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聊心理學:迴避型依戀者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2021年08月24日21:33:18 心理 1100

暢聊心理學:迴避型依戀者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 天天要聞

迴避型依戀者真正需要的,是關係中的「輕鬆」。


他要感到這段關係的輕鬆愉快,而非由愛延伸而出的壓迫、緊張、責任感等一系列牽制情感和行為的情緒。


迴避型依戀者並不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倒不如說,每個人都是不同程度的迴避型依戀者。

只是看似正常人的我們,對迴避的閾值更高,承受力更強罷了。


你覺得你積極樂觀,但當你在處事過程中遇到一個十分矯情、步步緊逼的對象,你照樣會想要迴避;

你覺得你情商高手,很會戀愛,但當你遇到一個無比缺愛、敏感多疑的對象,時間久了也會覺得招架不住,想要逃離。


所以,幾乎每個人在基於自身認知感到壓迫、緊張、危險之時,本能中的警惕性就會拉響警報,告訴自己該小心點,該變換方式,該逃離了。

暢聊心理學:迴避型依戀者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 天天要聞

反推同理——所謂迴避型人格,也絕不會對熱情的賣菜大媽產生迴避的心理。

因為賣菜大媽儘管熱情,但終歸是個與自己生活沒有任何關係的陌生人,構不成任何壓迫和威脅。


所以,在跟迴避型依戀的相處過程中,你只需要掌握一條規則:

你想跟他走得越近,關係建立得越深厚,那麼在日常生活中,你就越要掌握雙方的火候,甚至有時比他還要冷淡疏離,尋求空間,屬於小火慢熬類型。


那麼,對於迴避型依戀而言,真正的「輕鬆」具體指什麼?

首先,你需要了解迴避型依戀之所以想要迴避,其源頭是什麼。

他們不是不需要愛情,不是不需要親密,更不是沒有情感需求——但他們之所以總是在逃、總是抽離,根本原因來源於他們的應激反應。

暢聊心理學:迴避型依戀者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 天天要聞

從迴避型依戀在心理學上的學術研究來看,多數的迴避型依戀在童年時期都被告知過「依賴可恥」之類的觀點。

在他們尚未建立三觀、產生思考的階段,父母就灌輸給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總是打擾大人,自己找事情玩」、「親密關係靠不住,任何人都靠不住」、「千萬不能早戀,愛情只會耽誤事」諸如此類的恐嚇。


所以,在潛意識中,迴避型依戀群體就會刻意壓抑自己的情感需求。長大後,一旦在某段關係中察覺到雙方正在靠近的信號,他們就會將之歸為「牽制、麻煩、不合理」等負面信號,然後本能地抽離。


於此,你就要徹底繞開所有能讓迴避型依戀產生危機的行為動機,只做讓他「放心」的事,這段關係,自然而然就會被他歸為「輕鬆」。


比如:

1、邊界感強,且不主動打探他的私事

迴避型人格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就是超強的邊界感。

好像他們給自己劃分的私人領地,一旦靠近,就有響起警報的危險。基於此理,當他們發覺你的邊界感比自己還強時,他們反而會獲得一種安全感——起碼你也是同道中人,不會魯莽地闖進自己的私人領地。


所以不難發現,迴避型依戀身邊的朋友,幾乎也都帶著某些迴避型依戀的特質,同類的交流無比心照不宣,十分默契,點到為之,誰都不會越界,令人不適。


2、少傾訴,多聆聽

當你說得太多,暴露太多,會帶給對方一種「被信任」的成就感——但這種成就感對普通人而言是愉快的,對迴避型依戀來講,也是種危險信號。


前文說過,跟迴避型依戀相處的秘訣,就是小火慢熬法:

你要有溫度,但這種溫度必須適宜,必須平緩,必須循序漸進,積少成多。


所以,在你並不清楚雙方關係牢靠的階段,最穩妥的方式就是少傾訴,少暴露,以此來展現自己的「安全性」。如果關係推進,也是對方推進,你來配合接受。

暢聊心理學:迴避型依戀者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 天天要聞

3、不要讓他覺得自己需要為你負責,也不要對他抱有期待

責任感這種東西並非強迫來的,而是感情到位後,一個人對自己的本能自我要求。

換言之,如果他足夠愛你,自然而然就會對你產生責任感——這種感情是他主動生成的;但如果關係不到位,你步步緊逼反而會讓他想要逃離。


所以,一定要想方設法地表現出自己的獨立性,表現出自己無欲無求的一面。而不是以試探來收穫失望,再用失望來情感綁架和勒索。

這招叫做以退為進——你以為你無欲無求是退步,其實正是你的這種無欲無求,讓迴避型依戀願意跟你繼續發展。


4、不要將注意力全部放在他身上,要有自己的生活,彰顯自己的獨立自主

還是那句話:當迴避型依戀感到肩上的擔子太重,就會想要逃離。


當他看到你整天為他等待,每天徹夜難眠,心心念念地滿眼都是他,他也知道這很甜蜜,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種負擔。負擔一旦出現,就會想要逃離。


他更希望看到你是獨立的,是無所畏懼的——因為這樣,他無法準確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自然也就覺得壓力沒有那麼大。

我是深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書籍《非暴力溝通兩性篇》譯者,大連市心理協會會員,34歲,已婚已育,願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態度。

暢聊心理學:迴避型依戀者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 天天要聞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布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布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裡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路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