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很多人,正在變得越來越焦慮。
不管是我郵箱、微信里收到一封封信和留言,還是單仁行後台里讀者們的傾訴,很多人都在焦慮,焦慮當下生活、工作、事業、社會和未來。
這種焦慮不光是企業主,還呈現著一種年輕化,透過字眼,我似乎看到了一幅幅皺著眉頭的年輕面孔。
它跟我們當下的經濟環境有關,卻又不是完全因為環境。
可能作為老一輩,面對這種「焦慮」,往往難以理解:
你們不愁吃不愁穿,比我們當初生活不知道好到哪裡去了,你們有什麼可焦慮的?
也有專家在喊,現代人焦慮是因為心裡太脆弱,經歷得太少了。
其實每代人成長環境不一樣,面臨的問題不一樣,自然也會有不一樣的煩惱。
焦慮的年輕化,並不是今天的人變得脆弱了,而是社會變化所導致的集體現象,不是他們經歷的太少,反而是他們經歷的太多,太快了。
怎麼理解呢?
首先,焦慮≠焦慮症,焦慮症是一種病。
而焦慮是一種心理活動,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出壞的預想,陷入了緊張和不安。
為什麼這代人越來越焦慮了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很多人在過去接受的教育中,缺乏了「如何做一個平凡人」的內容。
中國的大部分父母都是「大家長式教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用自己過去的經驗教育孩子,省吃儉用讓孩子上好的學校,上好的輔導班,也無時無刻不在告訴孩子:
你不努力做「人上人」,就只能做「人下人」。
很多老闆也在用這樣的「家長式方法」去管理團隊。
但是,他們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個階級社會。
只要是階級社會,就有馬太效應在起作用,絕大多數的人都只看到了20%的人高光時刻的模樣,忽略了馬太效應當中的倍增定律。
「成功是來源於不斷學習積累和行動所產生的複利,只有一次次小目標的達成,加上恰到好處的幸運,才能產生大的成功。」
當大部分人沒辦法成為20%的人的時候,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好失敗,是不是個廢物,等到下一次要行動了,就會無比恐懼失敗,反而耽誤了行動本身。
這就是「災難化思考」,一旦陷入這種思維誤區之後,人們的行動力就會越來越差,惡性循環。
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獲得快樂的「閾值」越來越高了。
過去我們的娛樂方式是什麼?
看書、看電視、條件好一點玩玩電腦遊戲。
這些至少需要我們付出幾個小時、幾十個小時,甚至還要去主動思考才能獲得快樂。
但今天社會的速度在加快,造富的神話也在加快。
原來的「快樂」被打包成了不需要動腦,「短平快」的短視頻段子,變成了「我也可以一夜暴富」的神話。
大腦在這種短時間、高頻率的刺激之下,會大量分泌多巴胺,幾十秒,幾分鐘就能讓人覺得快樂。
但這種簡單的「快樂」刺激多了,獲得快樂的「閾值」就越來越高。
閾值被提高的後果,就是做一些需要長時間,正收益的事情,大家已經沒什麼耐心去感受快樂了,就像今天還有多少人能沉下心讀一本書,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甚至很多人連幾千字都不願意看下去了。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沉迷一段時間的短視頻段子、暴富夢想之後,會明顯感覺自己變「浮躁」了。
因為大家都在渴望著即時滿足,快樂的閾值提高了,不再願意去接受延遲滿足,做一些時間長,需要動腦思考,但收益更大的事。
當然,你以為我聊這些,是要把這些問題甩給家長和社交媒體嗎?
當然不是,這些問題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景:社會加速。
什麼是社會加速?
社會加速有三種類型:技術加速、生活節奏的加速、以及社會變遷的加速。
技術加速很容易理解。
過去20年里,科技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最直接的體驗就是生產力大爆發。
綠皮火車變成了高鐵飛機、寫信變成了微信、人工生產變成了全自動生產線。
技術加速帶來的結果顯而易見:我們生活節奏的加速。
車越跑越快,但我們並沒有省下多少時間去休息,去思考,反而要去往更多的地方;
發微信比寫信快得多,但我們微信也裝了幾千個人,聊天都成了一件讓人疲憊的任務。
這樣的技術進步和生活節奏的進步並不是相互獨立,它們會彼此促進:
也就是技術進步的加速,促使生活節奏越來越快;
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導致生產生活的循環時間越來越短;
生產生活的循環時間越來越短,倒逼技術進一步加速。
在聯歡的作用下,就產生了社會變遷的加速,越來越多的新事物加速出現,但我們進步的腳和手和腦袋,也出現了不協調的情況。
舊有的線性思維,已經無法解決今天非線性的問題。
對企業和個人來說,引導自己遠離焦慮,更有利於我們的生活和事業。
首先,認清社會的現實,找到良性循環的起點。
只要是階級社會,就會有二八定律在起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眼裡只有目標,但是沒有實現目標的方法和行動,自己拼勁全力也難以從「8」跨越到「2」。
這個時候,認清這一點,少一點對自己的責備和焦慮。
人不能跟著環境隨波逐流,社會加速所帶來的問題一個接一個,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看到問題,相互責備,而是擺正心態,學著去解決問題,開始學習和積累,先專註做好一件事,進入孕育成功的良性軌道。
第二,避開災難化思考的模式,找到能讓自己獲得成就感的手段。
獲得成就並不是只有「做人上人」這一條路,即使我們僥倖成為了現在別人眼中的「人上人」,我們還會發現頭頂還有更高的階層。
真正能讓我們獲得成就感的目標,不是應該跟別人比,做「人上人」,而是應該跟自己過去比,做「更好的人」。
第三,延遲滿足,尋找「長期的快樂」。
做到延遲滿足,就要著眼於全生命周期的收益去做決策,而不是只看眼前的收益,這是一種基於理性選擇的智慧,
把一個長期目標拆分成一個個的短期目標,然後分階段不斷的「延遲」再「滿足」,持續的給自己正面的反饋。
最終,我們可能就會發現,提升自己從來都不是一個功利的目標,而是一個結果。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