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幾種主要的治療理論取向之一,認知療法(有時也稱認知行為療法)是當代吸引了眾多諮詢師的一種取向。對這一取向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心理學家不只一人,也不是一批人團結在一起協同努力,而是由許多人各自相對獨立地發展出各自的體系。隨著這些體系的成熟,人們發現它們有著相同或相近的取向。一般認為,屬於這一取向的有埃里克·伯恩的「相互作用分析」(TA),梅欽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貝克的「認知療法」,埃利斯的「理性—情緒療法」(RET),以及格拉塞的「現實療法」。
前面我們談到了
2、 教育的傾向
RET有很濃厚的教育色彩。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教育的治療模式。首先,在諮詢和治療的原則方面,RET不迴避它力圖用一套它認為合理、健全的心理生活方式去教育來訪者這一事實。RET的基本目標就是要幫助人們更富理性地思考問題,更適宜地去體驗和感受,更有效地行動。其次,RET的治療過程有很強的教導味道。在諮詢中,RET的諮詢師或治療者經常用講解、說服乃至論辯的方式來教導來訪者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質疑問難,並大量使用閱讀RET書籍、講座、錄音錄像、討論會、示範等教育技術,教會來訪者運用RET的思考方式,以理性的信念和思考方式取代非理性的思考方式。最後,理性—情緒療法還專門發展出了一套適用於兒童和學校諮詢的體系,稱作「理性—情緒教育」,是一套用於青少年心理教育和輔導的體系,旨在幫助孩子提高心理機能水平,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
3、強調理性、認知的作用
理性—情緒療法承認並且強調心理機能的整體性,認為人的感知、思維、體驗和行動是互相聯繫的整體。在治療途徑上也廣泛採納情緒和行動方面的方法。但它更突出地重視理性、認知的作用。這是RET、也是所有認知療法的一個最本質的特點。理性—情緒療法的一個基本假定是: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情緒和行動受制於認知,認知是人心理活動的「牛鼻子」。把認知這個「牛鼻子」拉正了,情緒和行為的困擾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所以在RET的治療中,總是把認知矯正擺在最突出的位置,給予最優先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