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不迷路 ↑ ↑
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
編者按
精神健康是整體健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精神衛生問題卻往往被忽視、甚至誤解。全球範圍內約每8人中就有1人罹患精神疾病,其中,抑鬱症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關注精神健康及相關高發疾病,我們與各位讀者分享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今年發表的抑鬱症重大報告。
響應世界衛生組織的號召,10月15日上午10點,葯明康德也將舉辦「讓科學引領」系列論壇之精神衛生領域研發主題專場,十多位重磅嘉賓將共同探討精神健康的科學解決方案。掃描文末二維碼即可免費註冊觀看。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約2.8億抑鬱症患者,5.0%的成年人患有抑鬱症。然而,這一健康危機仍未得到足夠重視,也沒有被大眾充分認識和理解。在高收入國家,近一半抑鬱症患者沒有得到診斷或治療,在中低收入國家,這一比例更是高達80%~90%。
為了減輕抑鬱症負擔,對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抑鬱症患者給予更多關注,《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柳葉刀-世界精神病學協會抑鬱症重大報告:對抑鬱症採取聯合行動的時候到了》。這份報告由來自11個國家、多個學科的25位專家共同撰寫,並由切身經歷過抑鬱症的人群提供建議。報告從抑鬱症的涵義、疾病負擔、根源、大眾理解以及干預措施等多方面提供了證據和建議。
截圖來源:The Lancet
抑鬱症是常見疾病,可以影響任何人
「為什麼抑鬱症不被認為是一種普通的疾病?」
——抑鬱症患者Vidushi Karnatic,20歲
人們抑鬱症普遍有不少誤解。比如,有人認為抑鬱症只是悲傷、軟弱的表現,或僅限於特定背景的群體。「高度的污名化阻止了許多人尋求幫助,過上健康生活。」報告聯合主席,巴西南里奧格蘭德聯邦大學(Universidade Federal do Rio Grande do Sul)Christian Kieling副教授表示。
在葯明康德內容團隊近期面向中國超過260所高校及科研機構、近1500名學生開展的認知調研中,儘管參與調研人群中有74%認為「精神健康」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但超過 76%的人群自述不了解其定義、干預和治療方式等。
報告首先指出,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疾病。它不同於大多數人的悲傷經歷,也不同於人們在逆境中經歷的痛苦或絕望。抑鬱症是一種獨特的健康問題,其特點是持續存在、對日常功能以及長期健康後果產生重大影響。
抑鬱症可以影響任何人,無論性別、年齡或社會階層、背景如何,儘管在逆境之中(例如貧困、充斥暴力、流離失所的環境以及性別、種族和其他形式的歧視環境),患抑鬱症的風險會上升。這絕非個人的「過錯」,也不是心理軟弱的表現。
通常來說,情緒低落、興趣喪失和疲勞是抑鬱症患者的共同特徵。但我們也要意識到,抑鬱症是一種綜合征,涵蓋了各種體征和癥狀、不同嚴重程度和不同疾病軌跡。對於每個患者個體來說,各不相同。
抑鬱症還與多種慢性身體疾病有關,包括關節炎、哮喘、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壓、認知障礙、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各種慢性疼痛和痴呆症等。在最壞的情況下,抑鬱症會導致自殺。研究表明,高收入地區自殺身亡者中70%~80%,以及中低收入地區身亡者中大約一半,都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抑鬱症是最常見的原因。
發病率高,病程多樣
「抑鬱症不會提前通知你『發作』。」
——抑鬱症患者Ishita Mehra,22歲
全球大約4.7%的世界人口在過去任何12個月內有過抑鬱發作,平均發作持續時間約為6個月。同時,多達20-33%的抑鬱發作與雙相情感障礙病史有關。儘管雙相情感障礙的終生患病率遠低於抑鬱症,但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抑鬱發作更加持久、更容易複發。
根據世界精神健康調查結果,抑鬱症終生患病率的各國平均值為10.6%(基於在28個國家進行的社區流行病學調查)。
從發病年齡來看,年輕時期是發病高峰,高收入地區和中低收入地區人群的抑鬱症發病年齡中位數分別為26歲和24歲。另一個次要高峰是老年期,並且許多老年抑鬱症患者會共患多種精神障礙疾病。
此外,以此推算,75歲時的抑鬱症平均發病風險(morbid risk)預計為19.6%,換言之,全世界幾乎五分之一的人,活到75歲時,會在一生中經歷過抑鬱症。這個數字是該調查中終生患病率(prevalence)的兩倍,部分原因是受限於調查受訪者的年齡,他們的年齡可能還沒達到「老年期」這一發病高峰。
▲在75歲前的不同年齡階段,發生抑鬱症的預計人口比例(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抑鬱症自然病程具有多樣性。
- 從發作持續時間來看,大多數抑鬱發作可在1年內緩解。在社區調查中,符合抑鬱症診斷標準的人群中,持續性抑鬱症(即發作持續超過12個月)約佔12%;但在初級和二級醫療機構接受抑鬱症治療的患者中,持續性抑鬱症的比例可能高達61%。
- 抑鬱症通常還會間歇性複發。在初級或二級保健機構中,≥5年的隨訪研究表明,複發率可高達71%~85%。然而,在社區樣本中抑鬱症患者的複發率則相對低一些,27%~45%的人報告在20年內反覆發作。
關注精神衛生問題的緊迫需求和創新解決方案,10月15日(周六)上午10點,葯明康德將舉辦「讓科學引領」系列論壇之精神衛生領域研發主題專場。
