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預如何使一個校園恐懼症孩子實現復學的?

2022年07月06日00:56:10 心理 1521

隨著信息越來越發達、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經濟越來越富裕,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但是因為現在很多孩子生活單調、跟同學交往互動的機會少,所以部分學生不善於溝通和表達,缺少在學校人際交流的知識和經驗。如果學生本身缺乏抗壓力抗挫折能力,不善於自我調節,就非常容易出現在學校生活的適應不良,產生人際交往的焦慮和恐懼,甚至到輟學的地步,而且,輟學學生的年齡也日趨低齡化。

下面就是我運用元認知原理和方法,對一例校園恐懼症學生的干預過程。

心理干預如何使一個校園恐懼症孩子實現復學的? - 天天要聞


一、來訪者基本情況介紹

陽陽,11歲,五年級女生,在一所私立學校讀書。五年級開學(2020年9月份)後,陽陽要求媽媽每天接送她上下學,不在學校住宿。媽媽因為工作時間不固定而拒絕了她。於是她在晚上經常讓老師給媽媽打電話,說肚子疼,讓媽媽接她回家。發生幾次後,媽媽認為孩子就是想回家,故意說是肚子疼,就拒絕接送,要求孩子在學校適應。然後,媽媽發現孩子情緒低落、食慾不好,出現頭暈、低熱等癥狀。這種癥狀持續了一周的時間,用藥後也未見好轉。到醫院進行一系列檢查,也未發現任何異常。

因為媽媽是醫生,考慮孩子可能是生理問題,是情志失調,給陽陽用疏肝清火的藥物進行調整,孩子的癥狀開始緩解。但是只要頭天媽媽讓孩子住宿,第二天孩子就堅決不去上學。有次媽媽硬帶著孩子去上學,孩子就中途跳車。媽媽因此認為孩子故意搗蛋,打她過幾次,孩子斷斷續續地上學。

到10月下旬的時候,孩子徹底不去上學。輟學後,孩子狀態非常不好,情緒低落、面色不好、飲食差、沒有笑容、也不愛說話,媽媽此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媽媽開始跟孩子溝通,也不再逼她上學,帶孩子出去玩,孩子的心情有了變化,但是只要談到上學,孩子就不說話、哭。

心理干預如何使一個校園恐懼症孩子實現復學的? - 天天要聞

11月份,媽媽開始求助心理諮詢。諮詢師說是家庭教育問題,要改變家庭環境、改變家長。諮詢師說孩子沒問題,是家長有問題,不用做孩子的諮詢,要給家長做諮詢。媽媽做了幾次諮詢之後,覺得這種方式不是很好。媽媽認為確實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孩子狀態非常不好,孩子怎麼會沒有問題呢?媽媽因此而中斷了諮詢,孩子也沒有任何變化,仍然是一談上學就哭,說什麼都不去上學。媽媽調整了自己的心態,不再逼孩子上學,嘗試跟孩子溝通,了解到孩子有很多擔心,比如怕同學取笑自己,怕老師批評自己等。

後來,孩子又去過幾次學校,但是頂多就堅持兩三天的時間,就又強烈拒絕繼續上學。為了讓孩子復學,媽媽做了很多努力,每天都帶著孩子到學校周圍轉轉。孩子從內心想去上學,但是就是克服不了自己內心的恐懼。因為不能上學,覺得自己讓媽媽丟臉、給媽媽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和負擔,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經人介紹,陽陽媽媽找到了我,2021年4月11日,我們開始了第一次諮詢。


二、分析與診斷

元認知技術之所以高效,是運用了高效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從來訪者心理結構的角度進行分析,對來訪者進行實質的干預。通過溝通,我認為孩子的心理結構中存在以下方面問題:

(一)條件性情緒反射

條件性情緒反射(SER),是一種潛意識行為,是自己意識不到或者意識到了也控制不了的行為。它是後天建立和習得的。情緒是心理障礙的核心因素。這種條件反射,表徵為S-E-R,其中,S代表問題情境或刺激事件,E代表自動實現的條件性情緒,R代表條件性情緒推動下的思維和外顯行為。人們通過自己的認知、經驗和觀念等,對條件性情緒反射所形成的R進行評價和思考,又產生了新的評價性情緒E',這種情緒加強了原來的條件性情緒反應,從而產生了增強循環。當情緒是消極的,由情緒產生的思維也是消極的,就產生了各種心理問題和障礙。

陽陽的問題,本質上就是一種條件性情緒反應,具體如下:

1、遇到題不會時(S1)會緊張害怕(E1),不敢問老師和同學(R1);

2、跟同學在一起時(S2)緊張焦慮(E2),覺得同學在笑話自己,不願意說話,逃避(R2);

3、跟個別老師在一起時(S3)緊張焦慮(E3),怕老師不喜歡自己、疏遠自己(R3);

4、進學校(S4)就緊張害怕(E4),產生逃離學校的想法和行為(R4);

5、乘坐大巴時(S5)覺得緊張焦慮(E5),總覺得憋尿,不斷去廁所(R5);

