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的一個現實是,當俄烏衝突進入第三個年頭之後,雙方在前線等一系列較量,已經徹徹底底的進入到了所謂的垃圾時間。前線士兵聚焦在一個村一個鎮的爭奪,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和彈藥,已經完完全全的超出了傳統地面作戰的範疇,更像是變成了費盧傑式的巷戰,是雙方意志之間的絕對較量。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使用的武器裝備的迭代也變得尤其迅速。無論是前幾年,烏克蘭方面用硬紙板,所製造出來的遠程無人機巡飛彈,還是如今俄軍普遍裝備的反無人機干擾槍,都體現出了這場戰爭具有局部的高技術屬性。
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何俄軍在前線打得一塌糊塗,解放軍卻反其道而行之的在主戰坦克上,加裝了「俄軍同款」的預防無人機攻頂頂棚。
而更加令人感到意外的一點是,在烏克蘭方面的資源逐漸面臨枯竭之時,一些五花八門的裝備也開始在前線出現,也給中國帶來了更加深層次的思。
01.俄烏前線出現大規模3D列印地雷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報道稱,在烏克蘭武裝部隊全面撤出庫爾斯克之後,一種新型的殺傷性裝置被發掘出來,給俄軍造成了一定的麻煩。
據悉,這種內稱之為「小蛋糕」的地雷,被布置到了庫爾斯克地區的農田當中,經過拆解後發現,這一型地雷內置30到40克炸藥,使用最典型的壓發機制,專門用來殺傷步兵這樣的軟目標,直徑僅僅只有10厘米左右,用肉眼極其難以發現,隱蔽性能極佳,稍有不慎一腳踩上去,所引發的後果將是極其慘烈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些地雷全部由3D列印件製成,且主要材料為塑料。這不僅意味著這一地雷,能夠運用民間設備進行大規模生產,也同時意味著掃雷工作將會出現大量的麻煩,傳統的金屬探測儀,對於這種地雷很難進行有效發現。
因此,俄軍現階段在前線所使用的掃雷活動,大都以人力搜尋為主。從2024年8月到現在,俄聯邦軍隊已經清除了大約3000多枚類似的地雷,並且在排爆活動當中,使用了掃雷機器人等先進設備。
而從目的上看,烏克蘭方面之所以選擇在農田裡布設這些地雷,恐怕主要存在兩個考量。一個考量在於通過這些地雷,來在俄羅斯民間製造恐慌,希望俄羅斯民眾能夠不再支持普京所發起的特別軍事行動。另一方面,則是通過這些地雷,來破壞庫爾斯克地區的俄民眾的正常生產活動,遲滯其戰後重建工程,算得上是典型的「惱羞成怒」
02.解放軍更加需要警惕
而站在解放軍的角度上來說,對於俄烏衝突的這一形態變化,則需要保持加倍警惕。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在未來可能的行動當中,解放軍或許會遭遇對手的同類型手段,即通過民用設備,來製造此類殺傷性極強的「非對稱裝備」,不僅在戰時可以起到遲滯行動的效果,就算在和平時期也能給收尾工作造成巨大的麻煩。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從近年來的軍售活動中我們可以發現,島內台獨勢力似乎對於將台灣島打造成為「地雷島」,有著充足的興趣。
在2023年,台軍就曾向美國方面,下單14套「火山」地雷發射車,彼時就有台島內的媒體表示,這一行為就意味著台灣島變成「地雷島」成為了既定事實。加上台軍這些年來瘋狂借鑒所謂的「烏克蘭經驗」,不止一次的在所謂的操演當中,明確將武器裝備藏於向幼兒園、學校這樣的敏感的民用設施之內,足以可見他們的小心思了。
更何況,儘管台軍自稱這些火箭佈雷所布設的地雷,都具有「定時自毀」的特點。可這一設計如果真的有用,雲南邊境的掃雷工作也不至於如此的困難了,這就是自欺欺人的說法而已。
03.如何才能應對?
從技術的層面上來說,對付這類地雷陣,大概存在兩個使用場景。一個是在諸如海灘這樣的平原環境之下,使用掃雷火箭或者導爆鎖就能直接炸開一條通路,讓機械化部隊成功推進。從經驗上看,此類做法烏克蘭軍隊也曾在前線使用過,只不過彼時因為無法有效的壓制俄軍炮兵群,在進攻期間被俄軍炮火壓制在大縱深雷區當中,最終只能飲恨前線。
因此,對於解放軍而言,野戰環境下的反地雷的重點,從來都不是對付地雷本身,還是如何有效地殲滅對方的布雷手段以及曲射火力,這放在可能的3D列印地雷的威脅當中也是一樣樣。僅有40克的當量,在面對有著完善防護的坦克底盤,或者專用的步戰車反伏擊底盤之時,根本無法對車輛以及所搭載的人員造成有效殺傷。
第二個方面,就是在巷戰環境下,以及在農田等重要基礎設施惡意佈雷,也就是如今的「烏克蘭經驗」。但執行此類作戰需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台軍擁有足夠頑強的戰鬥力,能夠堅持到巷戰的這一階段。
而對於這個世界級難題,解放軍實際上早就已經給出了答案,那就是使用大量的無人裝備來進行排雷掃雷,同時用這些無人裝備上所搭載的各類輕重武器,來解決重裝備難以施展開的問題,例如反步兵雷達配合12.7毫米重機槍,就能有效地消滅躲藏在掩體之後的敵人。
因此,我們幾乎可以判斷,無論台軍再怎麼使用這些地雷來進行「自找麻煩」,以及再怎麼借鑒所謂的「烏克蘭經驗」,在絕對的技術優勢面前,實際上都只是一些花架子而已,起不到任何效果。解放軍不是俄軍,也永遠不可能會是俄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