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人類的所謂自由思想,不過是按照一定格式導航的一種運算模式。一旦導航出現錯誤,我們的人生就有可能向歧途發展。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並不能直觀感受到自身思維的限制。但實際上,我們的一切行為模式,都受到潛意識中的過往經歷與認知結構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原因。
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相較於崇尚個性和自由的西方人,我們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團體凝聚力,顯然要強得多。雖然這是一大優勢,但在這種氛圍下,一個顯著的問題也應運而生。我們往往會被與我們關係親近的人,過度影響。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樹洞精見過,許多孩子努力學習的原因,只是為了不想父母失望。許多人努力工作,也是為了不被親戚朋友比下去。在不知不覺間,我們努力的方向早已被他人的觀點所左右。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一現象呢?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對這一現象提出了真假自我理論。
簡單來說就是,在我們人生的早期,也就是嬰幼兒階段,與主要撫養人的相處模式(主要是母親),將決定我們後續對自我的認知。在嬰幼兒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這時候的孩子判斷自己是好是壞,通常有兩個標準。
第一是自我感覺。通過自我感受,感覺哪件事情是好的,是對自己有利的,哪件事情是不好的。第二就是通過他人的回饋對自己進行定義。比如說寶寶真乖,寶寶不乖之類的。其實,在自然成長中,兩種不同的自我認知都會出現。
如果家長教育得當,孩子的自我認知的發展將以第一種為主。最終形成真自我部分。真自我顧名思義就是,以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判斷自我價值。無論是大富大貴還是小富即安,只要自己過得舒心就夠了。
而如果教育不當,一味讓孩子讓按照撫養人的意願行事。忽略孩子自身的感受,剝奪孩子的自主選擇權,就有可能形成假自我表現。對自我的一切定義,都以外界的回饋為準。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即使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內心也並不快樂。這也是許多社會精英人士,罹患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就像網路梗說的,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餓叫奶奶覺得你餓。雖然聽起來好笑,但實際上,對尚未發展出自主能力的嬰幼兒來說,這樣的行為,極有可能將孩子的自主能力扼殺在搖籃中。
心理學家萊因曾說過: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體和他的感受是在一起的。而假自我的人,他的身體是和別人的感受在一起的。
曾經有位心理學老師說過,他在自家孩子幾個月的時候,就有意識地盡量不為孩子做決定。凡遇到跟孩子有關的問題,他都會跟孩子溝通,讓孩子用點頭或搖頭表達。一切跟孩子有關的問題,都是在商量中得出的答案。
雖然這樣的溝通看起來很麻煩,但是很好地培養了孩子的自我意識和判斷力。希望廣大家長朋友可以借鑒一下,吸取經驗。
那麼對於已經形成假自我的朋友,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解決問題,就必須要了解問題。對於這部分朋友,樹洞精推薦可以通過書籍等各種方式,了解一下心理學精神分析流派,或者是積極心理學,應該會受到一些啟發。
此外,我們應該清楚地意識到,人只有一輩子可活,你浪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你自己的生命,沒有人會為你買單。與其過多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壓抑自己,不如趁著有限的生命,去尋找自己想要活成的樣子並為之努力。
當我們察覺到自己正處於這種假自我狀態的時候,不妨想想《濟公》的那句台詞: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我們每個人所感知到的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一定不要讓他人的感知和理解限制我們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