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成為你自己,才能幸福

2021年10月02日02:29:03 心理 1965

現代人對心理狀況越關注。在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下,情緒出現問題的比例增高,從前聞所未聞的焦慮症甚至抑鬱症等開始出現在生活中,甚至向低齡化的方向發展。

看點心理方面的書,不但有用,而且必要。前幾天給大家推薦過《被討厭的勇氣》,今天推薦另外一本淺顯易讀的心理書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我推薦給了好幾個好朋友,值得一讀。

PART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資深心理諮詢師羅伯特·戴德波撰寫,他為了讓普通讀者也能了解深奧的心理學理論,明白心理諮詢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特意選取了經典童話《柳林風聲》中的動物形象,讓他們演繹了一個心理諮詢療程的標準模板,讀起來不僅有知識性,也很有趣味性。這本書是作者多年心理諮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國暢銷20多年的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

本書文字淺顯易懂,將心理知識融入在對話和情節中。我的建議是,不光成年人可以讀,還可以推薦給小朋友讀一讀。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了解情緒,了解心理諮詢。

接下來,我們一起聽一聽蛤蟆先生的故事吧。


讀書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成為你自己,才能幸福 - 天天要聞

PART2

故事是以鼴鼠開始的。

天氣很悶,他打算出去走走,最近他常覺得跟河鼠在一起的生活令他焦躁——這種想法當然不對,河鼠對他很好,給他介紹了很多朋友,還特別能幹……可即便如此,鼴鼠仍然覺得很不舒服,他感到幾乎沒辦法做自己,好像總是活在河鼠的影子里。

他想起來很久沒見老朋友蛤蟆,想去找他串串門。河鼠叮囑他「你小心點兒,忘了上次你自己迷路了嗎」,鼴鼠嘴上說著「我會當心的」,心裡卻很不爽,他寧願用自己的方式去嘗試,做錯了也沒關係,卻不希望和河鼠總是這樣管著自己

嗨,讀到這裡有沒有引起你的聯想?

沒錯,鼴鼠和河鼠,像極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父母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包辦一切,不給孩子嘗試甚至犯錯的機會。表面看上去,父母是因為愛才包辦一切,但卻讓孩子有一種「無法做自己」的強烈感受。

鼴鼠來到了蛤蟆的莊園。奇怪,往日繁榮莊園如今一派落寞。門鈴久久無人來應,鼴鼠繞到了後門拉門進去,看到了往日光鮮亮麗的蛤蟆先生穿著臟衣服,一臉悲傷,大哭著說:我現在整個人都不太好!

讀書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成為你自己,才能幸福 - 天天要聞

鼴鼠非常擔心,他印象中的蛤蟆先生可是個神采奕奕的傢伙。他總是打扮得光鮮亮麗,而且活力滿滿,他這是怎麼了呢?

回到家之後,鼴鼠跟河鼠商量,想辦法要幫助蛤蟆。他們從報紙上讀到一則心理諮詢師的廣告,決定勸蛤蟆去接受心理諮詢。第二天,去蛤蟆莊園的路上,他們遇到了老獾,他是蛤蟆父親的好朋友,一聽說了蛤蟆的狀況,獾立刻決定跟他們一起前往,他認為蛤蟆需要有人不容置疑地告訴他必須得振作起來。

然而,事情沒有他們想得那麼順利。

朋友們竭盡全力照顧他,鼓勵他,幾天過去毫無收效。蛤蟆仍然很悲傷。三個朋友商量之後決定採取行動,他們打電話聯絡、約定日期、對蛤蟆施壓,最終把他送心理諮詢師蒼鷺那裡。

蛤蟆非常不情願,但是想到朋友們為自己操心,勉為其難就去了。蒼鷺告訴蛤蟆,做心理諮詢的雙方必須是自願的,是一種合作關係,為諮詢負責的只能是蛤蟆自己,而不是其他人。

原來自己不僅僅是來這裡接受教育,而是主動的參與者啊?蛤蟆突然產生了一點興趣。這一次,他沒有問任何人的意見,自己決定繼續接受諮詢治療,他非渴望好起來,但蒼鷺並沒有給他任何保證。


在第二次諮詢之前,蛤蟆的日子特別難熬。

他無精打采,很早就醒來,腦子裡充滿了悲哀、病態的念頭。尤其是到了晚上,焦慮的念頭幾乎把他壓垮。他強迫自己每天都出去散步,可即便是沐浴在陽光里,他看到的的一切也都像是黑白相片一樣,失去了色彩。