6、家裡曾有人騎自行車被剮蹭過,所以只要媽媽外出要經過那條路(S6),就緊張焦慮害怕(E6),極度擔心媽媽騎車經過那條路時也會發生意外,就要求跟著媽媽(R6);

7、睡眠問題,睡覺時(S7),緊張害怕(E7),入睡困難,睡著後淺眠(R7)。

8、晚上睡覺時(S8),緊張害怕(E8),不想在學校住宿(R8)。

(二)、認知問題

孩子心中存在不正確的認知,比如覺得自己不夠聰明;覺得自己家庭條件不如別人;別人不喜歡我、取笑我;自己不好好上學,是丟人的事情,非常羞恥;怕媽媽發生意外和危險。這些認知是造成校園恐懼的原因之一。

(三)、個性問題

孩子要強、膽小、自卑、高敏感、高焦慮、遇到困難容易退縮、不敢面對、不會溝通和表達,有事悶在心裡、自我認同度很低。第一次見面,我說你是個很漂亮的小姑娘,大大的眼睛、瘦高的身材、氣質很好,表達能力很強,回去後她問媽媽:「媽媽,我真有那麼好么,老師是不是就為了讓我接受她,想做我的諮詢,隨口說說?」

心理干預如何使一個校園恐懼症孩子實現復學的? - 天天要聞


三、技術干預路線

為了消除臨床癥狀、儘快恢復社會功能,我將孩子的治療過程分為四個步驟,分別包括:

1、認知調整

陽陽的校園恐懼症,是在消極情緒驅動下的單向思維及缺乏正確應對校園人際關係的程序性知識造成的,這種現象叫做條件性情緒反射。陽陽因為人際關係處理不良,產生焦慮、抵觸、害怕的消極情緒,這種消極情緒造成了同學老師不喜歡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單向思維,從而導致了害怕上學、不能專註學習的行為,故而對自己產生自責、愧疚的消極認知評價,這種評價又導致消極情緒,這種消極情緒與條件反射的消極情緒增強循環,讓陽陽產生高敏感、高焦慮的癥狀,焦慮高到一定程度,產生軀體癥狀,從而造成校園恐懼症,害怕上學並且最終輟學。

陽陽的條件性情緒反射是潛意識行為,自己意識不到,或者意識到也控制不了。這種反射是後天習得的,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除。

當我把這個原理向媽媽和陽陽表達清楚,並且告訴她們,使用元認知的方法,是能夠消除的,母女明顯輕鬆了很多。

我告訴她們條件性情緒反射的核心是情緒,通過肌肉繃緊放鬆練習幫助陽陽建立新的積極情緒和適合的程序性知識,通過一定強度的訓練達到優勢興奮,從而替換原有的消極的條件性情緒反射,達到消除癥狀的目的。

這個過程是通過情感組織者和放鬆訓練讓陽陽的情緒變得平靜輕鬆微微愉悅,甚至對上學和與人交往保持期待的心態,在放鬆訓練營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和高效學習狀態下學習人際交往應有的思維、情緒和行為而實現的。肌肉繃緊放鬆練習是一種高效的暗示學習技術,在暗示作用下的學習效果是平時的5到50倍,利用這種高效的學習狀態,實現了新條件性情緒反射對舊的條件性情緒反射的置換。

2、條件性情緒反射的處理

為了讓孩子先達成回校上學的目標,我通過分析,決定從人際關係入手,所以整個SER點的調整順序為跟同學、老師的人際關係、進校難的問題。第一次訓練後,效果就非常明顯。原來孩子坐車時,會反覆要求去廁所,直到出發車。諮詢結束,孩子上了大巴車後,只去了一次廁所。當又提出想去時,媽媽建議孩子用深呼吸的方式做自我調整。孩子用了十幾秒,調整好了自己。媽媽當時還以為孩子是裝的,但是孩子自己表示確實調整好了,不用再去廁所。媽媽和孩子非常高興,對我和技術更加信任。

在訓練的過程中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但是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每當陽陽有情緒波動的時候,她自己總做不到主動自我干預。我一方面不斷做認知調整,同時加大訓練強度,努力做到新的條件性情緒反射優勢興奮,同時增加了關於克服任性、改變和媽媽關係的訓練,最終效果非常理想。

3、個性優化

所有的SER點處理完後,我對陽陽進行了個性優化,把陽陽塑造成一個有理想、有目標、有胸襟、有格局、包容、具有元認知智慧的形象,愛老師、愛學習、愛親人、有責任心。

4、防複發訓練

我針對孩子的訓練過程,進一步梳理元認知原理、診斷和訓練方法。並以擔心媽媽安全的這個SER點,從心理結構的角度進行分析和診斷,引導孩子清晰自己的認知,並和孩子一起設計程序性知識,確保孩子和家長完全掌握元認知的方法,使元認知的理論和方法成為孩子的信念與技能,讓孩子做到會分析、會診斷、會治療、會調控,讓孩子具有元認知智慧。

