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睡眠時間變長,但很多人反而感覺睡得越多,身體越累,整個人感到特別睏倦。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越睡越困,也許是因為「痰濕體質」「氣虛體質」在作祟。《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提到:「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工作日繁忙如再長期熬夜,易傷陰耗氣,因而產生倦怠感,形成「氣虛體質」「陰虛體質」。長期喜卧在床,可導致人體氣機運化不暢,氣滯血淤,水谷精微不得輸布五臟百骸,不能上奉於心腦以養身,機體水液代謝失常,痰濕蒙蔽心竅,濕困於體,最終導致身體虛弱疲倦,乏力頹靡,少動懶言。
說到痰濕,老百姓其實對它並不陌生。中醫認為,痰濕是在外感、內傷等多種致病因素作用下,導致人體相關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水液代謝障礙。如長夏季節天氣炎熱,多雨多濕,氤氳熏蒸,水汽上騰彌散,為一年中濕氣最盛時期。地勢低洼,周邊河流湖泊分布較多的區域,易形成局部濕盛環境,加之涉水淋雨等,使人易感濕邪。再如平時過食肥甘厚膩或者是生冷之品,賴床懶動,易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從而水濕痰濁內生。這使得人體內外濕盛,清陽之氣不能濡養頭目、四肢,而出現疲倦欲睡、肢體睏乏的癥狀。
要想擺脫這種越睡越困的狀態,可以通過調整睡眠習慣、按時作息來改善;中醫臨床上的二陳湯、溫膽湯,都是燥濕化痰的常用方劑;另外,我們身邊也有很多「葯食同源」的中藥材,可以在烹飪時加入進行適當調理,如:濕痰壅滯引起的痰多咳嗽,可在煮排骨、燉肉的時候可以放點陳皮;氣血不足引起的睏倦,可適當食用黃芪、山藥、大棗、龍眼等;平時更建議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適當的鍛煉,如每天適時進行戶外散步行走,可以助推全身氣血循環。
(氣虛調理請看此前報道>>>
在我們人體身上,還有很多調治效果頗佳的「機關」,中醫稱之為「腧穴」,也是老百姓常說的「穴位」。針對暑濕睏乏等症,常用穴位如:三陽絡。
三陽,指的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和手陽明大腸經。該穴為手三陽經氣血的匯聚、聯絡之處,故名三陽絡。
三陽絡穴是手少陽三焦經的常用腧穴之一,此穴能通利三焦,並下通大腸、膀胱,恢復清陽之氣的運行,起到消暑熱、清頭目、健四肢的作用。
三焦是中醫學「臟腑學說」的「六腑」之一,是人體水液代謝的主要通道,能把體內的濕邪通過大腸和膀胱以二便的形式排出。
定位:在前臂背側,掌背腕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腕橫紋與肘橫紋之間下1/3處)。
取穴:手前臂外側正中線上取穴。
自我按摩法:將拇指腹按於此穴上,其餘四指抓住前臂固定。拇指由輕到重用力往下點壓、按揉,以穴位局部感覺酸麻為度。雙側穴位交替按摩,每次按揉2-3分鐘,1-2次/日。此法具有祛濕通絡、清熱開竅的功效。
三伏天末伏氣候炎熱,晝長夜短,人們在工作、學習壓力下,心情易煩躁,更容易發生以心悸失眠、夢多易醒、頭暈腦脹、精神萎靡不振、心情煩躁不安等癥狀,最後推薦幾道葯膳,幫你緩解虛煩心悸!
01
蓮子銀耳湯
食材:銀耳10g,蓮子25g,白糖適量。
製法:將銀耳、蓮子放水適量煎煮,沸後用小火煮至熟,加入少許白糖即可飲用。
用法:每日1次,每次1劑,連食7日。
功效:養心安神,健脾益胃,補腎固精。
注意事項:消渴病(糖尿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正確服用。
02
大棗蔥白湯
食材:大棗15枚,帶須蔥白7根。
製法:大棗加水煎煮30分鐘後,再加入帶須蔥白,中火煎煮10分鐘,即可飲用。
用法:每日1次,每次1劑,連飲7日。
功效:補血安神,通陽解表,健脾養胃。
03
百合湯
食材:百合50g,冰糖25g。
製法:將百合加水適量,放入鍋中旺火煎煮30分鐘,再加入冰糖,用小火煎煮5分鐘,即可飲用。
用法:每日1次,每次1劑,連飲5日。
功效:養陰清熱安神,適用於虛煩驚悸、失眠多夢。
注意事項:消渴病(糖尿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正確服用。
醫學指導:四川省針灸學校 袁松柏 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