第二次坐在諮詢室里,蒼鷺問蛤蟆感覺怎樣?他告訴蛤蟆,如果有一種情緒溫度計,從1到10來描述自己的感覺的話,會標記在哪個數字上?蛤蟆說最多是1-2。他三個月前曾經感到絕望,甚至產生了自殺的念頭。

蛤蟆說,他覺得自己是個沒價值的人,把生活弄得一團糟,活得像個笑話,不像其他人那麼好。他是別人口中的「好心的蛤蟆老朋友」,他努力維持著這種形象好保別人對自己的喜歡。

情緒惡化是在他一次歷險之後。他經歷了重重危險,終於逃回來的時候,河鼠救了他。蛤蟆很感激他,想跟他說說歷險故事時,河鼠卻說他是個「討人嫌的傢伙」,為了討好河鼠,蛤蟆只好承認自己很無恥,痛哭流涕地保證以後再也不這樣了;蛤蟆更害怕的是獾,每次看到他威嚴的眼神蛤蟆都忍不住哆嗦,像是看到了父親,讓他感到非常難受……被羞辱的時候,蛤蟆感到無比的尷尬和痛苦,他只好裝出英勇無畏的樣子,胡說一氣來掩飾自己的尷尬。

蛤蟆越說越難過,越講越痛苦。他逐漸意識到,在面對河鼠、獾那種不自在的情形時,他感覺就像是小時候被父親狠狠責罵後的感受,那是「自我兒童狀態」。

讀書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成為你自己,才能幸福 - 天天要聞

一周後,蛤蟆來進行第三次諮詢。他非常享受蒼鷺對自己的全身心的關注,他這輩子從未得到過別人對自己如此的關注。

蒼鷺講解了什麼叫做「兒童自我模式」,它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迹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比如快樂、深情、憤怒、悲傷、恐懼。但是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其他因素參與進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

嬰兒做的所有事情都會引發父母的某些反應,而這些反應又會對孩子具有深遠的影響。每一個嬰兒必須學習如何調整他的基本行為,來應對自己所處的初始狀態,這些最早期的經歷塑造了人格的雛形。

嬰兒所有的一切只能依靠比強大的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適應他們,而這種適應所形成的人格正是自己成人後的基礎。因此,童年對一人的影響堪稱重大。

讀書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成為你自己,才能幸福 - 天天要聞

蒼鷺問蛤蟆還有哪些最初的回憶?

他記得嚴苛的父親,他永遠都達不到父親的要求;他也記得安靜的母親,婚前順從自己的父親,婚後則順從於丈夫。在蛤蟆很小的時候,母親也曾跟他嬉笑逗鬧,但是母親在意丈夫的評價,看他臉色,後來也遵循蛤蟆父親嚴格的育兒觀,收起了慈母的一面,在蛤蟆的記憶里,母親擁抱他的次數少得可憐……

在這些回憶中,蛤蟆感受到了憤怒,對父母的極度憤怒。這種憤怒讓蛤蟆感到很痛苦,父母想必為他付出了極大的努力,讓他可以衣食無憂,如今他們去世了自己卻生他們的氣?

他嚎啕大哭起來,隨即又向蒼鷺道歉說自己不喜歡這樣大哭,蒼鷺告訴他,人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結,理解自己,理解情緒,雖然不喜歡大哭,但不需要否認情緒而壓抑自己。

哭也沒關係嗎?從小到大,蛤蟆的父親都不允許他哭,只要他一哭,父親就會發怒,他馬上就會停下。

蛤蟆說父親是個嚴厲而正直的人,他永遠是對的,而蛤蟆永遠是錯的。父親偶爾陪自己玩過幾次,蛤蟆太渴望得到他的愛和關注了,會犯錯,而父親會勃然大怒地離開;母親呢,因為只有這一個孩子,她對蛤蟆的關注非常多,把他當小寶寶一樣照顧,在他長大之後也依然如故。

成功而威嚴的祖父、外祖父,要求嚴苛的父母,在這種環境長大的蛤蟆被迫調整自己,順從他們的要求,很努力地取悅他們。他們太難取悅了,總是不滿意,蛤蟆後來又開始放任自己的浮誇和愚蠢,努力博得他們的關注。