▲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免費報名參會,預約2022年10月15日(周六)上午10:00-12:00觀看
沒有單一因素可以完整解釋病因
報告指出,三個關鍵的觀察結果塑造了我們對於抑鬱症根源的理解。
首先,抑鬱症有家庭因素。父母患有抑鬱症或雙相情感障礙,孩子即使不是由親生父母撫養長大,患抑鬱症的風險也會增加。不過,大多數抑鬱症患者沒有受到父母的影響。
其次,在大多數情況下,青少年和成人發病的抑鬱症患者,通常有過兒童期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焦慮症。然而,大多數患有ADHD或焦慮症的兒童成年後不會患上抑鬱症。
第三,大多數抑鬱症最開始都是在壓力事件後發作的,尤其是失去對自己重要的人或事物、發生令人失望的事件、或遭遇羞辱。較早經歷這些事件或是被忽視、有創傷的人群中,更容易發生抑鬱症。然而,絕大多數人都會面臨壓力事件,並且大多數人在事後都不會患上抑鬱症。
上述結果提示了抑鬱症的遺傳、發育和環境起源,但也表明沒有單一因素可以完整解釋抑鬱症為何會發生。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生命歷程的不同階段的影響,共同構成了抑鬱症的根源。
圖片來源:123RF
預防對於減輕疾病負擔至關重要
報告強調,過去三十年來,抑鬱症的負擔並沒有減輕。因此我們需要制定全社會戰略,來減少兒童時期(包括忽視和創傷)和整個生命周期的不良經歷,從而降低抑鬱症的患病率。
- 從社會環境層面而言:促進平等、公平,減少歧視。
- 從個體環境層面而言:在家庭中支持育兒、預防圍產期抑鬱症、減少親密伴侶暴力;在學校要改善學校氛圍並減少校園霸凌;在工作場所,關注員工心理健康、促進身體活動;在社區中,促進社會支持,減少老年人的孤獨感;在醫療保健領域,及時發現並支持有抑鬱症風險的個體,慢病患者的抑鬱症患病率較高,尤其需要注意。此外,還需重點關注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煙、飲酒、缺乏身體活動)。
- 此外,對於所有年齡段、性別、文化背景,如果出現危險因素(選擇性預防)或已有相關癥狀(指示預防),都需提供心理和社會幹預。
「預防是抑鬱症最被忽視的方面。」印度金奈自殺預防中心和志願衛生服務機構SNEHA的Lakshmi Vijayakumar博士指出。
個體化、分階段的照護
由於抑鬱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不同患者有不同的癥狀、不同的發作病程,報告也強調了個體化、分階段的抑鬱症護理方法:針對癥狀的時間順序和嚴重程度來制定干預措施,從自我幫助、改變生活方式,到心理治療和抗抑鬱藥物治療,再到更強化、更專業的治療,如針對嚴重難治性抑鬱症的電抽搐療法(ECT)。
「每個人的人生故事和境遇都不同,每個人有獨一無二的抑鬱經歷和康復需求。」 報告聯合主席、哈佛醫學院Vikram Patel教授表示,「(這需要)將抑鬱症看作一個連續變化、有不同階段的過程,從疾病的最早階段推薦相應的干預措施。」
報告還建議採用協作照護策略,作為常規循證干預措施的補充。比如,在當地招募、可廣泛獲得的非專業人員,如社區衛生工作者和非專業顧問。因為目前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沒有充分的抑鬱症照護資源,同時,廣泛納入非專業人員也有助於減少污名和文化障礙。
最後,報告也呼籲進行更多投入,來確保人們在需要的時間和地點能夠獲得所需的精神健康照護。
值得關注的是,儘管已有多種治療選擇,但目前精神衛生領域仍然普遍面臨著嚴峻的未滿足治療需求。以抑鬱症為例,近2/3患者無法從現有療法中獲得充分緩解。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號召——讓「人人享有精神健康和福祉」成為一項全球優先事項,10月15日(周六)上午10點,葯明康德將舉辦「讓科學引領」系列論壇之精神衛生領域研發主題專場。屆時,來自全球全球醫療界、學術機構、產業界的十多位重磅嘉賓將一道探討精神衛生問題的緊迫需求、療法研發進展和創新藍圖。
我們期待與全球業界同仁攜手關注精神衛生領域的研發進展,以科學的力量、合作的力量、平台的力量,更快地為患者帶來變革性藥物,讓更多人享有精神健康!
因篇幅有限,本文僅介紹《柳葉刀》報告的部分要點。
參考資料
[1] 抑鬱症. Retrieved September 27, 2022 from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2] Helen Herrman, et al., (2022). Time for united action on depression: a Lancet–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Commission. The Lancet, 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2141-3
[3] THE LANCET: Overlooked and underfunded—experts call for united action to reduce the global burden of depression. Retrieved September 27, 2022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43069
免責聲明:葯明康德內容團隊專註介紹全球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進展。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葯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葯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