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健康而言,人體是一個整體,人類所有的活動中,能全面而深入調動自身能力的方式非運動莫屬,也正是因為運動的這種特性,在目前靜態人體科學還未研究透徹的人類健康大學科內,運動成了「另類」,推崇者五體投地,反對者洪水猛獸,剩下大多數的中間者茫然失措。人體的健康其實很簡單,分為內外兩個層次:內指「內在」,是指需要進行相應專業(生理)測試才能體現出高低的指標,通常需要藉助專業儀器或設備;「外」則簡單到一目了然,體型、面色、舉止都是衡量指標,一個大腹便便或者皮包骨頭、面色淤青或蒼白、動作遲緩或氣若遊絲的人與健康是劃不上等號的。
稍微熟悉健康理念的人都認為健康是由內到外的過程,所以形成了食補藥補的固有養生理念,卻對健康人體的內外一致性缺乏認識,不知內外、外內其實是一個相互共同的整體,這裡面其實也蘊含了不同文明認知差異。
對於健康而言,不管何種認知,能促進健康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所以本文要重點談談由外到內的健康促進機制。
首先,我們要界定「內外」的概念。
「內」指那些肉眼看不見,但大家都認為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的指標,即和如今人們普遍認同的西醫相關醫學指標一致,也包括了國人隱約認同的「內功」,或者說是「內練一口氣」的模糊概念。
「外」則相對直接的多,傳統的「外練筋骨皮」,如今的體魄強健、活力四射等人體外在和行為上的特徵,其實就是「外」的概念。
大家有沒有發現,在以醫學(生理)檢測指標為根本的西方醫學,也從來沒忽視過人體的外在表現《斜體》。
了解了各位「內」「外」後,我們來認識運動在其中的作用。
有效的外在運動需要人體內在的支撐:激烈運動時的可見的呼吸、心跳變化,離不開人體內環境的支撐。此時,人體的「內」環境即是人體運動的保障,也是運動改變的目標。對於後者而言,循序漸進是一個程序,檢驗結果是另一個表達方式。
人體「外」部的表現,即是運動結果的保障(簡單歸納為力量或耐力),也是弱點的體現(同上)。而後者即指明了運動的目標,也提示了身體的「內」隱患。
在這種「內外」之間,鏈接的絕不是我們熟知的教練或運動指導角色,而是專業人士,即上文提到的運動人體科學的工作者,只是在目前的輿情下,他們成了賽事成績的幕後英雄,而不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
運動人群應該都知道科學運動的概念,但幾乎沒人知道「科學」並不是指運動前熱身、運動後放鬆,保證有效運動強度。(強度的衡量指標其實已經進入人體運動科學的範疇了,但在如今的運動市場里,被最簡單的心率所代表。)
「科學運動」是一個包括人體科學、訓練統籌於一體的概念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