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內耗,從學會「撒氣」開始

2022年09月25日18:27:37 心理 1399



「我的洪荒之力快抑制不住了,我真的真的想把他們痛打一頓。」


「然後呢?」


「但是我忍住了,畢竟那是工作場合。」


「再然後呢?」


「再然後,我失眠了兩天,再再然後我就到這裡來了。」


一個月前,青田因為焦慮找到我。


向我說起她「在辦公室被老員工無故加任務」、「自己提方案被領導各種無視」等問題。


表面上看,青田遇到的是人際問題,但影響她焦慮的深層次原因是,她進入了一種「攻擊性淤積」的狀態。


如果你也經常進入「釋放攻擊性傷害關係,憋著傷害自己」的糾結中,不妨聽我聊聊這個話題。


反內耗,從學會「撒氣」開始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釋放攻擊性的泥潭


釋放攻擊性,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長大後,又會被社會教育團結同事、尊敬領導、鄰里和睦、家庭和諧。


在以忍讓、寬容為美德的環境中,向外釋放攻擊性,往往會被扣上「小心眼」、「情商低」的帽子。


但偏偏人又是社會性動物,一旦被人劃分到「影響團結」的一撮人,就像是被社會打入了冷宮。


於是很多人選擇像青田一樣「忍氣吞聲」,成為了一種應對策略。


反內耗,從學會「撒氣」開始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不過,正如心理諮詢專家Baylor說:


當一個人產生了負面情緒,如果不將其向外釋放的話,這種負面能量就會轉過來攻擊自己。沒有第三個途徑。


這讓青田的策略就像是一場「自我凌遲」,每一次忍讓,都像是給自己「一刀」。


最終,自我攻擊後的「自我」越來越弱,很多「自我價值感低」、「無能感」等問題就是因此而來。


反內耗,從學會「撒氣」開始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但同時,「自我」的反抗力也越來越強,這正是青田焦慮的來源——


沒有人的「自我」想躺平,它一直在潛意識中反抗。


而且,抑制攻擊性不僅會讓心理不舒服,現代醫學也證明,長期如此,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要高於常人。


既然攻擊性如此不好,我們有辦法「去除它」嗎?


很抱歉,它是本能,沒有它,人也不能為人。


但是,如果可以很好的釋放它、運用它,會開啟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轉移你的攻擊性


如果你也有很多「淤積」的攻擊性,可以聽聽樂水的故事。


她是一個「轉移攻擊力」的高手,而且獲得這個能力的方式,還很有趣。


大學畢業後,樂水進入了一家公司的客服部,有一陣子公司內部問題,幾千台產品有一些質量問題,客服部成了客訴部。


她說:「每天八小時,接起電話來就挨罵是常態」,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去上班,真真切切感受到「上班如上刑」。


而且由於是公司問題,還要給客戶賠笑臉,心裡再鬱悶,也要表現地很樂於給客戶解決問題。


反內耗,從學會「撒氣」開始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這兩個月里,她有時很生氣、很委屈,好像自己做什麼客戶都說是錯的,有時,真想罵回去,但是話到嘴邊,看到領導坐在前面,生生咽下去。


「我每晚都是憋著一肚子氣回家,把客戶在心裡罵一百遍。」


直到有一天,她走在馬路上,正好看到小區外幾個鄰居在打羽毛球。


她腦子一熱,也加入進去。


一場結束,有羽毛球基礎她,贏了一局又一局。


這時,她突然覺得心情莫名有了起色,好像白天的事情都過去了,自己恢復了力量。


自此之後,她彷彿發現了一個好辦法,每次再有這樣的情況就去打球,身體精神都好了,工作更是屢獲表揚。


這就是樂水的「轉移攻擊性」的方法。


背後的原理正是被公認的「釋放攻擊性」最好的方法之一——競技體育。


競技的本質是以「優雅」的方式決出勝負,是被認可的「釋放攻擊性」的方法,更是讓人收穫了健康的身體和人際關係。「


反內耗,從學會「撒氣」開始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非暴力理性釋放攻擊


相比樂水較為溫婉的性格,另一位朋友曉楠的口頭禪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把我逼急了,不管是領導還是客戶,非得跟他們一較高下」


風風火火的個性,不會讓任何「攻擊性」藏匿在心底。


但她也因為快人快語,得罪了不少人。


最為嚴重的一次,因為和男朋友吵了一架,兩人就此分手。


事情的起因是她發現男友和一個女性在聊當地酒吧哪家好。

「嫌我煩了是吧,看我膩了,跟其他女人去酒吧?」曉楠說她當時熱血上涌。


分手幾天後,她才從前任哥們那裡知道那個女性是男友的同事,當時在聊公司團建去哪裡。


反內耗,從學會「撒氣」開始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冷靜下來,最讓她傷心的是:吵架的時候,前任居然沒有解釋,任由她崩潰、分手。


