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不確定的核潛艇競賽
美國海軍最近和通用電船公司簽署了一份價值94.7億美元的合同,用來支付美海軍的第一艘哥倫比亞級戰略彈道核潛艇的全部成本,以及第二艘的預付款。
按照美國海軍的規劃,哥倫比亞級核潛艇將從2020年開始,以每年一艘的速度動工,共建造12艘,首艘潛艇會在2027年完成下水,2031年正式列裝。
這下哥倫比亞級終於走下圖紙開始了建造之路,而美國也正式拉開了下一代核潛艇的建造序幕,目前世界範圍內,除了在本世紀才完成了4艘凱旋級戰略核潛艇的法國之外,擁有戰略核潛艇的國家或多或少都開始了新一代核潛艇的研製工作。
在這之中俄羅斯的進展最快,新一代的955型戰略核潛艇全部服役,改進型的955A型也已經開工5艘。
中國也沒有落後,在6艘094型戰略核潛艇接連服役於海軍北海和南海艦隊後,下一代型號的研製工作已經展開。
英國也沒有停下腳步,繼承者級已經展開了相關的設計工作。
不過各國的研製目的卻是各不相同,英美兩國更傾向於單純的更新換代,中國和俄羅斯則是各有考慮。
先說俄羅斯,俄羅斯在戰略核潛艇上的高歌猛進,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蘇聯的歷史遺留問題,蘇聯由於在潛射固體燃料導彈技術上的落後,長期只能依賴搭載液體燃料導彈潛艇來維持基本的戰略核威懾,颱風級雖然使用了導彈,但導彈的性能並不理想,體積也過大,效費比很低,因此新生的俄羅斯急需一款能夠使用固體燃料彈道導彈的新型戰略核潛艇替換老舊的潛艇。
中國複雜的情況
中國的情況就複雜了很多,因為地理原因,美國和俄羅斯的導彈都可以在靠近對方附近的水域,向對方發射核導彈,即使是想要覆蓋對方全部的領土,導彈需要的射程也僅僅是8000-10000公里左右。相比起來中國就麻煩了很多,要想使用8000多公里射程的導彈攻擊到美本土,就必須先穿越美國在中國周邊設置的重重島鏈,進入太平洋水域,從這個地方發動攻擊,可想而知非常困難且危險,如果想在安全範圍內,覆蓋到美國本土,那麼導彈的射程更是必須要超過14000公里。
也正因此,中國海軍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對潛射彈道導彈的射程要求更高,但現在從世界範圍上來說,中國的核潛艇技術並不是頂尖水平。
雖然潛射彈技術可以部分彌補這個缺陷,但是出於現實軍事鬥爭和戰略核威懾的需要,中國必須在這一領域上加快迭代發展,逐步接近國際頂尖水平,滿足國家需要。
中國海軍現在服役的094型戰略導彈核潛艇最開始配備的是射程8000公里左右的巨浪-2型導彈,隨後又在此基礎上改進研製出了射程更進一步的巨浪-3,戰略核威懾力量更進一步,而正在研製中的新一代潛射彈道導彈性能則更加先進,根據軍事專家介紹,它的射程完全可以滿足從南海海域展開攻擊的需求,與它相配的新一代戰略導彈核潛艇也在井然有序的研製中。
此次,美國新型戰略核潛艇服役計劃的公布也給我國敲響了警鐘。
美國的核計劃
不過,其實當代美國的核潛艇一直面臨著相當尷尬的現實問題,因為擁有三叉戟D5這樣性能幾乎完美滿足美國海軍戰略核打擊需求的洲際彈道導彈,所以美國海軍一直都沒有研製新型潛射導彈的興趣,同時因為三叉戟D5巨大的射程,美國完全可以用俄亥俄級從有海軍嚴密保護的海域展開攻擊,因此美軍對於研製新潛艇替換俄亥俄級同樣沒有什麼興趣。
這次,之所以終於展開哥倫比亞級項目,也是因為俄亥俄級的使用時間實在是太長了,用了快40年,較早入役的幾艘已經出現反應堆老化和艇體疲勞的情況,不能再繼續承擔常態戰略核威懾巡航值班,到了不得不換的時候。
要不是這樣,以俄亥俄級的先進性,還能再用一段時間。
作為一款新型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哥倫比亞級的噸位自然也小不了,滿載排水量超過20000噸,因為計劃服役時間比上一代晚了50年,所以無論是艦艇設計還是相關的艦艇設備,自動化水平都有明顯的改善。
它的另一個變化也值得關注,由於美俄之間幾次同步削減戰略核武器,本次哥倫比亞級的數量有了很大的變化,相比起俄亥俄級建造18艘,每艘搭載24枚三叉戟的規模,哥倫比亞級只計劃建造12艘,每艘裝備的三叉戟導彈數量也比前者削減了三分之一,由24枚變成了16枚,總規模由原來的432枚縮減到192枚。這樣看來,相比起中俄的新型戰略導彈核潛艇對本國水下核威懾力量的改善,哥倫比亞級的進步其實並不是很多。
但是這份計劃只是計劃,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世界的安全局勢進一步緊張,目前美國已經退出了多項重要軍控條約,現在圍繞著《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續約的談判進展也非常不順利。
如果世界範圍內的核軍備競賽再一次展開,美國必定會進行核擴軍,作為水下核力量關鍵的哥倫比亞級很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建造數量。
未來如何現在很難確定,美國的這份計劃我們要保持萬分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