在蒼鷺的提示下,蛤蟆發現自己好像早就喪失了「憤怒」這種情緒。他的憤怒是和內疚聯繫在一起的。

當他憤怒的時候,他採取的是比較緩和的方式來釋放,不讓對方察覺,比如撒潑耍性子,或者慪氣等等。

蛤蟆在諮詢療程中隱約感覺到自己好起來了。可是這一天,獾的到來,又讓他再次墮入痛苦。

獾以不容置疑地語氣說,他決定代替蛤蟆做小學董事。蛤蟆非常憤怒,他很看重學校董事的位子,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可是他又覺得獾更有能力,他說的應該是對的……獾走後他覺得自己已經無藥可救了。

再一次見到蒼鷺的時候,他把這件事告訴了蒼鷺,此時他已經決定了:按照獾的想法,寫辭職信,這樣對大家都好。

蒼鷺和蛤蟆一起分析了獾的行為,他處於一種「父母自我狀態」中,獾的父母可能是嚴厲的道德主義者,所以他才會這樣行事

蛤蟆想起來,他以前也遇到過老師和女店員以父母的口吻說話,讓他覺得很不舒服。他們幾乎都是「挑剔型父母」的翻版,愛批評人、憤怒、嚴厲。

是不是人人都有「父母自我狀態」?

是的,蛤蟆也有,只不過它是用不同的方式來運作的,「父母狀態」像是一個法官,不斷地控訴別人,給他們定罪,順理成章地懲罰他們。

蛤蟆開始審視自己,他的確經常對自己進行審判,這正是以前父母對他做的事情。自我批判是最強烈的,也是最令人痛苦的。

蛤蟆逐漸醒悟過來,他決定不辭職。河鼠和鼴鼠也驚奇地發現蛤蟆變化很大,他更善於傾聽,更平和、更友善了。

伴隨著心理諮詢的推進,蛤蟆感覺自己漸漸地充滿了力量。

蒼鷺告訴他,人一般分為三種狀態,除了「父母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還有「成人自我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會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也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才能學到關於自我的新知識,更好地了解自己

人可以為自己的不快樂找很多怪罪的對象,但是到最後,做出選擇的還是自己。

與其總是責怪別人,不如對自己負起責任,這時候就會知道自己有力量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自己。

蛤蟆心中充滿了憤怒,他告訴蒼鷺自己從小到大都生活在父親的挑剔中,後來他繼承了莊園,還擁有了很多的錢,他放浪形骸,在莊園里舉辦宴會,買很漂亮的船隻,甚至還買了一輛大篷車……最後這些並沒有讓他快樂,一切都變得不好了。把自己的故事完整地講出來,讓蛤蟆有機會全面、客觀地回顧自己的過去,他不是聖人也不是十惡不赦的罪人,這就是普通的蛤蟆的人生。

每個人早年的經曆本質上是不同的,所以每個人看到的也不是同一個世界。童年太強大了,以至於塑造了每個人對世界的獨特看法。

但是我們可以改變。一切都取決於「人生坐標」,最終我們會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一個「自證預言」,我們會努力確保自己的世界和預期的一樣。

蛤蟆經過積極、規律的諮詢,終於逐漸理清了自己的想法,他發現自己在面對蒼鷺、獾的時候,雖然還會有面對父親的感覺,可是他再也不卑躬屈膝了,可以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可以理智地解決問題了。

在最後一次會晤前,蛤蟆已經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變化,他積極地安排了社交活動,他現在打算重新作出規劃,要去拼、去贏。


讀書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成為你自己,才能幸福 - 天天要聞

PART3

蛤蟆先生這一段悲傷的經歷,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描述了一個心理諮詢的程序。其中穿插著不少心理學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童年時代對我們一生的重大影響。

有句話說,有的人需要用一生治癒自己的童年。

童年生活的狀態,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有許多影響會在成年之後顯現出來。

但這並不意味著,原生家庭、父母帶來的傷痕無法癒合,當我們逐漸了解自己,面對真實的自己,跟情緒講和,就有勇氣和力量去改變自己,過好當下的生活。

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的幫助下走進諮詢室,最終靠自己完成了征程,更加勇敢、快樂地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中,成為人生的主宰,希望我們每個人也都有這樣的勇氣和力量,擁有美好燦爛的人生。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