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美國的新聞刷爆了各大新聞版面,接下來何去何從我們只管看著就好了。
與此同時我也和小夥伴討論了很多和美國有關的問題,美國人的很多思想價值觀念的確是和中國不一樣的,這些思維差異有很多歷史沉澱原因,很多美吹沒明白美國人雙標的底層邏輯,同樣也有很多人沒有明白美國對中國偏見的底層邏輯。
這些都需要我們從美國的歷史中去簡單梳理,只有這樣才能更直觀的理解美國這個國家。
貫穿美國歷史的線索:各方勢力圍繞中央集權的鬥爭
很多人其實是不理解什麼是"中央集權"的,在中國失去話語權的一些年裡,"中央集權"的概念被曲解為"極權主義"的象徵。
但事實上二者天差地別,中央集權強調的是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領導,極權主義強調的是權力的極端集中。
以這個標準來看中央集權是不容爭議的,因為美國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央集權國家,只不過它的程度有鬆緊,在聯邦憲法規定的權力以外就是州政府所享有的自主權。
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中央集權,非中央集權的政權實體的代表是什麼呢?是歐盟,是戰國及其之前的中國。
美國人當然也不傻,他們知道中央集權的好處。美國剛建國那會叫邦聯制,就不是中央集權,於是州權力可以說是巨大的,他們有不同的法律,不同的關稅,有自己的軍隊,基本就是一個散裝國家,各玩各的。
這樣下去能成事兒嗎?當然成不了,因此美國剛建國那會亂得要死,商品無法流通,甚至連貨幣都是不統一的。
美國的那堆國父意識到,這樣下去這個國家遲早玩完,不是分裂內戰就是被英國重新殖民。於是才大家坐在一起開了一個會,制定了1787年憲法,從此確立了聯邦制。
聯邦制和邦聯制雖然只是字序顛倒了,但差別是很大的,基本等於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區別。
這裡插一句有趣的相關話題,其實從美國的英文國名也能大概知道美國建國就是一個AA制的散裝國家。
United States嘛,United是"聯合的"的意思, states一般被翻譯為"國""邦",比如中國的戰國時期就被翻譯為"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所以美國國名的字面意思其實是"各邦國的聯合"。
只不過人家都統一了,你再把state稱為國就有點不講武德了,所以就翻譯成了"州"。
"美利堅合眾國"這個翻譯其實也很有意思,雖然沒有特別去了解過,但我相信這個翻譯大概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確定下來的,因為這翻譯簡直充滿了"美國強盛"的嚮往。又"美",又"利",還"堅",並且合眾國又充滿"團結、不可撼動"之意。
中國在近代前期其實常常以"亞美利加"(American)或者"花旗國"稱呼美國,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的強大,國人對美國的翻譯才漸漸轉變,但如果按照"音譯+意譯"原則,把美國全名翻譯為"亞美利加聯邦"才更合適。
回歸正題。
1787年憲法制定後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
當然不是,此後美國政壇圍繞"加強中央集權"和"加強州權"進行了至今仍未結束的鬥爭。
最初的矛盾雙方是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還有以傑斐遜為首的民主共和黨。
傑斐遜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總統山那位;漢密爾頓大家沒那麼熟,但他對美國歷史的貢獻不容小覷,由於他英年早逝,導致他傳世的畫像比其他"國父"要帥。
聯邦黨主張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民主共和黨主張加強州權,所以在傑斐遜擔任總統期間進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其中就包括了讓希拉里敗選的"選舉人團"制度。
而歷史上美國中央集權的巔峰是啥時候?是羅斯福新政,此後歷屆美國政府都大致延續了這個方向,直到七八十年代才開始鬆動。
特別是里根時期,開始慢慢削弱自"新政"以來的加強中央集權趨勢,並鼓吹"還權於州"。
如果要把歷屆美國政府的政策聊清楚又是另外一個龐大的工程了,這裡就不細聊了。
不過我們可以思考,為何在美國會存在這種矛盾。這就是我說的它建國基礎不一樣。
美國建國本質是AA制的散裝國家,所以州權渴望擴張,但國家治理卻是很現實的,只有統一才能最大程度地去調控資源,因此連歐洲都渴望統一。
所以你說那些看《大秦賦》借暴秦抨擊統一的人都在想些啥。
除了中央集權外,美國人對統一也很痴迷,反正他不會允許自己分裂。
別看今天美國到處去支持別人獨立,但美國人對於自身想要"獨立"的州從來沒有手軟過。
這裡就要提到眾所周知的南北戰爭了。
大家都知道南北戰爭的主要矛盾在於黑奴制度的存廢問題,但事實上導致南北分裂的原因要複雜很多。
美國歷史在它剛建國的十幾二十年里的主要矛盾是:是否建立聯邦制。
而1787年憲法頒布後,美國的歷史矛盾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那就是南北矛盾。
南北矛盾的伏筆其實從殖民地時期就留下了,這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制度如何在一個國家共存的問題。
這種矛盾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化逐漸尖銳。有人就想了,為什麼不同的東西就不能共存呢?我們就不能求同存異嗎?
