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拖延」的習慣,並且在拖延的背後,還有一種「三分鐘熱度」的心態。
比如:
在網上看到別人彈鋼琴很有氣質,於是自己也報了個興趣班,結果學習了一周連音標都沒記住,就放棄了;
看到老同學們個個都開始了健身,人到中年卻擁有了好身材,於是自己也報名健身房會員,結果剛去3天,也放棄了。
也有一些人,他們看到別人賺錢,於是自己也模仿對方的行為去賺錢;結果才堅持幾天,看到不賺錢也放棄了。
這種習慣,就是三分鐘熱度。
沒有持之以恆的心態,沒有堅定的意志力,也沒有平和的心態,這種人就陷入了「急於求成」的誤區。
-01
為什麼有些人會「三分鐘熱度」?
一個人之所以容易三分鐘熱度,主要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
第一:外部因素影響
外部因素,也有兩個細分的小因素。
1、專註力被周圍的環境影響
舉個例子:
你要一邊在家帶娃,一邊在家辦公。
你坐在電腦面前工作,娃娃就躺在你旁邊的嬰兒車上睡覺。
每當你工作進展到了很重要的階段,忽然就被娃娃的哭聲打斷,這時你是否會感到崩潰?
開始的時候,你還能夠適應;但如果每一次你工作時,娃娃都不讓你安心,你是不是就不想完成這個工作了?
在我們日常多數行為習慣中,只要被周圍的人或某件事頻繁打斷,就會失去我們繼續做下去的慾望和驅動力。
2、自信心被一點點打擊
就像有些人的原生家庭相處模式。
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遭遇父母的「指責型教育方式」。
無論他考了第一名還是第三名,結果都沒區別,一定是父母不痛不癢的幾句批評和打擊。
「才這點成績就洋洋得意,小心下次考倒數」
「別驕傲,這點成績還差得遠呢,有本事你考年級第一。」
你說,當他的自信心被親密的人一點點擊碎,他還有繼續學習的動力嗎?
再舉個例子:
你想學跳舞,可你的愛人總是嘲諷你:「就你這個身材,就你這笨手笨腳的人,還是別學了。」
於是,你學了一周就放棄了。
為什麼?
因為你想要讚美,而他卻總是給你打擊。
缺少外部的讚美,卻得到外部的批評、嘲諷和打擊,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行動力,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降低。
第二:內部因素影響
內部因素,同樣可以細分成兩個方面。
1、習慣拖延
有些人,拖延症真的很嚴重。
到什麼程度呢?
家人做好了飯,叫他快吃飯;他本可以立刻放下手機去吃飯,結果偏要把手機玩到沒電才去吃飯。
換下來的臟衣服,明明可以丟到洗衣機裡面去洗,可他偏要拖延一周再洗。
吃完飯,明明可以2分鐘刷完自己的碗筷,但他卻把碗泡在盆里幾天才去收拾。
類似的拖延行為,早已融入了他的行為習慣里,成為了他下意識的選擇。
拖延,同樣會造成一個人產生「三分鐘熱度」的思維。
2、骨子裡的懶惰
懶惰,就是拖延的盡頭。
當一個人拖延到極致,也就變得無所畏懼,骨子裡都是懶惰。
衣服髒了臭了,就是不洗;
家裡的灰色地板,臟成了黑色,就是不拖。
當懶惰成為一個人潛意識裡的行為,那他就很難對一件事投入足夠的專註力。
-02
如何做,才能改變「三分鐘熱度」的心態?
第一:遠離帶給你負面情緒的人
如果家人總是貶低你,嘲諷你,那就讓家人感受到你的原則和底線;
如果愛人貶低你,那就離開對方;
你應該相信自己,建立自信心,你要堅信:「別人能做到,我也一定能做到。」
周圍那些嘲諷你,貶低你,打擊你,總是帶給你糟糕情緒的人,就是你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絆腳了,那就把它們挪開;挪不動,那就跳過去。
第二:建立「內驅力」,熱愛你做的每一件事
什麼是內驅力?
可以簡單理解為:
我們發自內心想要去做的事情,不需要靠外界的指使,而是我們自發的行為。
你喜歡學習,喜歡看書,不需要周圍的人督促,你就會主動做這件事。
多去做你熱愛的事情,才能提高你的內驅力。
當你的內驅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即使遇到了一些你不喜歡的事情,你也能有一套自己的模式去應對這件事。
第三:學會將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
眾所周知,某著名企業家的小目標是:「先賺它一個億」。
假設你的大目標是100W,那短時間內或許你比較難完成這個大目標。
但是,你可以將大目標拆分成一個個小目標。
比如:我今年要賺30萬,攢下來15萬。
這樣有奔頭的日子,才會讓你更容易收穫快樂和滿足感。
再比如:
在學習中,你要在1周時間內背誦1000個單詞。
這樣的學習量,一般人很難在1-2天內完成,所以你可以將1000個單詞分為5天完成背誦,然後用最後兩天時間去鞏固複習。
大的蛋糕分成一塊塊小蛋糕,吃起來就簡單輕鬆了對不對?
今日話題:
你是不是做事情三分鐘熱度的人?
(文章配圖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