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腳傷不起 輪椅坐三年,關節鏡下微創置換韌帶術後兩天下地

2022年07月16日10:55:20 健康 1035

小黃3年前因一次崴腳未處理,形成習慣性崴腳,只要傷腳一著地就劇烈疼痛,年紀輕輕的他不得不靠輪椅生活。近三年來,小黃輾轉不少醫院求治,都沒能解決他的困惑。近期,小黃找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運動醫學科副主任侯輝歌。完善檢查後發現小黃距腓前韌帶完全消失,需要手術置換再能解決根本問題。

近日,侯輝歌為小黃進行關節鏡下內支架條帶剛性增強手術,再造了一條韌性十足的條帶狀韌帶,術後第二天,小黃即可下地了。

崴腳傷不起 輪椅坐三年,關節鏡下微創置換韌帶術後兩天下地 - 天天要聞

侯輝歌手術中。

崴腳劇痛坐上輪椅

35歲的小黃在三年前第一次扭傷腳踝後,年輕力壯的他不當回事,未及時進行處理。

可有了第一次,後續的扭腳、踏空開始如夢魘般揮之不去,而且傷得越來越頻繁,直到有一天,小黃髮現自己的傷腳只要一著地就劇烈疼痛。開始他還能堅持、忍耐,但很快就痛的不敢著地了。

於是,年紀輕輕的他不得不靠輪椅生活,而且一用就達到三年之久。為此,他的傷腳還出現了肌肉萎縮、骨質疏鬆,也就是醫學上常見的廢用型萎縮。

三年來,小黃輾轉求診了全中國多地的康復、理療、骨科專家,試過多種方案。但傷腳落地就劇痛的情況還是沒有得到控制。他的疾病所表現出來的劇痛癥狀,讓骨科、康復理療專家都很是困惑。

崴腳居然會淪落到靠輪椅為生,小黃自己也很困惑。於是他開始在網上查資料,在了解到暨大附一院侯輝歌擅長治療此類疾病後,他便來到廣州尋求醫治。

微創手術置換韌帶

崴腳導致的損傷,最後竟然瀕臨殘疾,而且輾轉多地尋遍名醫沒能得到根治,這著實在讓人費解。侯輝歌表示,一直以來,人們都將崴腳當成小問題,但有一部分患者會因為反覆崴腳而形成慢性踝關節不穩。這些人走不平的路時會特別害怕崴腳,這已經是一種近乎心因性的心理病了。

侯輝歌解釋,其實問題的關鍵,在於踝關節處的距腓韌帶損傷之後,人體自帶本體感受器受到損傷。因此,只要路稍微不平,患者就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走路姿勢怪異改變。病情進一步進展,這種怪異的步態會造成人體生物力學上的改變,結果導致行走相關肌肉群的發力不平衡,最後出現代償性足踝周圍劇痛。

因為劇痛,患者肯定無法承受康復訓練,不能發力。此時的患者進入到不能發力-肌肉萎縮、骨質疏鬆-踝關節不穩加重的死循環當中。而很多醫生看來,患者主訴的足踝關節病症,外科干預效果並不好,止痛又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只有透過疼痛的表象看到足踝關節不穩的本質,正本清源的解決原始問題才是關鍵。」完善相關術前檢查後,侯輝歌為小黃進行了關節鏡下內支架條帶剛性增強術,在發現其距腓前韌帶完全消失後,用一條足夠強度的醫用帶狀物代替韌帶,讓小黃重新擁有了韌帶這一關節穩定器。術後第二天。小黃就可以下地行走,疼痛也緩解了許多。

警惕出現習慣性崴腳

侯輝歌解釋,踝關節是人體單位面積受力最大的關節,堅強且脆弱。多數情況下,腳踝扭傷是由於踝關節受到異常外力,出現內翻或外旋的體位所致,表現出疼痛、腫脹、皮下瘀青及出現骨折情況下的踝關節活動受限,有運動習慣的群體更容易出現踝關節損傷。

侯輝歌表示,臨床中有不少患者在扭傷後不予以重視,照常走路不注意休息,受傷的韌帶在異常位置上修復,減弱了踝關節的穩定性,從而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進而容易再次受傷,而同一個位置經常、反覆崴腳,即出現習慣性崴腳。

