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強迫症、恐懼症、抑鬱症、焦慮症)

2022年11月01日11:19:03 心理 1453

神經官能症(神經症)是一種由於精神因素而造成的非器質性的心理障礙。臨床上常見的心理疾病,以18-30歲的青年患者最多。

一、神經症的特點

第一,一般沒有可以查明的器質性病變,但又確實有心理異常表現,甚至可以表現得非常嚴重;

第二,對自身病變有充分自制力並能主動求醫;

第三,生活學習能力、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工作能力基本沒有缺陷,能保持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第四,由於各種心理因素引起高級神經活動的過度緊張,使大腦技能活動暫時失調而造成的;

第五,焦慮情緒、防禦性行為、人際關係不協調、軀體不適感等。

了解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強迫症、恐懼症、抑鬱症、焦慮症) - 天天要聞

二、神經症的常見類型

1、神經衰弱

青年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腦力勞動的人群中發病者居多,尤其是青年學生更為常見。由於某些長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腦技能活動過度緊張而產生神經精神活動能力減退。

神經衰弱的主要特徵

第一,感情控制能力降低。易激動、易怒、煩躁不安,一點小事就可能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

第二,睡眠障礙。入睡困難、睡眠表淺、多夢、易驚醒或早醒;

第三,精神活動能力下降。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學習工作效率降低;

第四,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心悸、胸悶、多汗、食慾不良、易疲勞。

了解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強迫症、恐懼症、抑鬱症、焦慮症) - 天天要聞

案例1

小王覺得自己病了,這一年來她感到頭痛、頭昏、疲乏無力、失眠、多夢、食慾不好,體重下降,整日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精神不能集中,記憶力明顯減退,整個人好像喪失動力,脾氣變壞,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感到吃力,但對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想個不停,無法自控。經過內科和神經科做腦電圖、CT等檢查,結果正常。

典型的神經衰弱的特點:疲勞、易激惹、頭痛、失眠、注意力難集中、無器質病變。

2.強迫症

以反覆出現強迫觀念為基本特徵的一類神經症性障礙

強迫觀念:是以刻板形式反覆進入病人意識領域的思想或意向。

強迫行為:是反覆出現的刻板行為或儀式動作,是病人屈從於強迫觀念力求減輕內心焦慮的結果。

案例2

她是一名辦事員,近2年來不知何故染上一種毛病,總覺周圍都很臟,有很多的細菌,別人不能碰她一下,她也不摸別人的東西,如果不得已碰了別人的東西,馬上就要洗手,而且一洗就沒完沒了,有時甚至要洗上1~2個小時,因為總洗,兩手都變得起皮粗糙了,病人稱她明知道這樣做沒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為此十分的苦惱。

患者主觀上感到有某種不可抗拒的和被迫無奈的觀念、意向或行為的存在。本人清楚地認識到,強行進入的、自己並不願意的思想、糾纏不清的觀念或行為都是毫無意義的,明知沒有必要,但卻不能自我控制和克服,因而感到很痛苦。

了解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強迫症、恐懼症、抑鬱症、焦慮症) - 天天要聞

原因:生活事件的刺激;持久的精神因素;激烈的情緒體驗;個人的人格特徵。

強迫症的表現:

(1)強迫觀念

強迫思想:大腦中不自主地反覆出現某種想法或某句話,而影響正常的生活;

強迫懷疑:對自己做的事情產生不必要的懷疑而反覆確認後仍不放心,如反覆鎖門、投信時總懷疑是否將信投入信箱等;

強迫回憶:對以前的事反覆回憶而痛苦不堪;

強迫聯想:看到樹就聯想到森林、野獸等。

(2)強迫意向

患者常常被一些與正常心理狀態相反的的慾望和意向糾纏而產生一些可能導致可怕後果的的衝動。到河邊產生想跳下去的意向,拿刀時會出現砍人的意向等。患者儘管不會真正作出這種行為,但被無法擺脫的意向而焦慮和苦惱。

(3)強迫行為

強迫計數:數台階、腳步、樓梯、樓層和電線杆等,明知無異議但仍不由自主地數;

