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了精神心理問題,家長不宜心存僥倖!及時解決才能加快康復

2022年06月28日11:35:35 心理 1917

本文字數約:4589 字

閱讀時間約:6 分鐘

本文章節:

01、表面親子和諧,但父母未走進孩子的內心

02、在校園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

03、孩子出問題了,父母不宜心存僥倖

最近,我們分享了患者小逸的心理干預過程,還有他媽媽的自述文章。

我們以前分享過不少抑鬱症雙相障礙的案例,大部分都需要幾十個小時的心理干預時間。比如患者劉可用了57個小時;小璇用了67個小時;病情非常嚴重的小虹甚至用了79個小時。如果每周進行幾個小時的話,大概要花上3到4個月。

當然,如果跟主流精神科藥物治療和一般心理諮詢/心理治療(從開始治療到基本康復,要以「年」為單位)相比的話,我們的系統化深度心理干預,已經是非常高效了。

可小逸跟上面的患者比起來,心理干預時間更加短,只有12個小時,其中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只有3次。雖然用時短,但療效非常好,心理干預後1個多月內他就考上了本科,現在還考研成功。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個案。

為什麼小逸的心理干預能這麼高效呢?

這裡面有哪些關鍵因素值得患者家長們借鑒?

以下對小逸當時的病情進行深入的分析,希望對其他患者家庭有所啟發。

01、表面親子和諧,但父母未走進孩子的內心

小逸當時最典型的癥狀是一上學就發燒,而且不願意上學。在他的媽媽看來,孩子就是不能上學,情緒一直比較平穩,偶爾出去遊玩也挺高興的。

其實這只是表象,我們跟小逸深入溝通後,發現他其實也有一定的情緒癥狀,比如焦慮、抑鬱、悲觀消極,而且失眠,但不算十分嚴重。

如果當時他去看主流精神科的話,很有可能被診斷為抑鬱症,甚至可能是雙相障礙。

他這些癥狀的背後,其實是遭受過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主要來自原生家庭與校園。

在家庭方面,小逸與父母的關係還算良好,日常溝通尚算正常,但其實小逸父母對孩子仍然缺乏真正的理解,在不經意間對孩子造成過疊加性心理創傷,更沒有與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方式。

小逸媽媽在自述文章里說,兒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她從沒有意識站到孩子這一邊去理解他,而是一味要求他要聽老師的話。別的小朋友想拿兒子的玩具,她從不會聽孩子的意見,就覺得該讓給別人玩,要分享、謙讓。

她後來才意識到,這肯定都對兒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傷害。

孩子出了精神心理問題,家長不宜心存僥倖!及時解決才能加快康復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於網路

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有效溝通,「10分鐘就把話聊死了」。這一方面是她沒有掌握跟孩子良性的溝通方式,另一方面是小逸很早就意識到父母沒法理解自己,也不願意向他們打開心扉了。

這導致他被同學欺負,被老師辱罵,甚至休學後內心其實很焦慮,他都不願意對父母說,知道說了也沒用,父母一定是向著別人的。

所以,如果家長們發現自己跟孩子沒啥共同語言,聊天都是「尬聊」,甚至一言不合就吵架,那說明父母根本就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

這樣的親子關係表面看來風平浪靜,但其實存在很多隱患,孩子遇到事兒不願跟父母說,長期累積就容易導致疊加性心理創傷。

另外,根據小逸的記憶,他媽媽曾對他說過「要成為一個勇敢的人」。當時心理干預時間很短,我們來不及向他媽媽深入溝通這個問題。

這有可能是媽媽隨口一說,但小逸過度理解了;也有可能是媽媽確實對小逸強調過一點,要求他遇到事情要淡定、別慌,甚至可能在小逸表現慌張的時候,媽媽還批評過他。

無論如何,雖然小逸媽媽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她未掌握科學的辦法,在客觀上,她的一些教育方式讓小逸經常刻意隱藏真實的情緒,尤其是害怕、焦慮、恐慌等,以至於他小時候走丟了,也要在父母前故作鎮靜。

至於小逸的爸爸,雖然在小逸面診和心理干預的過程中,爸爸一直沒有出現。但從一些信息可以看出,爸爸對小逸也是缺乏科學教育、高質量陪伴意識的。

小逸媽媽說,丈夫管兒子管得少,小逸不肯上學時,他爸爸差點動手打了他,幸好小逸回房間把門一鎖,父子倆暫時隔離開來。不然,被爸爸的一頓暴打肯定會對小逸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甚至會令其出現明顯的情緒癥狀,復學更加困難。

