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洪荒之力快抑制不住了,我真的真的想把他們痛打一頓。」
「然後呢?」
「但是我忍住了,畢竟那是工作場合。」
「再然後呢?」
「再然後,我失眠了兩天,再再然後我就到這裡來了。」
一個月前,青田因為焦慮找到我。
向我說起她「在辦公室被老員工無故加任務」、「自己提方案被領導各種無視」等問題。
表面上看,青田遇到的是人際問題,但影響她焦慮的深層次原因是,她進入了一種「攻擊性淤積」的狀態。
如果你也經常進入「釋放攻擊性傷害關係,憋著傷害自己」的糾結中,不妨聽我聊聊這個話題。
來源:pexels
釋放攻擊性的泥潭
釋放攻擊性,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長大後,又會被社會教育團結同事、尊敬領導、鄰里和睦、家庭和諧。
在以忍讓、寬容為美德的環境中,向外釋放攻擊性,往往會被扣上「小心眼」、「情商低」的帽子。
但偏偏人又是社會性動物,一旦被人劃分到「影響團結」的一撮人,就像是被社會打入了冷宮。
於是很多人選擇像青田一樣「忍氣吞聲」,成為了一種應對策略。
來源:pexels
不過,正如心理諮詢專家Baylor說:
當一個人產生了負面情緒,如果不將其向外釋放的話,這種負面能量就會轉過來攻擊自己。沒有第三個途徑。
這讓青田的策略就像是一場「自我凌遲」,每一次忍讓,都像是給自己「一刀」。
最終,自我攻擊後的「自我」越來越弱,很多「自我價值感低」、「無能感」等問題就是因此而來。
來源:pexels
但同時,「自我」的反抗力也越來越強,這正是青田焦慮的來源——
沒有人的「自我」想躺平,它一直在潛意識中反抗。
而且,抑制攻擊性不僅會讓心理不舒服,現代醫學也證明,長期如此,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要高於常人。
既然攻擊性如此不好,我們有辦法「去除它」嗎?
很抱歉,它是本能,沒有它,人也不能為人。
但是,如果可以很好的釋放它、運用它,會開啟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轉移你的攻擊性
如果你也有很多「淤積」的攻擊性,可以聽聽樂水的故事。
她是一個「轉移攻擊力」的高手,而且獲得這個能力的方式,還很有趣。
大學畢業後,樂水進入了一家公司的客服部,有一陣子公司內部問題,幾千台產品有一些質量問題,客服部成了客訴部。
她說:「每天八小時,接起電話來就挨罵是常態」,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去上班,真真切切感受到「上班如上刑」。
而且由於是公司問題,還要給客戶賠笑臉,心裡再鬱悶,也要表現地很樂於給客戶解決問題。
來源:pexels
這兩個月里,她有時很生氣、很委屈,好像自己做什麼客戶都說是錯的,有時,真想罵回去,但是話到嘴邊,看到領導坐在前面,生生咽下去。
「我每晚都是憋著一肚子氣回家,把客戶在心裡罵一百遍。」
直到有一天,她走在馬路上,正好看到小區外幾個鄰居在打羽毛球。
她腦子一熱,也加入進去。
一場結束,有羽毛球基礎她,贏了一局又一局。
這時,她突然覺得心情莫名有了起色,好像白天的事情都過去了,自己恢復了力量。
自此之後,她彷彿發現了一個好辦法,每次再有這樣的情況就去打球,身體精神都好了,工作更是屢獲表揚。
這就是樂水的「轉移攻擊性」的方法。
背後的原理正是被公認的「釋放攻擊性」最好的方法之一——競技體育。
競技的本質是以「優雅」的方式決出勝負,是被認可的「釋放攻擊性」的方法,更是讓人收穫了健康的身體和人際關係。「
來源:pexels
非暴力理性釋放攻擊
相比樂水較為溫婉的性格,另一位朋友曉楠的口頭禪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把我逼急了,不管是領導還是客戶,非得跟他們一較高下」
風風火火的個性,不會讓任何「攻擊性」藏匿在心底。
但她也因為快人快語,得罪了不少人。
最為嚴重的一次,因為和男朋友吵了一架,兩人就此分手。
事情的起因是她發現男友和一個女性在聊當地酒吧哪家好。
「嫌我煩了是吧,看我膩了,跟其他女人去酒吧?」曉楠說她當時熱血上涌。
分手幾天後,她才從前任哥們那裡知道那個女性是男友的同事,當時在聊公司團建去哪裡。
來源:pexels
冷靜下來,最讓她傷心的是:吵架的時候,前任居然沒有解釋,任由她崩潰、分手。
還是這位朋友告訴他:這其實是她前任故意的,他一直想分開,正好得到了機會。
前任說,和她在一起,就像是在刀尖上過日子,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被砍一刀。
