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電影中會出現「多重人格」的橋段,那麼現實生活中真的有人同時存在「多重人格」嗎?
影片《致命ID》講述了律師和心理醫生為了保釋患有分離性身份障礙(俗稱「多重人格」)的「殺人犯」麥肯,讓麥肯的人格相互殘殺,結果因治療失誤而釀成慘禍的故事。
本文通過解答大眾對於這類疾病的常見疑問,帶你了解這組具有悠久歷史,又充滿爭議的疾病。
分離性障礙(舊稱癔症、癔病、歇斯底里),是一組對過去記憶、身份意識、即刻感覺及身體運動控制四個方面的正常整合出現部分或完全喪失的疾病。換言之,分離性障礙患者的人可能會感到與自己和環境脫節。人群中患病率約為1-5%。
分離性障礙常見的亞型有:分離性遺忘、分離性身份障礙、分離性漫遊和人格解體-現實解體障礙等。
Q1、人真的可以有「多重人格」或者說「分裂人格」嗎?
分離性身份障礙是指一個人的身份、記憶和意識之間的聯繫喪失。與其說他們有多個人格,還不如說他們連一個完整的人格都沒有(因此這一病名已經從「多重人格障礙」改為「分離性身份障礙」)。這種疾病通常是由於兒童時期受到身體虐待和性虐待而產生的。
Q2、分離性身份障礙患者都很危險嗎?
實際上分離性身份障礙患者對自己的危害比對其他人更大。分離性身份障礙患者更容易發生自殘和自殺行為。大眾媒體通常把這類患者描繪成至少具有一個暴力「人格」,這種類型的描繪是一種嚴重的誇張,很多時候,「身份」的改變不一定那麼突出,家人甚至不知道患者已經改變了他們的「身份」。當然,如果一個分離性身份障礙患者聲稱他們想傷害自己或他人,醫療干預是絕對必要的。
Q3、家人在分離性身份障礙患者身上會看到什麼癥狀?朋友/家人能分辨出他們何時「轉換身份」嗎?
他們的情緒、行為和個性可能會突然變化。家人明明見到他們做了一些事情,但他們自己可能會忘記或否認。家人通常能分辨出他們何時「轉變」,患者可能突然從文靜變得狂野,也可能會聲稱不記得自己幾分鐘前說過的話。
Q4、分離性遺忘是暫時性的嗎?患者會在分離性遺忘後恢復記憶嗎?
分離性遺忘可以是暫時性的,而且是可逆的。在適當的情況下,記憶可以恢復。
Q5、分離性障礙患者是否經常被誤診?
是的。他們有時被誤診為精神分裂症,認為自己有不同的身份可能被解釋為一種妄想,這些不同的身份碎片有時會以幻聽的方式表現出來。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後,他們的癥狀不僅不會改善,情感也會變得平淡,這可能會讓醫生開具更多無效的藥物。分離性障礙也可能被誤診為其他幾種疾病,部分原因是它們都與創傷經歷有關。例如,創傷後應激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焦慮、抑鬱和藥物濫用等,這些疾病都可能由創傷經歷引起或加劇。
Q6、分離(也稱解離)是一種疾病還是一種應對機制?
分離是一種常見的應對機制,尤其是在面對創傷時。許多強姦案的受害者在被侵犯的過程中感覺好像漂浮了起來,為下面的自己感到難過。分離是一種無意識的保護性機制,能讓人擺脫痛苦或不愉快經歷。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普通人通常會恢復他們原有的客觀判斷力。而分離性障礙患者會經歷持續性的遺忘、人格解體、現實感喪失或身份的碎片化,這些會干擾正常的創傷化解過程。
Q7、分離性障礙很少見嗎?
前文提到,對於經歷過創傷的人來說,分離是一種常見的防禦機制。
一些分離性障礙的統計數據顯示,近50%的美國成年人在他們的生活中至少經歷過一次人格-現實解體事件,然而只有2%的人會發展成長期的分離狀態。根據研究所在國的不同,精神病住院患者和門診患者中分離性障礙的比例比大眾群體要高得多。在美國,精神病住院患者中分離性障礙的患病率在13-20.7%之間,而在荷蘭、德國和瑞士,則在4.3-8.0%之間。這表明,接受精神科治療的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分離性障礙而接受治療的。
Q8、分離性障礙能不治自愈嗎?
有可能,但通常不會。一般來說,分離性身份障礙患者在接受正確的診療之前會經歷六年甚至以上的未治療期。
Q9、分離性障礙如何治療?
除非患者同時患有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或焦慮症等其他精神疾病或伴有精神病性癥狀,否則通常不建議對分離性障礙患者使用藥物。藥物只能治療某些癥狀,而不是整個疾病。對於分離性障礙患者,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心理治療,包括:催眠療法、認知行為療法、辯證行為療法、精神動力學治療、眼球運動脫敏與再加工(EMDR)。找一位受過高級訓練或有創傷治療經驗的治療師,你的治療師會幫助你了解你的病因,並形成新的應對壓力的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治療師可能會引導你更多地談論你所經歷的創傷,但通常只有當你具備應對技巧並與治療師的關係較為融洽時,才能安全地進行這些對話。
Q10、分離性身份障礙患者治療期間,家庭成員如何才能最好地支持和幫助他們?
對他們的反應要持一種開放和接受的態度。不要「偏袒」他們的任何一種「身份」,而是把這些「身份」看作他們人格的一部分。我們普通人在不同的環境下的表現都有所不同,但我們通常認為這是我們自己不同的一面,試著對這類患者持同樣的態度。同時,幫助他們保護自己免受任何創傷或虐待。
(圖片源於網路)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精神醫學專科分會
作者:周 千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審核:趙 敏 上海市醫學會精神醫學專科分會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