02、在校園遭受過疊加性心理創傷

小逸在家裡沒有可以傾訴的人,內心孤獨、壓抑,這導致他對同伴、友誼的心理需求比一般孩子更強,非常希望在學校里結識好友。

在小學、初中,他確實有些一起玩的朋友,這能幫助他釋放部分負性情緒,這時的學習壓力也沒那麼大。可上了管理極其嚴格的重點高中後,他在學校里再也交不到好友了。

他找過高中的同學,但是處處碰壁,學校並不鼓勵同學交友,同學們都把時間與精力放在學習上,沒人理會小逸。高一一年過去,小逸好不容易跟部分同學混熟點了,結果高二又分班了。

好不容易熬到了放假,他找初中的同學聚會,卻發現因生活、學習沒有交集,缺乏共同話題,曾經的好友也疏遠他了。而且,舊友們的課外娛樂豐富多彩,而他的世界裡只有學習,別人說的新鮮玩意他根本不懂,小逸非常自卑。

新朋友交不到,舊朋友又失去了,小逸的孤獨感越發強烈,他開始自我封閉,獨來獨往。

另一方面,小逸還被老師罵過「豬腦袋」,被同學罵「窮鬼」、彈煙頭等等,還多次目睹老師羞辱其他同學。這都對他造成了疊加性心理創傷。

孩子出了精神心理問題,家長不宜心存僥倖!及時解決才能加快康復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於網路

再加上,那所重點中學的管理制度確實非常不人性化,一切唯成績論,幾乎榨光了學生們所有的放鬆時間,這種教育方式是扭曲的,連小逸媽媽都說「很變態」。

小逸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不斷增多,心理壓力不斷增大,但又嚴重缺乏健康的解壓方式,情緒逐漸出現問題後,還出現了嚴重的學習障礙,他非常抵觸學校環境,最後說什麼都不上學了。

而他「一上學就發燒」,其實是巨大心理壓力導致的軀體化癥狀,不是他裝病,而是真的低燒、頭暈、噁心。

父母給小逸轉學後,這個問題還是沒得到解決。而且轉學本身也對小逸造成了心理創傷,他知道那所重點中學很多人擠破頭都想進,如果能堅持下來的,高考分數很可能會很高,但他堅持不了,覺得自己很失敗。

所以,小逸表面的癥狀是校園恐懼症,是厭學,但實際上背後是疊加性心理創傷導致的情緒癥狀,只是他不願表露出來,有「微笑型抑鬱症」的跡象。

後續催眠治療師Lucy利用3次深度催眠下創傷修復,處理了他悲觀消極、抑鬱、焦慮的情緒癥狀,他自然而然就恢復學習動力了。我也沒有為他重建高效學習的狀態,他回到學校之後,慢慢就跟上去了。

因此,識別並高效解決孩子學習障礙背後的情緒問題、深層次心理問題,這非常重要。

03、孩子出問題了,父母不宜心存僥倖

上面說過,如果小逸去主流精神科就診,很有可能被診斷抑鬱症,甚至雙相障礙。嚴格來說,他的問題不算輕。

可為什麼只需12個小時的心理干預,他就順利走向康復了呢?我們認為,主要是以下3個原因。

第一,小逸父母有強烈的趕緊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讓孩子趕緊上學的意識,意識到孩子出現精神心理問題後,他們及時尋找高效的解決辦法。

小逸父母一度對孩子的問題理解不夠深入,以為通過轉學、苦口婆心地勸孩子就能解決問題,結果很多方法試遍了都不行。他們沒轍了,也徹底放棄幻想了。

在我大學同學的介紹下,他們迅速決定接受我們的心理干預,不能再等了。他們抓住了孩子最佳的干預時機,這時候孩子的病情還沒惡化,癥狀相對簡單,處理起來就快。

如果小逸沒有及時接受干預,那一年錯失了高考,或者高考失敗,他很有可能陷入重度抑鬱發作。

小逸媽媽在我們這邊見過其他接受心理干預的孩子,他們精神氣色非常糟糕,「頭都抬不起來」。她意識到這些孩子肯定是拖了很久才來看的,太嚴重了。

她說得沒錯,很多患者在就診過程中走了很多彎路,看過很多大夫,還接受過不少心理諮詢/心理治療,但療效都不理想。孩子的病情不斷加重,癥狀越來越複雜,最後實施心理干預時難度就更大,所需時間就更長。

像我們之前分享過的案例小虹,她因病耽誤了3年,高中讀了5年還在讀高二,這不僅對她造成了心理創傷,還令她面臨更多的現實困難,在康復道路上有更多難題,我們花費了很多時間、精力,歷經波折,她才康復得如今這麼好。

