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1954年出生於江蘇江陰市,全國第二屆名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方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黃煌教授是中醫經方的集大成者,是研究《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專家、大家、名家,他認為中醫的「根」就在這裡,一生只研究、傳承、發展中醫經方,收到了非常顯著的療效,將中醫經方學推到了全新的高度,同時將中醫瑰寶推向全世界。
黃煌走上中醫的道路完全是偶然。1970年初,他響應號召下鄉當知青,由於熱愛文學,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文學青年。不過,當時的環境下是沒有多少選擇空間的。由於文化成績比較好,當地衛生局將他派去中醫學徒班學習,從此開始了他的醫學生涯。
對中醫一竅不通的黃煌,帶著迷茫走進了當地的衛生院。不過,黃煌是比較幸運的,負責帶他的老師是當地的名醫葉秉仁。在當時,葉秉仁不僅可以看中醫,還能看西醫,是難得的中西雙全的醫生,加上醫德好,認真負責,在當地的口碑非常好。黃煌開始跟著葉秉仁老師上門診、抄處方。老師非常負責,不僅詳細講解每一個處方,還會向他傳授西醫知識,學生也學得非常刻苦。
幾年時間裡,黃煌完成了最初的中醫啟蒙,可以獨立給病人開方子了。同時,他還編過一本關於當地老中醫的醫案精選。
1979年,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的黃煌考上了南京中醫藥大學的首屆研究生。他所讀的專業是:中醫各家學說。主要研究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中醫學術流派、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等。在這裡,他將歷朝歷代的醫家研究透了。在這日夜的苦讀中,黃煌終於發現了「真金」: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他找到了學習中醫的方向。他認為,張仲景的醫學是古今集大成者,是中醫的根和魂,是中醫的康庄大道。
於是,他將《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特別是其中記載的各種配方是中醫臨床的規範方,也就是「經方」作為學習和研究的重點。
自張仲景以下,中國有300多本註解《傷寒論》的書,他全部都通讀一遍,通過大量的閱讀與「解碼」,從晦澀難懂的書本剝離出來了最重要、最精華的內容:「方證」。他認為,經方就是打開中醫之門的「密碼」。
畢業留校後的黃煌,在坐診的同時,繼續在經方的路上耕耘,同時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實踐,收到了顯著療效。這讓他信心大增,繼續加大研究力度,同時又不停用於臨床,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不出幾年,就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再後來,他更進一步,把每張方和具體的人結合起來,形成了「方—病—人」結合的診療新模式,效果更加顯著。有一年,黃煌在山東萊蕪中醫院講學之後,聽講的人群中有一位拄著拐杖的中年人找到他。告訴他是村上的村醫,由於自己腿痛沒有醫好,所以村上人不信任他了,請黃教授幫他醫治。
黃教授運用「—病—人」的經方診療模式給他治病,不久後腿痛恢復正常。同時,還將這一診療辦法傳授給他。後來,他成為了當地的名醫。
為了幫助更多的人掌握這一辦法,他將自己的學術思想和經驗結集成冊,陸續出版了《黃煌經方醫話》《黃煌經方使用手冊》《中醫十大類方》等專著,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成為學習中醫經方的必讀書籍,是中醫從業者和中醫愛好者必不可少的參考書籍,為中醫經方的普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註: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