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當你遷就全世界時,你也就一無所有了

2022年10月09日06:36:07 心理 1478

人與人之間是很容易產生誤會的。比如,你覺得我有社交恐懼症,就是對我最大的誤解。「不想社交」與「不擅長社交」本就是兩碼事,更何況是社交恐懼症。

實不相瞞,我其實很擅長社交。只是,在我看來,社交是很枯燥的。

因為,對方一開口說話,我就知道他在想什麼。若是再多說幾句的話,我就基本知道它是個什麼樣的人了。

啟示錄:當你遷就全世界時,你也就一無所有了 - 天天要聞

這時候,我就會感到很沒勁。因為,他接下去想說什麼,我已經大體清楚了。這種情況下,我若是再聽下去,就難免會感到焦慮。

因為,我覺得時間浪費了,而且浪費在無聊的傾聽上。這會令我感到絕望,覺得生活正在羞辱我,而我卻妥協了。

對於生命,我並不是沒有妥協過。在過往的十多年裡,我都在隱忍妥協,簡直是在遷就全世界。直到有一天,我問自己:「你得到了什麼?」

也就是在那麼一個瞬間,我大徹大悟:當你遷就全世界時,你也就一無所有了。

於是,我靜下心來思考——

這十多年來,我頭一次靜心思考。我發現,在過去的十多年裡,我忙得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細細說來,應該是連時間都被我忽略了。

啟示錄:當你遷就全世界時,你也就一無所有了 - 天天要聞

我把最寶貴的時間花在了最陌生的人身上,以此來換取微薄的收入,以及可有可無的存在感。我拋棄了自己,以及最為親近的人。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時間不多了。

我應該將所剩無幾的時間留給自己,同時騰出一部分來陪伴家人,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也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因此,我回到了這裡。我告訴自己,若非必要,我就哪兒也不去了。這一生,就待在這裡,在平淡無奇中安然度過餘生。

雖說,一回來就做好了進入無社交狀態的準備,但還是免不了被親朋慰問一番。好在空閑的時間多了,使我能夠鬧心回答他們的問題,否則勢必會被折騰到神經衰弱的地步。

他們所問的問題,無非就這麼幾個:怎麼突然回來啦?是打算做什麼嗎?會不會賺錢啊?

這種感覺一點兒也不好受,似乎跟相親沒什麼兩樣。當我告訴他們沒任何打算時,他們臉上往往會露出難以置信的神情。

當我告訴他們,純粹是回來休息時,他們臉上則會浮現出擔憂的神色,緊接著問我:「你是病了嗎?還是出什麼事了?」

我很想告訴他們:我比任何時候都健康。但我終究沒有開口,只是微微搖頭,而後略顯疲憊地說——我只是累了。

他們很顯然不相信我說的鬼話,畢竟我才30歲,還年輕得很,怎麼可能就累了呢?他們一定會覺得我出了什麼變故,否則不會回來得這麼突然。

啟示錄:當你遷就全世界時,你也就一無所有了 - 天天要聞

在我度過了一段無所事事的日子後,突然有一天,一個關心還算可以的姐姐突然跑來,說是懷疑她的孩子患上了抑鬱症。這不免令我有些吃驚:「不會吧!他怎麼可能會抑鬱?」

於是,我們聊了起來。可聊著聊著,我就覺得不太對勁了。原來,繞了一大圈,她是在懷疑我患了抑鬱症。

她之所以這麼懷疑,是因為我的行為很像是在療養什麼的。

當一個人患上抑鬱症時,心理師通常會建議多跟家人相處,多看書,每天堅持寫日記和跑步什麼的。這些行為,跟我當前的生活狀況很符合。

雖然她的懷疑,有理有據,但我仍舊有些哭笑不得,驚訝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為了打消她的疑慮,我只好對她說:「只有低智商的人才會抑鬱!」

為了防止其他親朋再來騷擾我,我只好質問她:「你知道一個人為什麼會患抑鬱症嗎?」

見她搖頭,我一本正經地對她說:「因為,心理師懷疑她有抑鬱症,於是,她也認為自己患上了抑鬱症。家人因此而開始擔心焦慮,緊接著親朋好友紛紛前來慰問。在這種緊張、焦慮、擔憂、恐懼的陰影的籠罩下,她終於確信自己患上了抑鬱症。於是就抑鬱了,治不好的那種。說到底,這東西,它不是病,而是嚴重的心理暗示!」

啟示錄:當你遷就全世界時,你也就一無所有了 - 天天要聞

見她有些愣神,我接著對她說:「跑步是為了身心健康,長跑是在鍛煉意志力,陪伴家人是享受幸福,看書是充實自己,寫東西純屬興趣愛好,這一切都是為了愉悅精神!」

我還想告訴她:物質只能帶來快樂,那是很短暫的,想要維持這種快樂,你就得不斷尋求不同的物質刺激,當所有的刺激都失效之後,你就會變得麻木,你的內心會形成一個巨大的空洞,它永遠無法填補,即便耗盡一生也於事無補。真正的幸福是源自內心的滿足,是精神的充實和愉悅,是源源不斷的,而且永遠不會消失。

但是,我沒說。如果我真這麼說的話,她一定會跟別人說:她不是患抑鬱症,而是瘋了。

如果真這樣的話,那誤會可就更深了,而且是解釋不清的那種。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