第二,小逸及父母對我們的信任度非常高,這使得心理干預過程更加順利,效果更好。

小逸一家是我大學同學推薦的,他們信任我的大學同學,自然對我們一開始就有好感。我跟小逸媽媽通電話時,又分析得比較深入,信任度就更高了。以至於我讓他們去北方一些機構看病,他們最後還是決定南下找我們。

也幸虧小逸媽媽當時沒聽我的,因為我在電話里初步判斷小逸只是校園焦慮症,最嚴重的話也只是達到校園恐懼症,沒有明顯情緒癥狀,但後來跟他一深入交流,才知道他的情緒癥狀也不輕。如果他們找的是主流精神科或心理機構,恐怕很難高效解決情緒癥狀。

對比起來,很多患者家屬是通過互聯網了解到我們的,對我們有一定的認可,現實情況也允許前來面診,但對我們的信任度不高,觀望了好幾年仍然難以做決定。

當然,因為我們的診療理念很獨特,跟大部分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說的有很大不同,所以家長們猶豫、遲疑,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但客觀上,過久的遲疑確實也使得孩子錯過了最佳康復時機,就算最後終於決定來找我們了,心理干預難度也很大,我們也不一定有能力接診了。

所以,一般來說,能接受我們系統化深度心理干預的家庭,都是對我們非常認可和信任的。這是我們判斷是否收治的重要條件之一。

因為只有足夠的認可和信任,進行催眠時患者才更容易進入深度催眠狀態,系統化深度心理干預的效果才會明顯,否則可以說是「浪費」雙方的時間和精力。

那我們能不能慢慢跟患者、家屬建立信任?理論上可以,但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們更希望這部分資源節省下來,留給更多本來就對我們非常信任的家庭。小逸就是受益者之一。

孩子出了精神心理問題,家長不宜心存僥倖!及時解決才能加快康復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三,在找我們就診前,小逸並未就診過其他精神科,也未服用精神科藥物,沒有遭受過就醫導致的二次傷害,沒有藥物副作用的影響,他的認知、理解能力都很好。

很多患者一開始就醫時是滿懷希望的,也把治病想得很簡單,以為遵醫囑吃藥就行了。結果換了幾個醫生,療效都不好,有的醫生還說「終身難愈」「終身吃藥」,他們會越來越絕望,甚至拒絕看病了。

有的患者則並不認同主流精神科醫生那一套,覺得他們看的都是表面癥狀,不懂患者的內心。我們分享過的案例小虹,她在北京安定醫院住院時,偽裝病情好轉,成功出院,她一度覺得沒人能夠解決她的問題,病情反而越來越重。

總之,孩子得了抑鬱症、雙相後,並不是看的醫生越多越好,相反,如果就醫過程總是不愉快,病情一直沒有明顯好轉,患者會越來越悲觀,一說起看病就抵觸。

但小逸沒有這些經歷,他休學時不願去看精神心理科,但因為我是他媽媽的朋友介紹的,他才願意過來。

另外,小逸也沒有接受過一般的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未受到一些不科學信息的誤導,對心理干預沒有扭曲、錯誤的認知,沒有明顯的抗拒心理。所以這也節省了很多時間,經過一次面診後,我就跟他建立了高度信任關係。

當然,分析以上的原因,不是為了讓所有人都趕緊來我們這裡求治,我們目前也缺乏大規模的接診能力。

我們是想通過小逸的案例告訴父母們,孩子出現厭學、恐學等嚴重的學習障礙時,說明他們的精神心理很有可能也出現了問題;

當意識到這一點時,父母不要拖、不要等,要趕緊去學習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找到適合孩子的康復路線圖,儘快讓孩子脫離這個困境,否則越拖,往往只會越嚴重。

就像小逸媽媽所說的,這時家長抱任何幻想都是沒用的,不要有僥倖心理!

那些所謂的「自己慢慢就好了」「長大點就好了」的例子,是極其少見的案例,我們不要把孩子的前途和心身健康押注在這種極小的概率上面,否則很可能會後悔終生!

不過,小逸只接受了12個小時的心理干預,再加上我們當時對一些更加深入的心理問題認識的程度還不夠。

所以他後續雖然考上了大學,最近還考研成功,康復得確實很好,但其實仍有不小的心理隱患。

這也是很多家長遇到的難題——孩子逆商不高,平時情緒都還好,但一遇到重大事件就過分焦慮,事情解決了那還好,要是失敗了,真的很擔心孩子的精神心理會垮掉,甚至複發!

明天的文章里我們再深入分析這個話題,並為小逸、小逸父母、以及有這方面需求的家長提供一些建議。

#情感點評大賞# #抑鬱症# #精神心理障礙#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