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甲醫院做陪診師,兩年接了600多客戶後,他希望患者不再需要自己

2022年11月01日10:55:26 健康 1573

在三甲醫院做陪診師,兩年接了600多客戶後,他希望患者不再需要自己 - 天天要聞

在三甲醫院做陪診師,兩年接了600多客戶後,他希望患者不再需要自己 - 天天要聞

陪診師,顧名思義,就是陪患者去醫院就診。


在陪診師趙凱所在的二線城市,陪診一天的價格是200元至400元。一線城市的陪診費用,每天在400元到600元不等。這份營生無需太多技能,只要時間充足就可以。也正因此,他們被稱作是「販賣時間的人」。


兩年多以來,趙凱陪診過600多次客戶。他很欣賞一句話:「醫學的最大價值不是治癒疾病,而是安慰和幫助病患」。趙凱認為,這正是陪診的意義所在。

在三甲醫院做陪診師,兩年接了600多客戶後,他希望患者不再需要自己 - 天天要聞

文 × 林樾

編輯 × 柯南

早上7點多,醫院很多科室還沒開診時,趙凱就站在了大門外。他不是醫生,卻對這家醫院的各個科室了如指掌;他並非患者,但操的心一點不比患者少。

入行兩年多來,趙凱幾乎每天都會去同一家醫院。這家三甲醫院早上8點開診,下午6點結束,每日門診量有3000多人次。一整天里,會有各式各樣的患者魚貫而入,他們看病、檢查、買葯,為自身的健康狀況焦慮。

這家醫院裡,共有450多位主任、副主任醫師。前兩年,醫院為了方便患者就診,把許多就醫流程進行了數字化。但數字化帶來便捷的同時,也讓不少老人和一些來自農村的患者茫然失措。

其實,就算年輕人,如果不常和醫院打交道,去就診時也會被流程搞得一頭霧水。而正是這繁瑣的程序,給陪診師們帶來了一次次生意機會。

在陪診期間,趙凱不僅要替患者排隊、挂號、買葯、取結果、買飯、繳費、傳達醫囑等,有時還得陪著聊天、吃飯、散步……細緻入微的陪伴,比有些患者的家屬還要用心。

不過,很多人對陪診師的工作並不理解。趙凱說:「都認為我們就是黃牛,想找我買專家號。我只要一拒絕,人家就說,連專家號都掛不到,還做什麼陪診呢?」

「安慰和幫助」

趙凱今年31歲了,身高1米75,體重近80公斤。他有些近視,不戴眼鏡時,眼睛總是眯著一條縫。好在,他沒有脫髮,胖胖的身軀,加上一張娃娃臉,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

做陪診師之前,趙凱是一名健身房銷售,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門店附近轉悠,逢人就說:「你好,游泳、健身了解一下。」

那時趙凱每天上午10點才上班,但自從做了陪診師,每天早上五六點就得起床。幸好,他生活在一個省會城市,不用像一線城市的很多上班族一樣,必須搭乘特別擁擠的地鐵。

大多時間,他的出行工具是共享電動車,只有特別著急時,才會叫一台網約車。

在趕往醫院的路上,趙凱總會在街邊買一份煎餅果子當早餐,一邊騎車,一邊吃。

儘管早晨出去時,路上還不算擁堵,可趙凱仍會趕搶時間,經常將車子跑到最高時速20公里。他說,陪診就是和時間賽跑。

之所以趕時間,是因為這家醫院早上8點開診,他要盡量排在前面,讓陪診對象能儘早見到醫生。

趙凱常去的醫院,是當地最好的綜合醫院。這裡每天接待的患者,既有本市和省內的人,也有從周邊省份趕過來的患者。

在三甲醫院做陪診師,兩年接了600多客戶後,他希望患者不再需要自己 - 天天要聞

醫院裡總是人滿為患,這也給陪診師帶來生意機會。攝影:林樾

可這麼長時間以來,無論他去多早,總也沒能排到過第一個。每次到醫院時,挂號窗口總是排著很長的隊,那些名醫或專家的所在樓層,早被堵得水泄不通了。

做了兩年多陪診師的趙凱,對此見怪不怪了,可那些等待的患者,個個滿臉愁容。

他們當中,有人不知如何使用自助設備,有人找不到就診樓層,有人看不懂檢查單,還有人連字都不認識……

雖然醫院也有導醫台,但那裡總擠著很多人。還有一些患者,即便工作人員詳細告訴了他們所有流程,可只要一離開導醫台,轉身就蒙掉了。

這種蒙掉的狀態,幾乎伴隨整個就診流程。尤其面對自助設備,很多老人根本不會操作。

「現在挂號、繳費、打病歷、打光片,都是在機器上操作。」一老年患者說,他們不知道怎麼弄,有時因為視力問題,甚至連屏幕都看不清。當他們在自助設備前待久了,後面的人還會不耐煩。

