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腿根總是潮濕,還起濕疹?很多朋友經常下身潮濕,尤其是到了秋冬季節,入夜之後更明顯,大腿根部非常潮濕,又濕又熱,有時還會起濕疹,天氣溫和還能好點,寒冷天氣會更加明顯,洗完澡會幹爽一會兒,但內衣換掉過幾個小時就不幹爽了。久坐之後也會更加明顯,短期影響工作,長期還會生濕疹,甚至生真菌。
為什麼會大腿根部潮濕?而且還起濕疹呢?
實際上,中醫認為,大腿根部潮濕,跟我們體內的脾虛,濕氣代謝障礙有關,脾運化水濕,脾氣充足,水濕得化,則不生痰濕,身體乾爽。脾虛濕氣不能健運,不僅大腿會潮濕,總是又潮又熱,而且大便也溏稀,粘馬桶,嘴裡也粘膩,容易出汗,身體也困重,容易腹型肥胖。有的朋友不僅有以上的表現,而且大腿潮濕在天氣寒冷,或者夜間會加重,經常潮濕得一塌糊塗,到底怎麼解釋呢?
實際上,中醫認為,人體分陰陽,病理產物分陰陽,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也分陰陽。當脾虛運化不足時,水濕容易在體內堆積,人體上為陽,下為陰,而「濕為陰邪,易襲陰位」,且「濕性趨下,」都導致了大腿根部容易出現潮濕,嚴重者甚至會出現下肢水腫。一日12時辰中,日為陽,夜為陰,而一年二十四節氣中,春夏為陽秋冬為陰。中醫理論認為,同氣相求,也就是相同性質的邪氣會在相同性質的時節嚴重。秋冬季節及夜間陰氣最盛,這個時候,體內陰邪也最盛,濕為陰邪,會表現出更加明顯的癥狀,所以這段時間就很容易出現大腿根部潮濕,入夜尤甚,秋冬寒冷季節加重的情況。同時,濕易留斂化熱,形成濕熱,濕熱為濕疹發生提供了充足的條件,所以嚴重時還會起濕疹。表現出濕和熱交掙,起濕疹,瘙癢,以及脾虛濕盛的大便糖稀,口中粘膩,大腹便便等表現。
怎麼解決大腿根部總是潮濕,還會起濕疹的問題呢?
今天給大家分享兩味中藥組成的方子,淡滲利濕,健運脾氣,分別是茯苓和薏苡仁,我們來了解一下。
首先看茯苓
茯苓性甘、平,味淡,入脾腎二經和心經,可以利水滲濕,健脾安神。茯苓可以用於各種濕濁,能夠健脾氣,去水濕,對於脾氣不足,濕濁運化失常,濕濁下泄的潮濕,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不僅可以改善大腿根部潮濕,容易起濕疹,而且對心脾兩虛的失眠,心悸也有很好的作用。
《本草衍義》:「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其次看薏苡仁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胃及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痹作用。薏苡仁為健脾除濕要葯,對於脾虛濕濁,水濕下泄的大腿根部潮濕,小便不利,水腫,泄瀉等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健脾利濕,改善濕濁,清利下焦水濕。對濕濁困厄經絡導致的肢體痹痛,筋攣拘急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本經》:「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下氣。」
綜上,茯苓配合薏苡仁,健脾滲濕,尤其是滲濕,改善由於濕濁下注,代謝失常所致的大腿根部潮濕問題,減少濕疹發生,對於失眠、關節疼痛,活動不利,筋骨拘攣也有不錯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