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血型之謎
卡爾·蘭斯坦納
人體內流淌不息的血液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一旦大量失血,就會引起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能及時輸入健康人的血液, 就能挽救許多垂危病人的生命.輸血已經是一種常用的急救治療方法。然而人類對自己『生命之泉』的正確認識,對輸血技術的掌握, 卻還是近百年來的事情.然而人類認識輸血卻經歷了漫長的道路,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很敬畏地看待血液,認為它是生命的源泉,並試圖用血液來延年益壽或者是挽救瀕死的生命。在古羅馬的角斗場里,得勝的角鬥士會把對方的血液喝下去,以期獲得對方的勇氣和力量。飲血療法,也曾在世界上風行一時。據歷史記載,1492年羅馬教皇生病,喝了3個男孩子的血,結果連他在內4個人全部送了命。
1616年,英國醫生哈維發現了血液循環,為輸血奠定了科學基礎。1667年,法國醫生詹恩·丹尼斯,用羊血給一個病危的青年輸血,病人轉危為安。後來他用同樣的方法給另外一些病人輸血,卻接連造成死亡。為此,法國政府判他「誤殺罪」,並下令禁止輸血。在這以後的150年間,輸血進入黑暗時代 。
直到19世紀,英國婦產科醫生布倫德爾才重新嘗試輸血。他發現了動物血輸給人的危險性,主張用人血相輸。1818年,他成功地用輸血救活了一名產後大出血的產婦,成為人類歷史上成功輸血的第一例。接著,許多醫生循著布倫德爾的足跡,對輸血的方法和器械作了各種改進,使許多瀕臨絕境的病人,在接受輸血之後,重新恢復了健康。
然而,在大量的輸血臨床實踐中,事故卻接連發生:有的病人在接受輸血後,會突然出現發冷發熱、頭痛胸悶、呼吸緊迫和心臟衰竭等癥狀,甚至會死亡。開始人們認為這也許是輸入的血液發生凝固造成的。但當有效地解決了防止血液凝固的問題以後,輸血反應仍經常發生。人們又猜測,可能是輸血過程中細菌感染而引起的,然而嚴格採用了無菌術後,危險依然時常發生。
為了揭開輸血反應之謎,人們進行了種種探索和研究。其中,奧地利醫生、病理學家卡爾·蘭茨坦納首先揭開了謎底。
蘭茨坦納調查了許多輸血病人的醫案,令人納悶的是:為什麼有的人接受輸血後,可以完全沒有反應;而有的人卻發生致命的反應?難道是種族差異造成的嗎?不!事實作了否定的回答.那麼,是否是性別差異或彼此血緣差異的緣故呢?也不是!因為即使在同一親屬之中,父子、兄弟、姐妹之間的同性別輸血,有時也會發生致命的輸血反應,只不過比例小些。
蘭茨坦納對多名因輸血反應而喪生的病人作了仔細的病理分析,從這些病人的病理變化中,他揣摩著:是否會是輸入的血液與病人原有的血液混合後,產生某種不良的變化而造成的呢?究竟是怎樣的變化呢?這一連串的謎,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解開.
蘭茨坦納在作病理分析
於是,他把實驗室里的5位同事召集起來,談了自己的設想.他想先看一看,實驗室里這6個人之間,彼此的血液混合以後,究竟會有什麼變化.他小心地從每個人的靜脈里抽出一小管血液,然後把它分離成淡黃色半透明的血清和鮮紅色的紅細胞兩部分.接著,在一個白色大瓷盤裡,分開滴下6滴來自同一個人的血清.蘭茨坦納再把從每個人的血液中分離出來的紅細胞,分別滴在每一滴血清上.
頃刻間,一種奇怪的現象出現了:有幾滴血清滴入紅細胞後,呈現均勻一致的淡紅色;而另幾滴血清里滴入的紅細胞卻凝結成絮團狀,紅色的凝塊散布在淡黃色的血清里, 形成鮮明的對比.
怎麼回事呢?再看看第二個人的情況.蘭茨坦納又把第二個人的血清一一滴在瓷盤裡,再把6個人的紅細胞分別滴在每滴血清上.結果同樣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蘭茨坦納把凡是滴入紅細胞後出現絮狀凝集的,用『+』號表示,不出現凝集的,用『-』號表示.當他把6個人的血清按照同樣方法試驗一遍後,就得出了一張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表格.
蘭茨坦納被這張表示實驗結果的表格迷住了,一連幾天凝神苦思, 細細分析著這張表格所顯示的意義.他發現:每個人的血清和自己的紅細胞相遇, 都不會產生凝集;而不同人的紅細胞和不同人的血清相混, 就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如果產生凝集反應,那絮狀的團塊就會堵塞體內的毛細血管,這不正是輸血反應的根源嗎?想到這裡,蘭茨坦納茅塞頓開,不禁高興得跳了起來.
在這次實驗中,6個人的反應恰巧呈現三種不同的類型.第一和第六例,全部紅細胞都不發生凝集反應,蘭茨坦納把它們劃為第Ⅰ型;第二和第五例的凝集反應相同,劃為第Ⅱ型;剩下的第三和第四例也相同,劃為第Ⅲ型.
根據以上結果, 1900 年蘭茨坦納正式宣布:人類有3種血, 不同血型的紅細胞和血清相混而產生的凝集,是致命的輸血反應的秘密所在.他還用第Ⅱ型和第Ⅲ型的血清, 製成用來測定人類血型的標準血清.只要在輸血前預先測定血型, 選擇與病人相同血型的輸血者, 就可以保證安全.
1902年,狄卡斯德羅醫生對155個正常人重複了蘭茨坦納的試驗, 發現有151人的反應類型與蘭茨坦納宣布的血型反應均完全相同, 而另外4人的紅細胞, 除了和自己的血清不發生凝集以外, 對其他人的血清都發生凝集, 這說明有第四種血型的存在.因為這一類血型的人較少 (約佔人群的十分之一左右) , 蘭茨坦納只做了6個人的試驗, 所以沒有發現它的存在.當時狄卡斯德羅醫生將這種血型稱為Ⅳ型(即現在的AB型)。
1907年, 捷克醫生揚斯基, 總結歸納了這Ⅰ、Ⅱ、Ⅲ、Ⅳ 四種血型的相互關係, 把血型統一划分為:O 型、A 型、B 型和AB 型.其中, O 型血無論輸給哪一種血型的人, 都不會發生凝集反應, 所以被稱為『萬能輸血者』;相反, AB 血型的人, 除了同型血的人以外, 不能輸給任何別的血型的人, 但他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輸血而不致產生凝集反應, 所以被稱為『萬能受血者』.
ABO血型系統
血型之謎終於揭開了,隨後輸血便隨之廣泛開展起來,可是日子一久,又有人發現,即使是同型輸血,有的人還可能發生輸血反應,甚至死亡,這又是為什麼呢?
近幾十年來, 許多醫學工作者在A. B. AB. O血型的基礎上, 繼續深入研究, 相繼發現,還存在著許多血型,如:A1. A2. A3. A4. Am. A3B. A4B. AmB等,病人如果輸了同型不同號的,多次輸血亦可造成輸血反應。截至目前,還發現在ABO血型系統外,還有MN系統、P系統、RN系統。
血型的發現, 是人類對自身『生命之泉』認識的一個飛躍, 為人與人之間的輸血, 打開了安全通道.蘭茨坦納以他劃時代的發現,獲得了1930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蘭茨坦納1868年6月14日出生於維也納,1943年6月25日在紐約去世。他對人類血型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贏得了 「血型之父」 的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