事實上,趙凱常去的這家醫院,專門派人守在自助設備那兒,目的就是幫助不會操作的人。可有時就診者太多,工作人員忙不過來。

除了不會操作設備,更多患者面對醫生開出的檢查單,也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

比如,僅透射性照片檢查,就有DR、CT、核磁、B超等,普通患者幾乎看不懂。對於這些,趙凱以前也分不清,直到做陪診師後,他才慢慢弄明白。

有時候,不少患者還因看不懂檢查項,與醫生發生口角。最常見的,就是很多人分不清「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

常規的心電圖,是在檢查完後立即出結果,整個過程就幾分鐘;「動態心電圖」則是在患者身上佩戴一個動態盒,至少連續監測24小時,有時需要更久。

可很多人以為兩者是一回事,然後在「心電圖」隊伍排了很久後,最終發現站錯了地方。

於是,趙凱常能聽到患者和醫生的爭吵:「你這不是寫著心電圖嗎?」「這是動態心電圖,不是心電圖」,「你都說是心電圖了,又說不是心電圖。」對此,醫患雙方都很無語。

在三甲醫院做陪診師,兩年接了600多客戶後,他希望患者不再需要自己 - 天天要聞

很多人面對醫院的流程,總是一頭霧水。攝影:林樾

每次在醫院看到這種爭吵,趙凱都會主動上前將患者帶到正確的科室。

時間久了,醫生也都認識了趙凱。偶爾,雙方吵得不可開交時,醫生還會大喊:「小趙在不在,快把他領過去。」

當趙凱接觸上醫生推過來的患者後,就會主動遞個名片,並說明自己是有償陪診。「半天200元,一天400元。」趙凱稱,每半天是以4小時計算,如果提前結束,也是按全時段收費,但每超一小時,需加收50到100元。

大多數人在聽到有償陪診後,還是能接受的。但也有人將其看成是和醫院在利益勾結,並轉身將名片扔到垃圾桶。他也不止一次在廁所紙簍中,看到過自己的名片。

趙凱坦承,這種質疑很正常。但他強調,他和醫院彼此不涉及利益,最多就是幫醫生搬搬設備,幫護士取快遞,「陪診的方方面面,也是人情世故。」因為,他常去的那家醫院,還有不少陪診師,大家都努力和醫院維持好關係,至少不能被保安趕出去。

當然,在維持好與醫院關係的同時,趙凱想得更多的,仍是如何服務好患者。

每次在陪診前,他都會根據患者的情況,提前到醫院踩點,並叮囑患者需要準備什麼,然後規劃好時間,盡量高效完成陪診。

到了醫院後,除了患者必須要出現的地方,趙凱會讓患者在一個地方等著,他會完成剩餘的所有流程。

為了方便患者,趙凱的背包里,經常放著充電寶、口罩、雨傘,手紙、老花鏡等。他冬天還給患者帶暖手寶,夏天給患者拿扇子,比患者親人還要親。

對於這種細緻入微,趙凱沒覺得有什麼不妥。他很欣賞一句話:「醫學的最大價值不是治癒疾病,而是安慰和幫助病患」。趙凱認為,這正是陪診的意義所在。

「他們只是不願一個人去看病」

兩年多下來,趙凱前前後後陪診過600多次客戶,這些客戶的特徵很集中,通常是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丈夫極少陪伴的孕婦寶媽,和在城市裡打拚的獨居年輕人。他們每個人去就診時,都會表現出些許無力感。