侯輝歌介紹,在崴過腳的人中,約40%會出現習慣性崴腳。踝關節長期受力不均衡,還可能引發創傷性關節炎,因此在第一次崴腳時應引起重視。崴腳48小時內可採用冰敷方法減少腫脹和疼痛,讓韌帶充分休息,可配合彈力繃帶加壓包紮和抬高患肢的方式進行處理。崴腳後建議及時到醫院檢查,儘可能地早期予以石膏外固定或佩帶支具制動(4~6周),便於損傷的韌帶得到充分癒合。此外,運動前進行壓腿等熱身活動,可有效預防踝關節損傷的發生。

「並不是所有的踝關節反覆扭傷都需要手術治療。」侯輝歌表示,如果是韌帶拉傷或者韌帶部分撕裂,可通過相應的康復鍛煉保守治療。但如果明確診斷是韌帶斷裂,可以在急性期儘早手術治療。

醫師簡介

崴腳傷不起 輪椅坐三年,關節鏡下微創置換韌帶術後兩天下地 - 天天要聞

侯輝歌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上肢運動創傷學組青年委員;廣東省醫學會運動醫學分會髖踝關節學組副組長;廣東省醫師協會運動醫學醫師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第五屆委員會足踝外科專業組成員;廣東省醫學會足踝學組成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足踝專委會委員;華南足踝菁英薈成員。

長期從事肩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等關節疾病的診治,微創關節鏡手術,四肢關節軟骨損傷的診斷和治療,擅長足跟及踝關節周圍疼痛、急慢性韌帶損傷、前後踝撞擊症、足踝周圍傷口慢性不癒合、糖尿病足扁平足、拇外翻畸形等微創治療。

參加國家級課題3項、國際合作科研項目1項、省部級課題3項,發表論文多篇。


【記者】 朱斌

【通訊員】 張燦城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這種綠葉膳食纖維是芹菜4倍,鈣是牛奶2倍!吃一口嘴裡像是「開了空調」 - 天天要聞

這種綠葉膳食纖維是芹菜4倍,鈣是牛奶2倍!吃一口嘴裡像是「開了空調」

如果說夏天有屬於自己的味道,那一定是薄荷味的。炎熱的天氣里,一杯冰鎮的薄荷檸檬水,或是一塊清涼的薄荷糖,都能瞬間趕走悶熱,帶來一絲沁人心脾的涼意。社交平台上各種薄荷系列的飲品,比如薄荷拿鐵、輕椰薄荷冰奶、薄荷奶綠、薄荷冰沙等,都很受歡迎,每一款光聽名字就很清涼。薄荷為啥吃上就感覺涼涼的,營養價值又怎...
兒童因輸液頻繁死亡,西醫致命缺點在哪裡?(四) - 天天要聞

兒童因輸液頻繁死亡,西醫致命缺點在哪裡?(四)

西醫治療感冒輸液的後果:感冒發燒西醫是採用對抗的方法,西醫認為,發燒是因為外來的細菌、病毒侵入體內,導致調節體溫的中樞神經失控而引起的。其治療不外乎消炎,抗菌,因此理論上支持大量應用抗菌素,以徹底地消滅病菌,還身體一個乾淨的環境,就是所謂的
生薑不能隨便吃?醫生提醒:1不要,2不留,3不吃,不懂別亂吃 - 天天要聞

生薑不能隨便吃?醫生提醒:1不要,2不留,3不吃,不懂別亂吃

俗話說「小暑到,伏天來」,三伏天往往開啟於小暑節氣。而如今7月已至,小暑進入倒計時,但外界的氣候卻已經有了明天的「伏味」。氣溫持續走高,降雨頻繁,天空中總是陰雲不散,空氣濕度就更不用說了,無論白天還是晚上,屋子裡都潮乎乎的,有種提前入伏的感
天氣越熱越要「以熱制熱」?8個中醫養生法,錯過三伏等一年! - 天天要聞

天氣越熱越要「以熱制熱」?8個中醫養生法,錯過三伏等一年!

你以為夏天只能靠吹空調、吃冰棍、喝冷飲來給身體降溫嗎?其實不然!中醫卻建議:天氣越熱,越要「趁熱打鐵」——喝熱茶、晒晒背、泡泡腳……這些看似「矛盾」的做法,實則蘊含著中醫的養生智慧。學會用「以熱制熱」的養生妙招,還能有效逼出體內寒氣。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