還是這位朋友告訴他:這其實是她前任故意的,他一直想分開,正好得到了機會。


前任說,和她在一起,就像是在刀尖上過日子,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砍一刀。


曉楠反思過去,終於意識到自己「得罪過」這麼多人。


痛定思痛,她決心改變,在我們幾個朋友的推薦下,學習了著名的「非暴力溝通」。


她說這是她的「福音」,過去她的「攻擊力」如同唇槍舌劍,而現在她懂得了如何「理性釋放攻擊性」。


反內耗,從學會「撒氣」開始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她再也不用「臆想的事實」代替「觀察來的事實」,也不會將「自我的想法」代表「自己的感受」。


比如,辦公室印表機壞了,她不再會對負責的下屬說「這印表機三天兩頭不能用!你要不想干趕緊離職!」;


而是會說「今天早上印表機壞了,這讓我感到會影響辦公效率。」


她分清了「抱怨」和「需要」之間的差別,也能夠更多地使用「請求」而非「命令」。


反內耗,從學會「撒氣」開始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她說,如果分手的那天晚上能重來,或許她會說「我需要你多陪陪我,今晚能不能多陪陪我聊天」;


而不是「你到底跟這個女人有什麼關係,你把我放到哪裡?!」


曉楠說,一開始要剋制自己真的很難;


但是真的適應了這樣的方法,發現好像自己過去吵得聲嘶力竭都得不到的,居然在柔聲細語間達成了目標,這讓她感到生命之中有了新收穫。


攻擊性,本質上是個體為獲得目標而採取的最極端的方式。


不合理的釋放攻擊性,大多卻事與願違。


曉楠通過自己的努力,用理性化的方式滿足了攻擊性需求,更得到了成長。


反內耗,從學會「撒氣」開始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攻擊性是我們的朋友


精神分析的種種防禦機制中,「升華」是最成熟的機制之一。


能做到「升華」的人,往往個體的心理成熟度很高。


或許你不知道什麼是「防禦機制」,也不知道「升華」是什麼,但舉一個例子,就很容易明白,比如說我們從小都在背的一句孟子名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前半句其實就在說「升華」——


原本一個個能夠擊毀人鬥志、打敗人意志的苦難,在那些「強者」手中,卻變成了幫助他們成長的能量,讓他們獲得成功。


還有一句老話,叫做「國家不幸詩家幸」,意思是在古代,凡是朝代更迭、民間苦難增加時,往往也是詩人的「高產期」。


反內耗,從學會「撒氣」開始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這些詩人,能夠嘗便人生苦辣後,變成詩意的抒發。


有苦難就有挫折,就會有不如意、就會有委屈、憤恨…當這些攻擊性被激發出來時。


成熟的個體會以更高維度的方式將它們釋放出去,或變成事業的推動力,或變成文學、藝術等形式呈現。


這讓我想起之前一位來訪者阿昭。


他一直在做保險銷售,有一個自己跟了半年的客戶,馬上要成交了,結果不知道怎麼回事,客戶和另一個同事建立了聯繫,最終跟另一個同時簽了單。


事後他恨不得去跟同事大吵一架,也去跟領導說,但領導說「銷售就是各看本事。」


他說,他簡直受到憤怒和委屈的雙重暴擊。


反內耗,從學會「撒氣」開始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後來他嘗試說服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沒準同事會惦念他的好,就當為人際關係投資了。


結果同事非但不表達,更是在辦公室中,處處展現「我比你強」。


「每每想起那張臉,我都睡不著覺」阿昭說,「從那時起,我就發誓,我不能被打敗,我要在事業上,獲得他們無法企及的成就。」


也是在那時起,他刪了手機上所有遊戲,每天給自己布置任務,拜訪多少個客戶,去贏得多少個訂單,晚上利用業餘時間研究客戶喜好。


慢慢的,他的業績從小組第四,升到了第一,年終評比時,他成了那位「搶客戶同事」的上級。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後來小昭真正想明白了這句話,沒有這個契機,或許他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業務員。


在這裡,被激發出來的攻擊性,沒有讓小昭用「掀桌子」的方法去釋放,而是升華成為了「職業動力」,讓他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譽。


反內耗,從學會「撒氣」開始 - 天天要聞

來源:pexels


寫在最後:


總結上文,我們發現一點:攻擊性投射的方向和層次非常重要——


向內會變成「攻擊性淤積」,而向外卻又很「低層次」的釋放,又會傷害關係、發生我們不想看到的事情。


讓人的本能,以正確的方向和成熟的方式進行釋放,是一個人一生的修行。


或許,攻擊性就像是深淵裡的猛獸,你看著它,它也望著你,硬剛它,或是放任它,要麼屠龍少年最成惡龍,要麼成為自己情緒的奴隸。


而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有方法,讓「猛獸」不在危害我們的生活,甚至變成「朋友」。


走出深淵,和我們一同在陽光下嬉戲奔跑。


作者:賈寧

圖源:網路

首發:壹點靈心理

專註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著你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