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一向愛笑愛鬧的人被判定抑鬱,變得鬱鬱寡歡,對所有事情都不感興趣,甚至有自殺的念頭,那他到底是怎麼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蛤蟆先生原來是一個熱情、時尚又愛冒險的傢伙,一向是朋友的開心果,可突然抑鬱了。在朋友們的建議下,他去看了心理醫生蒼鷺。經歷了十次治療後,他終於找回了人生的樂趣。
這是一本寫給成人看的、看似簡單卻極具有深度的心理療愈讀物。
作者羅伯特曾任教於英國亨利商學院,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出過多本專業的心理學類教科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他最著名、最暢銷的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出版20多年來,早已成為了英國國民級心理諮詢入門書。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蛤蟆先生為什麼會抑鬱。
蛤蟆先生抑鬱的真正原因,來自於他不斷地討好別人,永遠活在別人的不滿中,導致他對這個世界不再抱有希望。
而通過了解蛤蟆先生的經歷,我們會發現,他的委曲求全都是有跡可循的,這一切,都指向了他的父母。
蛤蟆先生的父親是一個極為嚴厲的人,長期的上位者導致他在家裡也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他從來不會陪蛤蟆玩遊戲,說得最多的就是責罵和不滿:「不準這麼做」「回你的房間去」
蛤蟆先生的母親雖然有時還會抱一抱他,但很大程度上都受制於他的父親,並且經常做一些事讓蛤蟆難堪。
長期處於父母的不滿意中,蛤蟆能做的就只有不斷討好他們,按照他們想要的樣子生活。
而這種狀態一直維持到了成年時期:
我的朋友獾長得又高又壯,一副氣勢洶洶的樣子。每當他拿嚴厲的目光看著我,我就會想起我父親,永遠都在批評我的父親。總之,不出我意料,獾把我從頭到尾地責罵了一通。
我現在還記得他說的每一句話:『蛤蟆,你這討人厭的壞東西,你不覺得害臊嗎?想想你犯的事兒,你父親要是活著會怎麼說你!』他的指責讓我特別難過,我一下子哭了出來,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蛤蟆總是生活在別人的世界中,在他看來,別人總是好的,自己一無是處。
朋友的一丁點不滿意,他就立刻違心地改掉,這甚至成了他的條件反射。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生活中,我們也會因為別人的看法而否定自己,殊不知,真正否定自己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
人活一世,不可能全然不顧別人的看法,但也不必只活給別人看。
活得越通透,越會發現:自己舒心比一切都重要,不渡他人才是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