強迫禮儀動作:走路先邁左腳,鞋子必須用毛筆,遇到別人辦喪事,必須吐一口痰,洗澡要找感覺,穿衣、穿鞋要強調先後左右等。

強迫洗手、洗衣:多與不潔恐怖和疾病恐怖有關。

了解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強迫症、恐懼症、抑鬱症、焦慮症) - 天天要聞

3、恐懼症

指對某些人或事物或特殊情境產生十分強烈的恐懼感。與引起恐懼的情景通常極不相稱,讓人難以理解。明知自己的害怕不切實際,但不能自我控制。

女性多於男性,多發於青少年或成年早期。

恐懼症的表現類型

(1)社交恐懼

害怕在眾人面前出醜,害怕引起注意,會出現臉紅、發抖、噁心或尿急等癥狀;不敢與人面對面,迴避與人談話;有的對特殊的交往對象出現恐怖癥狀,如異性恐怖等 。

(2)空間恐懼

空曠恐懼:經過空曠的地方時會發生恐怖發作,並伴有強烈的焦慮和不安。

閉室恐怖:害怕封閉的空間,如電梯間、房間等;

高空恐懼:害怕上樓或爬高。多見於女性。

了解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強迫症、恐懼症、抑鬱症、焦慮症) - 天天要聞

(3)動物恐懼

害怕看見或接觸某種動物,如狗、蛇、昆蟲等,多發生於童年時期,但常持續到成年期。

(4)疾病恐懼

害怕得某種疾病,如結核病、肝炎、癌症等,與人接觸時戴手套或根本不敢與人接觸。利器恐懼。不潔恐怖等。

4.抑鬱症

抑鬱症是以持久性情緒低落為特徵的神經癥狀。抑鬱症以憂鬱和厭世心理特點表現突出,病人有凄涼感,常唉聲嘆氣,對人對事物失去興趣,常頭痛,心煩,多夢,恐慌,乏力,腹瀉等,此病嚴重時,人會感到強烈的厭世,甚至有自殺的念頭。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抑鬱症的發病率約為11%。抑鬱症目前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可能將成為僅次於心臟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升級,患病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據有關調查顯示,在我國抑鬱症發病率約為3%~5%。在這些抑鬱症患者中,有10%~15%的人最終有可能死於自殺。與高發病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全國地市級以上醫院對抑鬱症的識別率不到20%。而在現有的抑鬱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

據最新研究統計,抑鬱症在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負擔為141億元人民幣,間接經濟負擔481億元人民幣,總經濟負擔達到622億元人民幣。

了解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強迫症、恐懼症、抑鬱症、焦慮症) - 天天要聞

1)抑鬱症的具體表現

  • 情緒低落、思維遲緩、鬱鬱寡歡、悶悶不樂、興趣喪失、缺乏活力,幹什麼都打不起精神;
  • 不願參加社交,故意迴避人,對生活缺乏信心;
  • 體驗不到生活的快樂;
  • 常試著用睡眠來驅走憂鬱或煩悶, 或者隨處坐卧;
  • 冷漠無情; 脾氣暴躁;有輕生的念頭。
  • 身體癥狀。精神癥狀。

2)抑鬱症形成的原因?

遺傳:重要的因素,50%的患者其父或母有過此病。

大腦神經傳導物失去平衡:大腦管情緒的區域受到干擾,超出其技能範疇。

性格特質:自卑、悲觀、完美主義以及依賴性強等。

社會環境因素:一連串的刺激、失落、慢性疾病或生命中不受歡迎的重大決定等。

飲食習慣:大腦負責行為的神經衝動傳導物質會受食物的影響。如飲食習慣差及常吃零食,是最常見的抑鬱原因。

5、焦慮症--焦慮症的發作形式

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症。 患有焦慮症的人,常感到無明顯原因、無明確對象、範圍廣泛的緊張不安;經常提心弔膽,卻又說不出具體原因。

瀕死感:胸悶氣短, 心中難受, 有快斷氣之恐懼。「護士快拿氧氣來」。但不會死人。

驚恐感:莫名其妙地出現恐懼感, 如怕黑暗、怕帶毛的動物、怕鋒利的刀剪、怕床下有小偷……甚至素來膽大的人也會有恐懼, 但指不出害怕的對象。

精神崩潰感:此時心亂如麻, 六神無主, 有精神失控感, 擔心自己會「瘋」而恐懼焦慮。但不會是精神病發作。

了解神經官能症(神經衰弱、強迫症、恐懼症、抑鬱症、焦慮症) - 天天要聞

案例3

小陳,女,大學物理一年級學生,因焦慮失眠就診。小陳從小到大成績名列前茅,從不用家長老師操心,本來一直以自己的物理高考成績而自豪,而進入大學後普通物理考試沒有合格,從此一蹶不振,對集體活動不聞不問,特別害怕物理,班級人際關係緊張,失眠,做惡夢,怕別人看出她有很多題目不懂,不敢問老師,上課竭力集中精力,但效果不佳,回宿舍就想睡覺,又擔心趕不上同學,堅持學習,效果差,逐漸其他課程也不能應付,只要一遇到自己不懂問題就開始發抖,全身僵硬,難以鬆弛。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