫師進一步溝通,共同制定進一步的助孕策略。結合患者夫妻客觀生理條件及其生育意願的迫切性,遵循個體化的原則,為術後患者提供自然試孕、人工授精及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三線助孕方案。
聲明:內容觀點不能直接用作醫療診斷或健康干預建議,僅供參考。在採取任何預防或治療措施前,請與醫生進行溝通。
參考文獻:
[1]況燕,覃桂榮,莫小亮,等.子宮內膜損傷性疾病的助孕策略與孕產期管理[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2022,38(9):891-895.
[2]宋天然,孫海翔.子宮內膜損傷致不孕症的臨床處理[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2020,36(6):500-504.
[3]王素敏,花向東.不同方法對子宮內膜損傷修復的治療結局探討[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2022,38(9):885-891.
[4]段華,甘露.子宮內膜損傷與修復存在的問題和規範化管理[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2022,38(9):865-868.
[5]蔡慧華,何援利.子宮內膜損傷的病因與發病機制[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2022,38(9):869-873.
[6]彭燕蓁,段華.子宮內膜損傷宮腔粘連評價指標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2022,38(9):873-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