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這深刻道出了食品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食品安全關乎每個人的健康和生命。能否保障食品安全,讓人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對老百姓來說是「天大的事」
近些年來,關於食品安全違法的新聞不絕於耳,就在前段時間,一篇題為《衛生組織曝:4種蔬菜已被拉入」致癌「名單,記得勸家人少碰》的文章在網路上熱傳。
根據了解,這篇文章中表示:娃娃菜,蕨菜,西葫蘆和紅鳳菜這4種蔬菜已經被世衛組織列入了致癌名單,以後都不能再吃了。
這樣的說法一經發布,立刻引起了人們的恐慌,因為大多數人在平時經常吃娃娃菜,蕨菜,西葫蘆等蔬菜。
同時這也引起了相關人員的關注,經過核實發現,世衛組織公布的致癌分類名單中並沒有以上這4種蔬菜,這篇文章是以權威機構的名義來獲取流量,吸引大眾眼光,並沒有一定的科學性。
儘管在致癌名單中沒有這4種蔬菜的名字,但是由網友表示,紅鳳菜和蕨菜確實有一定的致癌性,希望大家在吃的時候一定要提高警惕。
傳聞一:西葫蘆經過爆炒會產生致癌物質?
醫生闢謠:假的!
關於西葫蘆經過爆炒之後會產生致癌物質的傳言由來已久,據了解網傳消息的來源其實是2013年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發表的首個總膳食研究報告。
該中心將22種蔬菜樣本分別用1200瓦和1600瓦電力的電磁爐不加食油干炒,時間為3分鐘和6分鐘,結果發現,炒菜時間越長,溫度越高,蔬菜釋放出的致癌物丙烯醯胺越多,其中西葫蘆高溫加熱後釋放出的丙烯醯胺,平均每公斤高達360微克。
從理論上來講,該中心的實驗本身並沒有問題,但是和我們平時處理蔬菜的情況卻不太相符,因為平時做飯很少有人會將蔬菜在滾燙的鍋里炒那麼久,六七分鐘很容易把蔬菜炒焦,影響口感。
此外,一般炒西葫蘆時會出水,鍋內的溫度也會隨之降低,不易達到產生丙烯醯胺所需要的高溫。因此依據上述實驗,就讓人們不要吃炒西葫蘆並不合理。
傳聞二:娃娃菜中含有甲醛會致癌?
醫生闢謠:假的!
早期有媒體爆出,某些不良商家為了使娃娃菜的保質期延長,防止爛根,在包裝時會在娃娃菜的根部蘸上甲醛溶液。
據專家表示,即使裝娃娃菜之前蘸了甲醛,但甲醛極易溶於水和揮發,在運輸、售賣、儲存時,很多甲醛都已經揮發掉了。在洗過之後,有很多溶於水流走了,在經過烹飪,就會因加熱而揮發。
所以,即使是含有甲醛的娃娃菜,經過重重的揮發,其裡面的甲醛也會變得很少,以一般人的食量是不會發生中毒現象的。並且蘸娃娃菜的甲醛溶液的濃度只有0.1%,濃度遠沒有福爾馬林高。
所以娃娃菜里含有甲醛,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嚴重,想要去除乾淨點,只要多清洗幾次,在吃娃娃菜之前,避免有一些農藥和寄生蟲,都可以煮熟在吃。
傳聞三:蕨菜有致癌風險?
醫生:真的!
蕨菜是傳統野菜的代表,是「山菜之王」,很多人認為它綠色無污染,有營養,甚至還可抗癌,被譽為「長壽菜」。
然而早在唐代,「藥王」孫思邈曾對蕨菜提出「久食成瘕」的說法,意思是長期吃蕨菜會對身體帶不利影響。
後來世界許多國家進行蕨菜致癌的試驗表明,蕨菜中含有的與癌症有關的物質有苯草酸、蕨內醯胺、黃鹼醇類化合物、橡黃素以及與橡黃素類似的一些物質。
不過也有相關人士指出,真喜歡吃蕨菜的,一定要控制吃蕨菜的量,偶爾少吃一點,也不用過於恐慌,但不要長期食用。
長期、大量食用蕨菜確實會提高致癌率,這是因為「雖然新鮮的蕨菜在食用前經過晒乾、水煮等加工後,能減少其中原蕨苷的含量,但並不會完全消除」。
傳聞四:紅鳳菜有肝癌風險性?
醫生:真的!
紅鳳菜是一種非常廣泛的蔬菜,因為顏色是紅色的,很多女性都把紅鳳菜當成補血的蔬菜。其實事實並非如此,紅鳳菜的紅色是因為其中含有大量的花青素。
花青素是一種抗氧化成分,具有極強的抗氧化能力,對於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的維護和保養作用,可以起到抗氧化、防衰老的作用。
但是經常吃紅鳳菜的人一定要注意它的毒副作用,因為根據研究發現,紅鳳菜中含有一種與馬兜鈴內醯胺一類的物質,
在動物實驗中早就發現,這類化合物對肝臟有不可逆性的毒副作用以及致癌作用,並且它還可以跟乙型肝炎病毒和黃曲霉毒素形成合作關係。
如果已經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又不小心吃到感染黃曲霉毒素的食物,再吃紅鳳菜的話,對於肝臟的損害將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