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破窗效應:不要輕易打破自己的第一扇窗

2022年10月10日12:03:15 心理 1663

你有沒有想過,你學習計劃的終止、減肥計劃的失敗、不能按時睡覺或許不是因為你不自律,而是因為「破窗效應」的影響?


心理科普|破窗效應:不要輕易打破自己的第一扇窗 - 天天要聞

1

破窗效應的由來

「破窗效應」源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於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層社區,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市布朗克斯區。

他把停在布朗克斯區那輛車的車牌摘掉,頂棚也打開,結果這輛車當天就被別人偷走。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整整一個星期都沒有任何人對它「下手」。

但接下來發就發生了很有趣的事情,菲利普·津巴多用鐵鎚將停在帕洛阿爾托那一輛車的玻璃敲了一個洞,結果僅僅幾個小時,這輛車就被偷走。

心理科普|破窗效應:不要輕易打破自己的第一扇窗 - 天天要聞


根據這一實驗結果,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混亂無序的心理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心理科普|破窗效應:不要輕易打破自己的第一扇窗 - 天天要聞

2

什麼是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是關於環境對人們心理造成的暗示性或誘導性影響的一種認識。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者縱火。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

心理科普|破窗效應:不要輕易打破自己的第一扇窗 - 天天要聞


心理科普|破窗效應:不要輕易打破自己的第一扇窗 - 天天要聞

3

破窗效應的危害

當出現「破窗」而我們沒有及時「修復」,「破窗效應」的不良反應就會應驗。環境對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破窗效應」的存在讓人們面對困難形成可怕的長期消極習慣,會阻礙人的發展與成長。

1、頹喪心理

「破窗」的出現,會讓人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缺乏信心,抱有一種消極的言行和情緒。年初制定的目標年底仍沒實現,公司制定的規章制度而無人遵守,公園裡的公共設施遭到破壞而無人維護,闖紅綠燈的行人無人制止......久而久之,人們將會變得麻木,失去信心。

2、棄舊心理

「既然沒有人管,那就隨他去吧,反正已經破壞了」,持有「棄舊心理」的人往往有這樣的一種思維模式。如果一個目標、一項制度、一項法律僅僅因為執行不利或者遭到阻礙就輕言放棄,就會造成自暴自棄、管理無序,甚至造成社會混亂。

3、從眾心理

盲目跟隨,不考慮行為後果,這種盲目隨從甚至出現在明知是錯誤的情況下,而心裡卻想著「別人能做,我也可以」,消極規避風險與責任。

4、投機心理

這是一種不想努力就想達到目的歪曲心理,當看到有機可乘,並且能夠從中獲得某種利益的時候,就會抱有僥倖心理去試一試。

心理科普|破窗效應:不要輕易打破自己的第一扇窗 - 天天要聞

4

怎樣破解破窗效應

1、反向利用破窗效應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進行,所以破窗效應不一定只會給我們帶來消極影響,合理利用它也能發揮其積極作用。比如,當你失去信心時,從生活中容易做的一件小事做起,開始認真打掃自己的卧室,或者讀十頁書。這些事情做起來難度不大,很容易完成,從而慢慢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積攢成就感。

2、杜絕「破窗」

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大。所以,對於個人而言,我們需要一種有鮮明的辨別能力,俗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細微的、偶然的錯誤,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惡果。

3、及時彌補「破窗」

一件不足掛齒的小事或者一個細微的變化,經過不斷的演變放大,對其未來會造成極大地影響,甚至成為決定因素。因此,當出現任何問題的時候,要及時改正,防止不良後果的進一步擴大。

心理科普|破窗效應:不要輕易打破自己的第一扇窗 - 天天要聞


讓原本一件好的事情變壞,往往是由一個看起來很小的行為造成的。就像第一次對自己降低要求,最後變得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低......所以,不要給自己第一次放任的機會,不要打破自己的第一扇窗。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