事實上就是不能,因為種植園經濟和工業經濟根本上的利益是相矛盾的。
這種利益矛盾最直觀的體現就是關稅政策問題。
工業州希望提高關稅保護國內市場,而蓄奴州卻害怕提高關稅會招致它國的關稅報復,導致農產品賣不出去。
因此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工業州和蓄奴州基本就變成了兩股勢同水火的勢力,他們鬥爭延續到了對中央政權的爭奪。
按照美國的國會制度,每個州都有自己的議員比例,這種比例在19世紀初由於工業州和蓄奴州勢均力敵而達到了均衡。
但隨著美國領土的擴大,新建州是以工業州還是蓄奴州的身份加入聯邦就變成了美國政治鬥爭的焦點。
這種均衡最終被《堪薩斯法案》打破,根據該法案,堪薩斯的人民有權決定自己的政權性質。於是,奴隸主大肆湧入堪薩斯建立蓄奴政府,北方也湧入大量人民建立了所謂"自由政府"。
這導致了堪薩斯內戰的爆發,同時堪薩斯內戰也是南北戰爭的序幕。
但其實用屁股想想就知道,當時的世界趨勢是工業化,蓄奴州長期來看是爭奪不過工業州的,這意味著林肯的當選是歷史的必然。
哪怕就是沒有林肯,當時共和黨有的是支持廢奴的人出來參選總統。
於是蓄奴州終於坐不住了,他們決定脫離聯邦,自己成立政府,並且發動了內戰。
有不少人疑惑,你南方州獨立就獨立,幹嘛沒事找事去對聯邦開戰呢?
這裡就不得不誇一下南方的上層的先進性,從他們做的事情來看,美國人相比同時期的李鴻章和洋務派簡直不要進步太多,非常突出的體現了"現代人"和"古代人"的區別。
當然這也不是罵李鴻章,而是舉個例子。
洋務派造了北洋艦隊卻一直採取避戰政策,連續丟掉了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他們致死都沒看到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美國的南方人進步在哪?進步在看到了戰爭爆發的必然性。
這是相對於大清而言非常進步的思維,你都宣布獨立了,聯邦政府會放過你?
自然是不會放過的,那既然無論如何戰爭都要爆發,那不如趁北方沒有準備之前賭一把,一舉擊潰北方的軍隊,爭取談判籌碼。
就這樣在戰爭初期南方也的確是節節勝利的,只不過他們太低估自己對奴隸的剝削和依賴了。
後面北方公布《解放黑奴宣言》之後導致了南方大量黑奴逃亡,這樣導致了兩個對南方而言最為致命的後果。
第一是大量黑奴加入了北方軍隊,導致北方軍得到大量補充,戰鬥力大大加強。
第二是大量的黑奴逃亡導致了南方經濟的崩潰,你都沒奴隸了,又不肯下地幹活,怎麼賺錢?
最後南北戰爭以北方勝利告終。
咱們的教科書一般講到這也就結束了,但廣義上的南北戰爭還有很多後續。包括了對南方進行的一系列清算,歷史上稱為"南方重建"時期。
這一時期也很複雜,先後經歷過黑奴制度短暫的復辟和軍事託管。但總的結果就是,南方州完全丟了"州格",被強制軍事管制,並接受"民主化"改革。
改革完成後再重新加入聯邦。
所以說什麼每個地區都有權加入/退出聯邦,加入簡單,但你猜蓄奴州退出成功沒有?
寫在最後。聊點深奧一點的東西。
很多人理解不了西方人為什麼如此熱衷於去支持別人毒立和分裂。
政府行為帶有博弈性質,但民間組織也湊熱鬧,不是閑著沒事幹嘛?
其實也不全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觀的確就這樣,但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價值觀,這和他們的政權組成淵源有關。
中國人是認為整個國家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為什麼?因為我們自秦朝統一後就建立了大一統觀念。
我們的權力結構是自上而下的,地方政府的權力是由中央政府賦予的,甚至有很多城市是在中央權力的主導下建立的。
但西方不一樣,西方在19世紀之前大多是不統一的,他們的城市是自發形成的。
因此很多西方國家,是各個城市聯合起來接受同一個主權建立國家,這體現的權力結構是自下而上的,其中的典型就是美國,所以他們才會覺得,城市有權退出一個主權。
再比如蘇格蘭、英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他們聯合接受一個主權,形成英國。因此蘇格蘭人會覺得自己在"英國"呆不下去了就有權毒立。
同樣,美國的加州和德州也年年一堆愣頭青動不動就要毒立。
所以在跟外國人爭論的時候,你想試圖去喚起他們的同理心"如果加州分離了你會怎麼想?"-----是沒用的,你甚至可能會得到一個讓你氣到胃痛的答案---"不分留著過年?"
那你要怎麼喚起他們的同理心呢?那你就不能將港澳藏疆對於中國的關係類比成加州與美國的關係,你得類比成愛丁堡相對於蘇格蘭的關係、類比成洛杉磯相對於加利福尼亞的關係。
對啊,你聽說過愛丁堡鬧毒立嗎?你聽說過洛杉磯鬧毒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