趙凱最多的業務,是外地子女給父母下的單,尤其最近兩年以來,這種陪診變得多起來。

在三甲醫院做陪診師,兩年接了600多客戶後,他希望患者不再需要自己 - 天天要聞

在醫院裡獨自等待就診的老人。攝影:林樾

今年早些時候,趙凱接了個來自外地的單子。下單人名叫田豐,今年39歲,獨生子,在外地工作。幾年前,他母親去世後,父親不願到外地與其同住,一個人留在了老家。

那段時間,因為當地疫情正嚴重,田豐無法趕回老家。恰巧,他父親總說胸悶頭暈,在鄉衛生院、縣醫院就診後,癥狀沒有改善。

田豐本想讓親戚帶父親去省會檢查,可親戚都說騰不出時間。而他的父親,一直在家務農,雖然現在會使用智能手機,但到市裡的話,連公交、地鐵都不會乘坐。

後來,田豐在短視頻平台搜索了家鄉的陪診員時,最終選擇了趙凱。當時,田豐估摸著需要一天時間,就先付了200定金。

一切就緒後,田豐知道父親怕花錢,就讓趙凱配合自己演戲,說兩人是朋友,趙凱純粹是幫忙。其實,趙凱經常會遇到這種善意的謊言,他也從來不會去戳穿。

商量好後,田豐在網上掛了號,並把截圖發給趙凱。出發的當天早上,他給父親叫了網約車,目的地設置成那家醫院,趙凱就在醫院門口等著。

讓趙凱沒想到的是,田父害怕耽誤「朋友」趙凱的時間,還給他帶了兩瓶蜂蜜以示謝意。

在趙凱的陪伴下,老人的檢查很順利,趙凱讓他坐在候診區不要亂動,自己完成了剩下的全部流程。所幸老人的身體並無大礙,醫生開了葯後,趙凱就把他送回家了。

田豐對整個過程很滿意,最後非要多付給他100元。

趙凱說,他經常遇到像田豐父親這樣的狀況,而這也已成為社會問題。

目前,中國約有1.9億老人患有慢性病,很多老人需要定期上醫院看病、換藥等,但因子女不在身邊,有超過70%的老人須獨自就醫。而他們面對醫院的各種儀器和複雜流程時,大多是驚慌失措的。