心理干預如何使一個校園恐懼症孩子實現復學的? - 天天要聞

四、效果與反思

1、將元認知原理跟孩子與家長溝通完畢後,孩子上大巴車後只緊張了一下,在媽媽提醒下用深呼吸進行了干預,孩子很快就消除了緊張感,沒有在開車前持續性的去廁所。通過這個過程,我看到,在諮詢的初期,要先處理容易見效的SER點,這會給家長、孩子極大的信心,增加對諮詢師的信任,有助於提高諮詢效果。

2、通過溝通,我了解到陽陽的夢想是做一名服裝設計師。為了增強陽陽興奮、喜悅的情緒體驗,在情感組織者的設計中,把陽陽設計成一個國際知名的服裝設計師,帶領自己的團隊和服裝到巴黎參加國際時裝周。我共設計了四個環節,分別是服裝發布會、服裝展示現場、載譽歸來和榮歸故里。每當我讀到這些內容的時候,陽陽的面部表情就開始有變化。她說非常喜歡這些設計,在以後的所有訓練中,一直持續使用這些內容。

通過這個過程,我看到了一個成功的情感組織者設計非常必要,對個案的成功起著比較關鍵的作用。

3、在整個諮詢過程中,我的宗旨是用消除癥狀的方式,讓元認知的理論和方法在孩子心裡成為信念和技能,不斷強調和強化。遇到問題,先讓孩子根據元認知的理論自己分析,提出解決辦法,然後我們再共同協商處理。一旦有情況發生,我就會說,太好了,成長和突破的機會又到了,幫助孩子用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和挑戰。

通過一次又一次這樣的強化,5月19日,孩子對我說,我對明天(商量中午要在學校吃飯,不再回家吃飯)的到來非常期待、躍躍欲試,我成長和突破的機會到了,我要通過自我調整和干預全天留在學校。聽了這句話,我和孩子媽媽感到非常開心。後來孩子說通過深呼吸方式調整自己的睡眠,使自己睡眠有了改善,我覺得元認知的理論和方法在孩子心裡逐漸紮根了。

4、陽陽的自我認同度很低,這也代表現在很多孩子的現狀。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只看到自己的問題,不喜歡自己,覺得自己沒用,很迷茫,身體的能量被牢牢束縛住,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很多心理問題與這種低認同度有很大關係。孩子在消極思維下,產生單向思維,一味地覺得自己不好。

所以,我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下的積極思維模式,做諮詢的過程中,不斷強化。我每天都要求孩子和家長給孩子一個積極評價,同時要求家長在家庭里建立積極評價的思維模式。我覺得這樣做的效果非常好,經過這個過程,我也更信任元認知的積極暗示的技術效果。家長和老師都反映孩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媽媽對我很感謝,我也覺得自己很幸福。

5、諮詢過程的負遷移的作用。這個案例,是我學習元認知三個月的時候接的,是我用元認知技術處理的第一個個案。在我沒意識的情況下,也用了其他技術作為輔助。五一期間,我到北京參加金教授的培訓,才發現這個問題。後來我進行了反思。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還不太自信,對自己的元認知技術水平不自信,對元認知是否有那麼好的效果不自信。從北京回來後,我就放棄了其他技術,專一地使用元認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看到了元認的廣普和高效,讓我更加堅定地沿著這個技術路線發展的信心。

心理干預如何使一個校園恐懼症孩子實現復學的? - 天天要聞

6、訓練中,我給孩子設計了很多自我檢驗和挑戰的環節,來驗證訓練的有效性。比如,讓孩子在媽媽開的診所里招待來往的病人、賣自己的舊玩具、主動去同學家裡做客或者邀請同學到自己家做客等。今年暑假,我建議媽媽在診所里給孩子辦一個個人畫展,還讓媽媽給孩子批發了一些書皮、筆等學慣用品,讓孩子在村裡擺攤售賣。孩子不斷地接受著一個又一個的挑戰,自信心和能力逐日增加。

7、這個諮詢之所以取得比較好的效果,跟媽媽的支持也有很大的關係。媽媽是個醫生,個人素質比較高,具有一定的家庭教育能力和素養,在面對孩子問題的時候,能夠不斷調整心態,用接納和包容的態度陪伴支持孩子。孩子本身是積極上進、有責任心的,也有比較強的改變意願,整個過程一直很配合。

8、整個諮詢過程一共進行了46次,大約46小時,4月11日正式開始,5月5日正式復學。其中,與同學、老師交往的人際敏感狀態,經過7次訓練後條件性情緒反射基本消失;回學校並穩定的在校學習的訓練做了兩次後就回校復學,為鞏固效果,這個訓練共進行了六次。

隨著諮詢的開展,孩子自信和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原有的幾個SER點沒有進行處理就自動康復。比如坐大巴車時不斷上廁所問題、睡眠問題、遇到難題就緊張的問題、媽媽的安全問題等。孩子的個性變得開朗、自信、活潑、大方,家長和老師都覺得孩子像變了一個人,為此,孩子的英文老師還專門在微信上對我表示感謝。

期末考試,孩子的語文成績97分,是全年級最高分,語文、數學和英語的總成績在班裡第五名。家長對這樣的成績,覺得非常滿意,非常開心。(張曉梅)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