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之際,人民海軍航空母艦山東艦編隊訪問香港舉世矚目。央視報道,7月4日,山東艦編隊訪港首個開放日,超萬人登艦參觀。很多香港市民談了自己的感想,香港都會大學教師王時男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剛上甲板的時候,真是忍不住就哭出來了,那一刻想到從1840年開始,我們國家的百年屈辱史,就是今天到這裡,感覺我們真正地站起來,強起來了!」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王時男流淚,是因為想到了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歷史。
香港曾經遭受的屈辱,山東也曾遭受。愛國詩人聞一多於1925年3月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了組詩作品《七子之歌》。「七子」指的是當時被列強掠去的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和旅順—大連,其中,威海衛就位於山東。英國殖民者分別在1842年、1860年、1898年分三次割占今屬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香港島、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和新界。1898年,英國殖民者盯上了山東,與清政府簽訂了《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被英國租借25年。
筆者曾兩次登上在過去屬於威海衛的劉公島,至今保留的鐵跡斑斑的「克虜伯大炮」訴說著往日的悲壯。在英國殖民者侵佔威海衛前後,劉公島還兩度被日本佔據。劉公島在歷史上曾是北洋水師基地。1895年甲午戰爭進入尾聲,日軍為徹底消滅北洋艦隊,發動威海衛戰役,北洋水師在此頑強抵抗後全軍覆沒。1930年,威海衛回到祖國懷抱,沒過多久,又於1938年又被日軍侵佔。
和威海衛歷史相似的還有青島。1897年,德國強佔青島膠州灣。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借口對德宣戰,攻佔青島和膠濟鐵路全線,奪取了德國在山東強佔的各種權益。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政府成功從日本手中收回了青島。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佔了青島。
曾經的屈辱和苦難,山東和香港「感同身受」。劉德華在《中國人》中唱到「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八千里山川河嶽,像是一首歌;不論你來自何方,將去向何處;一樣的淚,一樣的痛;曾經的苦難,我們留在心中。」這首歌唱的正是中國人共同的心聲,那曾經的苦難和屈辱,提醒我們必須發憤圖強。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王時男流淚,更是因為從航母看到了「中國重新站起來、強起來」的燦爛圖景。
香港回歸祖國後的28年,見證了新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關鍵階段。2010年,中國經過改革開放30餘年的積累發展,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7年,中共十九大首次提及「高質量發展」,其表述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次山東艦編隊訪港,許多香港受訪者都談到了中國製造能力的提升。正是因為製造能力增強,航空母艦可以「造一艘又一艘」,這是強起來的重要標誌。今年1月舉行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系列新聞發布會上顯示:2024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40.5萬億元,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航母正是一把利劍,代表著國家的軍事實力,更是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山東艦作為我國首艘完全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國產航空母艦,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自行建造航母的國家,其背後是中國製造業和整體國力的強勢崛起。
這次山東艦訪港,成為國家實力與民族情感的交響,讓人倍感欣慰。我們看到,在這次山東艦編隊訪問香港期間,流淚、感動、喜悅的不只一個「王時男」:一位男子站在海邊興奮地揮舞國旗歡迎航母入港;一位老人看到航母后,說「看到過國家曾經不行的時候」,立即哽咽不能語;另一位老人則說,來看航母是感受一下中國的偉大,相信「下一個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一位年輕的學生說,以前的理想是想當警察,這次看到航母后想從軍……
勿忘昨日苦難,無愧今日擔當。香港市民迎接山東艦編體的喜悅里,包含著深深的民族自豪感,更有對「一國兩制」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日益堅定的信心。
(大眾新聞記者 周學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