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型依戀者真正需要的,是關係中的「輕鬆」。
他要感到這段關係的輕鬆愉快,而非由愛延伸而出的壓迫、緊張、責任感等一系列牽制情感和行為的情緒。
迴避型依戀者並不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倒不如說,每個人都是不同程度的迴避型依戀者。
只是看似正常人的我們,對迴避的閾值更高,承受力更強罷了。
你覺得你積極樂觀,但當你在處事過程中遇到一個十分矯情、步步緊逼的對象,你照樣會想要迴避;
你覺得你情商高手,很會戀愛,但當你遇到一個無比缺愛、敏感多疑的對象,時間久了也會覺得招架不住,想要逃離。
所以,幾乎每個人在基於自身認知感到壓迫、緊張、危險之時,本能中的警惕性就會拉響警報,告訴自己該小心點,該變換方式,該逃離了。
反推同理——所謂迴避型人格,也絕不會對熱情的賣菜大媽產生迴避的心理。
因為賣菜大媽儘管熱情,但終歸是個與自己生活沒有任何關係的陌生人,構不成任何壓迫和威脅。
所以,在跟迴避型依戀的相處過程中,你只需要掌握一條規則:
你想跟他走得越近,關係建立得越深厚,那麼在日常生活中,你就越要掌握雙方的火候,甚至有時比他還要冷淡疏離,尋求空間,屬於小火慢熬類型。
那麼,對於迴避型依戀而言,真正的「輕鬆」具體指什麼?
首先,你需要了解迴避型依戀之所以想要迴避,其源頭是什麼。
他們不是不需要愛情,不是不需要親密,更不是沒有情感需求——但他們之所以總是在逃、總是抽離,根本原因來源於他們的應激反應。
從迴避型依戀在心理學上的學術研究來看,多數的迴避型依戀在童年時期都被告知過「依賴可恥」之類的觀點。
在他們尚未建立三觀、產生思考的階段,父母就灌輸給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總是打擾大人,自己找事情玩」、「親密關係靠不住,任何人都靠不住」、「千萬不能早戀,愛情只會耽誤事」諸如此類的恐嚇。
所以,在潛意識中,迴避型依戀群體就會刻意壓抑自己的情感需求。長大後,一旦在某段關係中察覺到雙方正在靠近的信號,他們就會將之歸為「牽制、麻煩、不合理」等負面信號,然後本能地抽離。
於此,你就要徹底繞開所有能讓迴避型依戀產生危機的行為動機,只做讓他「放心」的事,這段關係,自然而然就會被他歸為「輕鬆」。
比如:
1、邊界感強,且不主動打探他的私事
迴避型人格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就是超強的邊界感。
好像他們給自己劃分的私人領地,一旦靠近,就有響起警報的危險。基於此理,當他們發覺你的邊界感比自己還強時,他們反而會獲得一種安全感——起碼你也是同道中人,不會魯莽地闖進自己的私人領地。
所以不難發現,迴避型依戀身邊的朋友,幾乎也都帶著某些迴避型依戀的特質,同類的交流無比心照不宣,十分默契,點到為之,誰都不會越界,令人不適。
2、少傾訴,多聆聽
當你說得太多,暴露太多,會帶給對方一種「被信任」的成就感——但這種成就感對普通人而言是愉快的,對迴避型依戀來講,也是種危險信號。
前文說過,跟迴避型依戀相處的秘訣,就是小火慢熬法:
你要有溫度,但這種溫度必須適宜,必須平緩,必須循序漸進,積少成多。
所以,在你並不清楚雙方關係牢靠的階段,最穩妥的方式就是少傾訴,少暴露,以此來展現自己的「安全性」。如果關係推進,也是對方推進,你來配合接受。
3、不要讓他覺得自己需要為你負責,也不要對他抱有期待
責任感這種東西並非強迫來的,而是感情到位後,一個人對自己的本能自我要求。
換言之,如果他足夠愛你,自然而然就會對你產生責任感——這種感情是他主動生成的;但如果關係不到位,你步步緊逼反而會讓他想要逃離。
所以,一定要想方設法地表現出自己的獨立性,表現出自己無欲無求的一面。而不是以試探來收穫失望,再用失望來情感綁架和勒索。
這招叫做以退為進——你以為你無欲無求是退步,其實正是你的這種無欲無求,讓迴避型依戀願意跟你繼續發展。
4、不要將注意力全部放在他身上,要有自己的生活,彰顯自己的獨立自主
還是那句話:當迴避型依戀感到肩上的擔子太重,就會想要逃離。
當他看到你整天為他等待,每天徹夜難眠,心心念念地滿眼都是他,他也知道這很甜蜜,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種負擔。負擔一旦出現,就會想要逃離。
他更希望看到你是獨立的,是無所畏懼的——因為這樣,他無法準確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自然也就覺得壓力沒有那麼大。
我是深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書籍《非暴力溝通兩性篇》譯者,大連市心理協會會員,34歲,已婚已育,願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