有了趙凱這樣的陪診師後,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個難題。

有時候,如果熟悉的客戶不方便來市裡就診時,還會直接讓趙凱去找醫生,然後打開視頻進行問診。然後,趙凱再將藥品寄過去。

但趙凱也不是所有老人的單子都會接。如果對方年紀過大,或行動不便的話,他都會謹慎考慮。除非是有家屬陪同,否則一般不接。

相比於子女對老人的溫情謊言,趙凱不能理解的,是經常無法陪孕婦寶媽的丈夫們。

這些男人,有的在外地工作沒辦法,但還有很多就在本地。至於無法陪伴的理由,他並不清楚,客戶也不想說。

在趙凱心裡,其實不太想接這類的陪診。因為很多孕婦寶媽的檢查涉及隱私,有些醫囑,他也不太好意思說出口。

但他發現,大多孕婦寶媽對此並不在意,甚至還有人提出必須是男性陪診。

「我覺得,這時候的女人更敏感,可能找男陪診,就是想要一種安全感。」趙凱自稱,他不止一次在陪診時,有寶媽哭著對他說:「我老公有你一半細心,我就滿足了。」

早期,趙凱還會接些更奇怪的單子——有的女孩下單,讓他陪著去做人流。因為這種單子收費較高,每次800元左右,所以,趙凱不想拒絕。

不過,趙凱一般不讓女孩選擇公立醫院,而是去民營醫院。然後,他常冒充女孩男友或親屬在單子上簽字。

由於這種陪診存在極大風險,趙凱現在不敢接了。他也聽說過圈子裡,有人陪女孩打胎後,最終反被女孩的男朋友打了一頓。

在三甲醫院做陪診師,兩年接了600多客戶後,他希望患者不再需要自己 - 天天要聞

許多陪診師替患者去排長隊。攝影:林樾

實際上,趙凱最喜歡的單子,還是陪診年輕人,尤其是獨居者。這些人讓趙凱陪診,很多時候並沒什麼大病,只是去拔智齒、體檢,或常見的頭痛腦熱等。

這種陪診很簡單,大多時候,趙凱只是陪客戶在醫院輸液,然後出去買瓶水、買飯什麼的,收費和陪伴老人是一樣的。

看著這樣的獨居青年,趙凱心理也很複雜。從這些人的身上,他看到的更多是孤獨與疏離:「他們只是不願一個人去看病。」

「我遇到一個剛畢業的男孩,為了陪客戶,喝酒喝到胃出血。」趙凱說,朋友替他叫了陪診,他看著躺在床上的男孩,彷彿看到了自己剛畢業時的樣子。

男孩身體恢復後,趙凱問他為什麼一個人生活。男孩說,自己什麼都還沒有,也早就習慣了獨居,不想被人打擾。

而中國的單身獨居群體,去年的人數大約是9200萬。這些人平時看起來自由自在,但身體遇到狀況時,還是會感覺脆弱。

在陪診這些年輕人時,趙凱也常常哭笑不得。因為現在很多人生病了不是去醫院,而是先在網上搜索看病。

「網上看病,起步都是癌症。」陳凱說,很多人只是腸胃不舒服,網上一查,以為得了胃癌,還有人皮膚瘙癢,非認為自己患了皮膚癌

一些人覺得,自己很快就要死了,並向趙凱哭訴自己的「一生」,甚至把遺言寫好,讓他日後轉交給家人。

當到醫院檢查後,發現只是再普通不過的小毛病時,他們又會感慨地說:「靠,活著真好。」

趙凱也在這一次次的陪診中,看到了人生百態。

「生活最好的樣子」

趙凱的老家在河北農村,大專畢業後,一直沒有固定工作,他先後做過房產銷售、快遞員、安利推銷,以及健身房銷售。

雖然這些工作都沒做長久,但趙凱的社交能力被鍛煉了出來。而他對陪診師的了解,緣於2020年上半年自己的一次住院經歷。

當時,趙凱在踢球時踝關節受了傷。住院期間,他發現隔壁床有個年輕人,一開始無人照顧,後來突然來了個年輕男子為他跑前跑後。

起初,趙凱以為兩人是朋友,後來,才知道那個年輕人是有償陪診。當時,他就覺得這行不錯,幾乎不用投入成本,只要有時間就行了。

在三甲醫院做陪診師,兩年接了600多客戶後,他希望患者不再需要自己 - 天天要聞

代取報告也是陪診師的服務範疇。攝影:林樾

可在有意入行後,他當時並不知道怎麼加入,於是就在短視頻平台搜索了陪診師,結果跳出很多內容。其中,還有不少自稱是導師的人,號稱招收學員。

經過一番對比,趙凱與南方一名導師聯繫後,對方說根本不用上課,只要交1500元教材費就可以。其中,500元是文字資料,1000元是視頻資料。

起初趙凱擔心被騙,可想著最多也就損失1500元,便把錢轉了過去。導師很快將資料發了過來。

這些資料不複雜,裡面除了怎麼做陪診師外,就是如何拉客戶以及運營接單賬號。

趙凱只用了兩天,就把所有資料看完了。當時,他正好也沒理想工作,就決定去做陪診師。

雖然看資料沒用多久,但為了摸清醫院的情況,趙凱先後花了2個多月時間。他把所在城市大小醫院幾乎走了一遍,並重點盯了兩家醫院。

「一個是這裡最好的綜合醫院,一個是骨科醫院。」趙凱說,據他觀察,這兩家醫院患者最多,幾乎每天都是烏泱泱的人群。

為了踩點,他那段時間幾乎每天去那兩家醫院,一層一層看,一間一間記。最後,他不僅熟悉了各個科室,連每個廁所、消防出口、停車場位置也都了如指掌。

擔心保安驅趕自己,他還隔三差五給保安買煙,開口不是喊哥,就是叫叔。

正式開工前,他還在醫院拍了不少空鏡頭,然後配上製造情緒和焦慮的文案,發到短視頻平台,目的是為了接單。例如:《父母生病,疫情回不來怎麼辦?當然是我替你陪診!》、《一個人怎麼能去醫院?你沒伴侶但有我啊》。

在三甲醫院做陪診師,兩年接了600多客戶後,他希望患者不再需要自己 - 天天要聞

在醫院裡茫然失措的病患。攝影:林樾

他接的第一單,是一位年輕夫婦帶孩子到省城看病。當時,那個小女孩得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趙凱陪著他們做了檢查、辦了住院手續。

雖然第一次有些緊張,但面對比他還緊張的患者家屬,趙凱沒露出新手破綻。

慢慢的,隨著單子越接越多,他也逐漸自信起來。

現在,趙凱的接單渠道分為線上和線下。線上是依託短視頻以及電商平台,線下主要依託病人、熟人、醫生和醫院。

在入行一年多時,趙凱已有了自己的小團隊。目前,他的女友負責招募、線上接單,趙凱則常混跡在醫院打通線下市場,並親自陪診。

不過,趙凱的團隊成員多是兼職,他每單抽取30%-50%的費用。

與此同時,趙凱也摸索出了固定的工作流程。通常,如果想找陪診,得提前兩三天預約,當預約完畢,開始對接時,他們先會提醒挂號。

「沒挂號的話我們可以協助挂號,但不代挂號,因為我們不是黃牛,客戶掛不上的專家號,我們也基本掛不上。」趙凱說,常有黃牛找自己合作,但都被他拒絕了,「這行沒什麼特殊,連插隊都不行,我經常替患者排幾個小時的隊。」

