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李文芳 葉筱筠 記者 吳朝香
「這一趟來得值!」50多歲的老徐(化名)是寧夏銀川人,腰腿痛的毛病已有3年多。後期疼痛加劇,連走路都有困難。去了好幾家醫院,嘗試了各種治療方法,一直不見好轉。
四處打聽之後,老徐坐火車前前後後花了40多個小時來到杭州求醫。浙大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骨科一台40多分鐘的手術,消除了他的病痛,術後即能下地行走,老徐直呼「神奇」。

手術更小,恢復更快
浙大邵逸夫醫院下沙院區骨科副主任醫師趙興向老徐說明了病因,腰椎間盤突出正好卡住了坐骨神經,才導致了嚴重腰腿痛。結合病情和患者全身情況,趙興為老徐做了局部麻醉下的椎間孔鏡手術。
這是目前最微創、最先進的椎間盤髓核摘除技術,相比於傳統手術,具有切口小、恢復快、併發症少、可保留人體正常結構等優勢。老徐的切口不到1cm,第2天就順利出院了。
比老徐當時更便捷的是,浙大邵逸夫醫院骨科目前已經開啟了椎間孔鏡的日間手術模式,手術無需全麻,術後即可下地生活自理,24小時內可以完成出入院。
趙興介紹說,腰腿不好的患者很多,但很多保守治療無效,需要做手術的人遲遲不敢手術,以為腰椎手術以後要卧床3個月,會給生活造成極大不便,因此往往懼怕和延誤手術。
但是,腰的毛病不能拖延太久,有時候拖著拖著拖出了大毛病。趙興接診過一位患者,拖了5年才來醫院看,來的時候左腳背已經完全不能翹起來,一查腰椎間盤已經有一大塊壓住了神經。雖然最後趙興通過全麻下的腰椎微創手術改善了他的癥狀,但如果患者能早點來看,就可以做更小、更微創的手術了。
除了大量像老徐這樣的外省市患者不遠千里前來就醫外,每年也有超過百名全國(包括港台地區)各地的醫生慕名來浙大邵逸夫醫院骨科學習微創技術。
據介紹,浙大邵逸夫醫院骨科以脊柱微創、運動醫學和修復重建在省內外聞名。主導制定了國內第一個OLIF腰椎手術指南,擁有浙江省骨骼肌肉退變與再生修復轉化研究重點實驗室。團隊研究的納米「小蘇打」脂質體用於預防性治療骨質疏鬆,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JACS》上。
科室擁有全套進口的先進醫療儀器設備,包括腰椎後路、斜路融合微創操作系統、椎間盤孔鏡、胸腰椎前路微創手術操作系統、肩關節和膝關節鏡微創手術系統、全碳纖維手術床、微創經皮穿刺椎間盤突出治療儀、術中神經脊髓監護儀等等。省內較早開展關節鏡技術與關節置換技術,幾乎與國際同步,並在全國進行推廣。作為中國糖尿病足聯盟中心建設單位,在新冠疫情初期提出的「疫情下糖尿病足診治邵醫經驗」得到世界糖尿病足聯盟主席的高度評價。
秋冬高發,切莫輕視
醫生提醒:秋冬是腰痛高發季,日常預防非常重要。
大多數腰椎疾病都是因為長年累月不恰當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加上外傷、退變以後引起的,生活中很多看似舒服的姿勢,其實會給腰部造成很大的壓力。

坐姿
避免「蹺二郎腿」或「葛優躺」,正確姿勢是,保持髖關節、膝關節90度,靠背垂直,可在腰部加一個小靠墊,使得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
每坐1-2小時改變一下姿勢。盡量避免久坐,適當鍛煉腰背部肌肉。
撿東西、搬重物
不要彎下腰,應該通過彎曲膝蓋和蹲下來撿東西或搬起東西。
坐車、開車
不建議長時間坐車與開車,連續駕車最好不要超過2小時。如果不得已,建議中途伸展放鬆,更換體位。
睡姿
選擇睡硬度中等的床。如果你躺下時床墊不會發生明顯的凹陷形變,說明這個床墊比較適合你。睡覺時枕頭不要太高,有時也可以在膝蓋下方放一個墊子使得腿部屈曲,從而放鬆背部肌肉。
鞋子
穿細高跟鞋走路時,身體會前傾,不行;那麼穿無跟鞋、平底鞋呢?同樣對腰不好,因為沒有減震緩衝作用,體重無法均勻分布在脊柱上,會導致椎間盤受損。所以穿平底鞋時最好墊個足弓墊;如果需要長時間行走或站立,最好穿有2-3厘米跟高的鞋子。
別讓腰部受涼
尤其是久坐的人,本身腰部血液循環就差,稍微一著涼,可能就會引發腰疼,要更注意腰部保暖。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