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日子,人們最常做的一件事情,想必就是拿起手機瀏覽微博、朋友圈等平台密集推送的疫情進展信息了。
身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表示:「我本來不怎麼緊張的,但是看了手機上這麼多的信息,越看越緊張、越擔心,都擔心得幾天晚上睡不著覺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緒?這種情緒是好是壞?
No.1、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緒?
心理學認為,人的焦慮、煩躁等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等,而並非來自事情本身。
疫情之下,原定的親朋聚會被取消,原定的外出旅行被擱置,當我們做好種種計劃就要付諸行動時,卻突然被無情打斷,這些未完成的事會讓我們煩躁焦慮。
疫情之下,大量的負面信息向我們湧來,口罩一夜之間脫銷,「雙黃連」一夜之間爆紅,看著不斷增加的確診和死亡病例,病毒似乎無處不在。
我們不確定哪裡是安全的,不確定哪些人是安全的,不確定自己和家人會不會被傳染,不確定疫情什麼時候才能被控制住,不確定什麼時候才能開學,等等。這類不確定感會讓我們煩躁焦慮。
煩躁焦慮的情緒如果較長時間積累,會把我們帶入一個惡性循環:我們不想學習,可是心裡又牽掛著即將到來的新學期補考、課程、畢業論文、找工作……越想越焦慮,越焦慮越不能自拔。
此外,過度焦慮還會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身體似乎變得更加敏感,總覺得哪裡不舒服,這又加重了我們的疑病感。
No.2、適宜的焦慮情緒,有正面作用嗎?
事實上,生存遇到挑戰時出現的焦慮情緒,是一種生存本能。適度的緊張情緒是有保護作用的。面臨危險時,對危險無動於衷可能比危險本身更危險。
焦慮情緒是「情緒腦」敲響的警鐘。在人類更接近動物的早期生活中。這種報警系統十分重要。焦慮情緒以及其調動起的身體反應,可以使我們處於「戰鬥」或者「逃跑」的「應激」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身體動員出更多的葡萄糖以供利用,呼吸頻率的增加帶來了更多的氧氣。
此外,身體會把血液調到最需要的腦、骨骼肌以及心臟。減少皮膚、消化道、脾臟等器官的血液供應,使身體能快速地進行奔跑和戰鬥。在短期內使個體充滿活力,而不會感到睏倦、慵懶和倦怠。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也會集中注意力做手頭的事情。
比如說專心洗手和戴好口罩,更警覺地識別相關的風險,比如關注到周圍有人出現了咳嗽和打噴嚏,從而更快地採取自我保護的措施。正是這種大腦機制,確保我們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生存下來,也使我們在疫情面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
No.3、長期過度焦慮對身體的傷害
出現胸悶、失眠等癥狀
焦慮症患者會出現心悸、胸悶、氣短、失眠、心跳和呼吸加快等癥狀。焦慮感上升,體內應激激素就會增加,脈搏和血壓水平隨之上升,對心腦血管會產生負面影響。
加速衰老
研究發現,焦慮症患者染色體的端粒長度明顯短於正常人,這主要與體內抗壓系統紊亂有關。
一方面是因為長期壓力會觸發自由基釋放,導致細胞遭到破壞;
另一方面焦慮會導致睡眠質量差、思慮過多,從而出現脫髮、白髮、皮膚彈性差、皺紋早生等早衰表現。
影響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長期處於焦慮狀態,工作、生活以及和他人相處的能力都會嚴重下降,進而導致事業和家庭生活停滯不前。
焦慮症患者有強烈的失控感,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而且焦慮症使人腦血清素分泌下降,而血清素掌管自控力與食慾,焦慮症嚴重的時候食慾降低,也會有暴躁的情緒。
因此,發覺自己有焦慮症後,要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治療,預防疾病進一步惡化至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