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令人聞風喪膽的癌症並不是現代才有的疾病,早在宋代《仁齋直至附錄遺方論》一書中就有關於癌症的描述:「癌症上高下深,岩穴之狀,顆顆累垂……」。從書中記載不難看出,這是對腫瘤外觀特點的描述。
在我國,每年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數超過300萬,平均每四分鐘就有一個人因癌離世。隨著身邊出現越來越多的癌症患者,有不少人都在擔心自己能否逃脫癌症的魔爪。
我的外婆就是因直腸癌離世的,發現時已經到了晚期並伴有肺部轉移了,她很快就離開了我。5年前我的爸爸又得了鼻咽癌,雖然經過治療後已經達到了臨床治癒標準,但治療時的爸爸所受的折磨想起來還是令我後怕。
「癌症家族史」就像是壓在我心頭的一塊巨石,我很擔心自是否能安然渡過餘生。
《生命的守衛者》這本書作者是清華大學生物學博士,腫瘤免疫的新葯研發科學家,擁有非常專業的學術背景。這是一本關於癌症免疫療法簡史的科普讀物,裡面詳細介紹了免疫療法的歷史及最新進展,適合想要了解癌症免疫療法發展史的人閱讀。
在免疫療法之前,人們熟知的癌症治療方法就是:手術、化療和放療、靶向治療。我是一名護士,曾經我也在婦科、腫瘤外科和手術室工作過,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說,手術治療確實是有效的腫瘤治療措施,但對於患者來說,他的生存治療也是確確實實會受到影響的。
十幾年前我剛參加工作時,就遇到過一個卵巢癌術後化療的患者。在認識她之前,她就已經做了切除加清掃的手術,但是為了殺死殘存的癌細胞,她還要接受幾個療程的化療。當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次給她來化療的時候就像歷劫一樣,身心都經歷著摧殘。那時我就在想,這麼痛苦的過程不知道有沒有人堅持不下去,難道就沒有更好的方法了嗎。
後來,去了腫瘤外科,也看到了一些患者因為癌症切除一些身體器官後全身擦滿管子的樣子。我知道,這只是癌症治療的開端,他們即將面對的是更為複雜的後續治療。情況樂觀的,切完了按時服藥、定期複查就行。發現晚的患者,切除了之後還得轉到腫瘤內科進行化療。
原本我只是一個癌症治療的旁觀者,直到我的爸爸也不幸得了癌症,在參與了他的整個治療過程之後,我才真正意識到癌症,對於一個人來說要經歷的是什麼。
我爸發現時已經是鼻咽癌晚期伴轉移,好在轉移只是發生在腫瘤附近。因為已經發生了轉移,所以在放療之前還得進行好幾輪的化療。5年前的化療葯相比於十幾年前已經進步了很多,剛開始的時候我爸只是出現了掉頭髮的現象,沒有對身體造成太大的痛苦。
化療療程完成後,他就開始接受放射療法,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放療。它是利用放射線對腫瘤原發病灶和轉移病灶進行局部治療。令我沒想到的是,我爸對放療的反應非常大,吃不下還一直吐,因為長期嘔吐,食道也被損傷引起了水腫,無法進食。臉成了灰黑色,脖子的皮膚因放療引起的潰爛觸目驚心,我看著都覺得疼。
4個月的治療時間加上兩個月的調理,對爸爸來說是漫長的煎熬,對我們家人來說也是一種煎熬。既擔心治療效果,也擔心爸爸的身體能不能承受住治療方式。我們是幸運的,最終等來了一個好的結果。
在看《生命的守衛者》時,書中提到2018年國內正式引進了免疫療法,且對鼻咽癌等癌症效果很好。我就想,要是能早點引進免疫療法,我的爸爸是不是就可以少受點痛苦。但無論如何,這一舉措意味著我們國家對癌症的治療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現在面對癌症有了一種全新的選擇。
如果沒有遇到這本書,我不知道為了攻克癌症,全世界的科學家們做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他們為了治癒癌症,經歷了無數次枯燥且無人知曉的試驗階段。期間還要忍受個人嘲笑和打擊,正因為有他們的堅持,醫學才會不斷進步,對疾病的治療手段才會不斷優化。
每一種治療方式的產生,都證明著人類在與癌症鬥爭的過程中取得的成績。
無論是手術、放療和化療還是靶向治療,雖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在它們出現的時候帶給患者的都是對生的希望。如今隨著免疫療法的推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在與癌症的鬥爭中將會迎來一場全新的勝利。
這本書不但讓我看到了癌症治療的新方向,也讓壓在我心頭多年的「癌症家族史」這塊千斤重的石頭落了地,也不再覺得束手無策。癌症已經進入了一個可預防的時代(比如宮頸癌疫苗),那麼遲早也會擁有更好的治療方式。所以無論前路如何,戰勝癌症都將有更多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