在陪診前,趙凱還得詢問患者,是初次就診還是複查,以及預約開單取葯或檢查等問題。

這個行業還有個規矩,就是必須先收定金,因為很多客戶經常搖擺不定。只要定金一交,雙方就開始簽委託陪診合同與保密協議

之所以簽協議,趙凱說主要為了規避一些責任:「萬一陪診過程中發生意外怎麼辦?」

做了兩年多後,趙凱覺得現在這行不太好做了。由於網路推廣原因,陪診師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入行者越來越多,媒體上也經常能看到陪診師月薪過萬的新聞。

「在大城市,也許能過萬,二三線城市很難。」趙凱說,由於陪診師入行門檻過很低,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市場整體非常混亂,大家都在打價格戰,導致陪診費用越來越低:「這個行當,收入不怎麼高端,剛剛夠糊口而已。」

就在陪診師火熱起來後,其周邊生意也好了起來,趙凱入行之初遇到的「賣課」就是其中之一。其實,那些課程大同小異,但被包裝成入行「聖經」後,課程生意水漲船高。

趙凱也把曾經買過的課程進行了加工,並以2000元一套的價格,反覆售賣了數次。

另外,在陪診師還未進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的情況下,有的公司已經開始做起「陪診師證書」生意。

一家機構的招生簡章顯示,他們將陪診師分成了助理陪診師、陪診師和高級陪診師三個級別,分別對應的學費是3800元、6800元、9800元。

「每年有5次統考,分別在4月、6月、8月、10月和12月。」機構人員說,「考試的課程,有專業課、公共課和英語」。

對此,趙凱不以為意。他說,凡是真正入行的,根本沒人去買證書:「只要認真做就可以,用心做的話叫『陪診師』,不用心叫『陪診員』」。

在三甲醫院做陪診師,兩年接了600多客戶後,他希望患者不再需要自己 - 天天要聞

陪診和陪護,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服務。攝影:林樾

談及入行後,哪位客戶影響自己最深,趙凱稱,還是第一單那個患白血病的小女孩。

他說,在結束服務後不久,他看到女孩父親在朋友圈轉發籌款鏈接。又隔了幾天,女孩父親發朋友圈稱:「我的女兒,已經化為天使,不會再有病痛了。」

每次想到這個女孩兒,趙凱內心都會有些矛盾。他一方面想多接單子,一方面又希望每個人都平安健康:「當大家不再需要陪診師,才是生活最好的樣子。」

(應訪者要求,文中涉及的人物均為化名)

【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著作權歸屬【鳳凰周刊冷杉故事】,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深圳南山西麗街道高鐵新城社區開展眼科健康公益講座 - 天天要聞

深圳南山西麗街道高鐵新城社區開展眼科健康公益講座

7月3日,南山區西麗街道高鐵新城社區多功能活動室座無虛席,眾多長者齊聚一堂聆聽「守護睛彩世界,關愛長者眼健康」眼科健康公益講座。此次活動聯合西麗街道長者服務中心及權威眼科醫院專家團隊,聚焦中老年群體高發的白內障問題,通過深入淺出的健康科普與細緻貼心的義診服務,為長者點亮清晰視界的明燈。講座伊始,專家以...
湖南省氣象服務中心和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發布高溫健康風險提示 - 天天要聞

湖南省氣象服務中心和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發布高溫健康風險提示

高溫實況2025年6月30日開始,高溫發展,至7月3日省內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超35℃,21個區縣突破37℃。據7月4日最高氣溫實況顯示,長沙、湘潭、益陽、衡陽、岳陽、婁底、常德、株洲、張家界、懷化中部、永州北部、郴州北部等地氣溫達37℃左右。預計,未來三天高溫繼續維持,省內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將升至36~39℃,7月8日後高...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高溫健康風險預警(2025年第3期) - 天天要聞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高溫健康風險預警(2025年第3期)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中國氣象局7月4日18時聯合發布高溫健康風險預警:預計,7月4日20時至5日20時,華北南部、黃淮、江淮、江漢、江南中西部、華南中東部、東北地區東部和西南部及新疆等地高溫健康風險較高(黃色預警);山東、江蘇、上海、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的...
少外出,防中暑!北京未來1個月像「被牛含在嘴裡」 - 天天要聞

少外出,防中暑!北京未來1個月像「被牛含在嘴裡」

北京進入「蒸煮模式」網友:出門就像「被牛舔了一口」近日,北京進入「蒸煮模式」。據中國天氣網預報,7月4日至17日的14天中,北京有12天有降雨。7月12、13日,最高氣溫可達37℃。陰雨天氣頻繁,濕度大,有市民表示毛巾、衣物都有餿味了。網友評論稱「感覺出門像被牛舔了一口,黏黏糊糊」「北京居民終於也體會到回南天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