曉楠反思過去,終於意識到自己「得罪過」這麼多人。
痛定思痛,她決心改變,在我們幾個朋友的推薦下,學習了著名的「非暴力溝通」。
她說這是她的「福音」,過去她的「攻擊力」如同唇槍舌劍,而現在她懂得了如何「理性釋放攻擊性」。
來源:pexels
她再也不用「臆想的事實」代替「觀察來的事實」,也不會將「自我的想法」代表「自己的感受」。
比如,辦公室印表機壞了,她不再會對負責的下屬說「這印表機三天兩頭不能用!你要不想干趕緊離職!」;
而是會說「今天早上印表機壞了,這讓我感到會影響辦公效率。」
她分清了「抱怨」和「需要」之間的差別,也能夠更多地使用「請求」而非「命令」。
來源:pexels
她說,如果分手的那天晚上能重來,或許她會說「我需要你多陪陪我,今晚能不能多陪陪我聊天」;
而不是「你到底跟這個女人有什麼關係,你把我放到哪裡?!」
曉楠說,一開始要剋制自己真的很難;
但是真的適應了這樣的方法,發現好像自己過去吵得聲嘶力竭都得不到的,居然在柔聲細語間達成了目標,這讓她感到生命之中有了新收穫。
攻擊性,本質上是個體為獲得目標而採取的最極端的方式。
不合理的釋放攻擊性,大多卻事與願違。
曉楠通過自己的努力,用理性化的方式滿足了攻擊性需求,更得到了成長。
來源:pexels
攻擊性是我們的朋友
在精神分析的種種防禦機制中,「升華」是最成熟的機制之一。
能做到「升華」的人,往往個體的心理成熟度很高。
或許你不知道什麼是「防禦機制」,也不知道「升華」是什麼,但舉一個例子,就很容易明白,比如說我們從小都在背的一句孟子名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前半句其實就在說「升華」——
原本一個個能夠擊毀人鬥志、打敗人意志的苦難,在那些「強者」手中,卻變成了幫助他們成長的能量,讓他們獲得成功。
還有一句老話,叫做「國家不幸詩家幸」,意思是在古代,凡是朝代更迭、民間苦難增加時,往往也是詩人的「高產期」。
來源:pexels
這些詩人,能夠嘗便人生苦辣後,變成詩意的抒發。
有苦難就有挫折,就會有不如意、就會有委屈、憤恨…當這些攻擊性被激發出來時。
成熟的個體會以更高維度的方式將它們釋放出去,或變成事業的推動力,或變成文學、藝術等形式呈現。
這讓我想起之前一位來訪者阿昭。
他一直在做保險銷售,有一個自己跟了半年的客戶,馬上要成交了,結果不知道怎麼回事,客戶和另一個同事建立了聯繫,最終跟另一個同時簽了單。
事後他恨不得去跟同事大吵一架,也去跟領導說,但領導說「銷售就是各看本事。」
他說,他簡直受到憤怒和委屈的雙重暴擊。
來源:pexels
後來他嘗試說服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沒準同事會惦念他的好,就當為人際關係投資了。
結果同事非但不表達,更是在辦公室中,處處展現「我比你強」。
「每每想起那張臉,我都睡不著覺」阿昭說,「從那時起,我就發誓,我不能被打敗,我要在事業上,獲得他們無法企及的成就。」
也是在那時起,他刪了手機上所有遊戲,每天給自己布置任務,拜訪多少個客戶,去贏得多少個訂單,晚上利用業餘時間研究客戶喜好。
慢慢的,他的業績從小組第四,升到了第一,年終評比時,他成了那位「搶客戶同事」的上級。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後來小昭真正想明白了這句話,沒有這個契機,或許他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業務員。
在這裡,被激發出來的攻擊性,沒有讓小昭用「掀桌子」的方法去釋放,而是升華成為了「職業動力」,讓他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譽。
來源:pexels
寫在最後:
總結上文,我們發現一點:攻擊性投射的方向和層次非常重要——
向內會變成「攻擊性淤積」,而向外卻又很「低層次」的釋放,又會傷害關係、發生我們不想看到的事情。
讓人的本能,以正確的方向和成熟的方式進行釋放,是一個人一生的修行。
或許,攻擊性就像是深淵裡的猛獸,你看著它,它也望著你,硬剛它,或是放任它,要麼屠龍少年最成惡龍,要麼成為自己情緒的奴隸。
而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有方法,讓「猛獸」不在危害我們的生活,甚至變成「朋友」。
走出深淵,和我們一同在陽光下嬉戲奔跑。
作者:賈寧
圖源:網路
首發:壹點靈心理
專註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