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作為跨期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自我控制在個體進行延遲選擇時起著重大作用,而特質希望感和狀態希望感作為希望感的兩種形式共同影響著個體決策。
因此,研究基於希望理論,自我控制資源理論等理論,設計2項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和行為實驗法相結合的方式分析特質/狀態希望感和自我控制對跨期決策的影響,以期為大學生決策行為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研究結果討論
研究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究希望感和自我控制對跨期決策的影響。Snyder認為希望感是一種穩定的個人特質,後來的研究發現在不同具體環境中,希望感表現出來動態的變化,因此提出狀態希望感,認為它是積極情緒狀態。
類似地,研究也從希望感的兩個視角出發,探究特質/狀態希望感對跨期決策的影響,同時進一步驗證作為影響個體跨期決策的首要特質因素的自我控制,在希望感和跨期決策中不可忽視的作用。
特質希望感和自我控制對跨期決策的影響
研究一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發現,特質希望感顯著正向預測大學生自我控制和跨期決策,而自我控制可以顯著正向預測大學生跨期決策,並且通過進一步分析發現,自我控制在特質希望感和跨期決策中起中介作用。
通過研究結果發現,自我控制在特質希望感和大學生的跨期決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高特質希望感可以為個體帶來更多的心理資源,而這些資源恰恰是個體在進行跨期決策過程中,消耗的自我控制所必須的。
高特質希望感的個體具備更好的自我調節能力,Vohs等人的研究表明,高特質希望感的個體在面對可實現的目標時,會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堅持不懈地去完成自己的目標。
但當發現目標實在難以實現或者不符合實際情況時,及時地改變目標方向或者變化實現目標的策略,不讓自我控制資源白白流失也會是高特質希望感個體的選擇。
這樣可以幫助儲存更充沛的資源,因而在跨期決策過程中,會有更重組的資源進行自我控制,並表現出選擇遠期較大收益。
此外,特質希望感和自我控制對跨期決策的影響,還可以結合希望理論、自我控制的資源模型解釋。
首先,結合希望理論可知,高特質希望個體能夠清晰準確的了解自己的目標,在現實完成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具有更強的動機和更多樣的操作方法。
高特質希望個體在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發現自己面臨困難時,會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若因現實問題導致目標難以實現,則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目標。
同時,在這過程中面對各種誘惑時,他們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對自己的行為表現進行合理的約束。
而對於低特質希望感個體來說,動力思維不足、路徑思維較窄導致他們沒有足夠堅定的決心,在遇到困難時,缺少靈活應變能力,想不到更多的解決措施,從而放縱自己,產生更多的消極情緒,最後選擇放棄。
其次,自我控制的資源模型指出,自我控制需要消耗心理資源,而這些資源是同以領域的。由於資源總量是有限的,所以每執行一次自我控制,都會使資源庫中的能量相應減少。
尤其是當個體面臨眼前的誘惑,如吸煙、網路遊戲,酒精等,是選擇沉溺於當下的快樂還是出於長遠考慮。
保護身體健康發現更合適的娛樂途徑時,特質希望感作為一種積極的人格特質,可以加快資源的恢復與補充,更多的資源有助於個體的自我控制和在跨期決策中選擇長遠較大收益。
狀態希望感和自我控制對跨期決策的影響
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礎上,隨機邀請高、低自我控制被試,通過視頻材料誘髮狀態希望感,並採用智能迭代程序呈現跨期決策的選擇任務。研究發現,狀態希望感、自我控制對跨期決策的主效應和交互作用顯著。
具體而言,是指狀態希望感和高自我控制均能促進個體在跨期決策中選擇遠期較大收益,並且低自我控制個體的跨期決策行為更易受狀態希望感的影響,傾向選擇遠期較大收益。可以結合積極情緒的拓展-建構理論、認知-情感理論和解釋水平理論解釋。
首先,積極情緒的拓展-建構理論認為,當下的拓展功和長期的建構功能是個體積極情緒的兩大核心功能。
拓展功能對個體擴展瞬時的知行能力,如注意力、認知及行為範圍等有較大的幫助,而建構功能則可以促進個體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和建構身心資源。
狀態希望感作為希望感積極情緒,一方面,可以促進個體擴展當前的思維,使他們以更積極態度、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具有發展性和前瞻性的眼光看待事物,從而在跨期決策中選擇遠期較大收益。
具體來說,狀態希望感高的個體在現實情境的決策中,他們有更強的注意力和行動力,一般傾向用廣闊的視角和長遠的眼光對決策選項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在跨期決策中選擇延遲選項。
另一方面,狀態希望感可以促進個體構建或增加決策資源,並通過影響決策行為進一步影響決策結果。
有研究表明,積極情緒可以補充個體在決策過程中因自我控制所消耗的資源,尤其的對於低自我控制個體,狀態希望感更有可能促進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應對生活中遇到困難與挫折,幫助他們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措施。
並且在這過程中,會產生更多的積極情緒,而這些積極情緒不但可以拓展個體的思維模式和應對方式,對於自我控制資源也可以起到補充的作用。
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從而幫助個體在面對不同誘惑時,提高自我約束能力,最終在跨期決策中傾向於選擇遠期較大收益。
其次,認知-情感理論指出,個體在面對自己的慾望以及各種現實的誘惑時,有時容易選擇當下的「快樂」產生衝動行為,有時卻能保持克制,是因為存在冷系統和熱系統控制調節決策過程。
冷系統使個體將感覺、想法和行動統合併進行理性分析,促進個體反思和認知調節,熱系統是情緒調節系統,主要任務是整合個體的內在感覺和情緒。
當外部環境刺激對個體影響較大時,個體的情緒喚醒水平會不斷提高,此時熱系統將在個體決策過程中佔主導地位。
研究中,隨著個體狀態希望感水平不斷提高,熱系統對跨期決策過程的影響也逐漸增大,而相較於高自我控制個體,自我控制能力較弱的個體更容易受到情緒狀態的影響,在跨期決策過程中更傾向選擇遠期較大收益。
最後,解釋水平理論認為,在跨期決策中,選擇的延遲時間屬於低解釋特徵,而選擇本身的價值大小則屬於高解釋特徵。
已有研究表明,積極情緒使個體的思維靈活,注意和認知範圍得到拓展,並有更強的未來取向,同時積極情緒還可以促進個體整體式加工信息水平提升。
雖然低自我控制個體受限於其本身認知範圍和加工水平,但隨著狀態希望感到促進個體解釋水平的提高,他們在跨期決策中更傾向於選擇遠期較大收益。
特質希望感與狀態希望感
希望感不僅僅是一種穩定的、持久的個人特質,還包括即時的、變化的情緒狀態。
Staats認為,特質希望與狀態希望並非彼此獨立,而是存在著特定的聯繫,研究通過考察特質希望感和狀態希望感對跨期決策的影響,再次映證了二者之間的存在一定聯繫。
有研究指出,高特質希望感個體的目標導向-利益認知評價方式一般傾向於積極方向,個體對希望感對應的目標、動力和途徑的考慮會較仔認真仔細。
在不同具體情境中個體也會更頻繁、強烈的體會到希望感,而當狀態希望感出現頻率較高且漸趨穩定,被個體不斷強化進而融入認知結構形成穩定的特質希望感。
同時特質希望感也會在不同的具體情境中,因對未來目標的渴望而以一種積極情緒的形式存在,即特質希望感水平的高低對於個體在不同現實環境中狀態希望感的產生頻率和強度大小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狀態希望感在希望感形成發展的過程中起著必要的情緒積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