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關稅威脅下,過去三個月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屈指可數,特朗普的應對政策是,一邊宣布將「對等關稅」緩徵期延長至8月1日,一邊對日本、韓國等14個國家發信函,宣布將從8月1日起對其徵收新關稅。
這一決定除了極限施壓之外,多少有些殺雞儆猴的意思,而且事實證明確實有效,雖然歐盟方面這一次並未收到美國的關稅通知函,但是歐盟顯然已經被嚇到了,甚至打算用妥協的方式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
此前,歐盟一直聲稱要與美國達成一份比中英兩國條件更好的協議,堅決不肯接受特朗普所說的10%的基礎關稅,但是特朗普的信函一出,歐盟似乎有意改變主意了。
消息人士透露,歐盟正尋求在本周內與美國敲定一項初步貿易協議,並為後續的永久性協議鋪路。為了實現這一點,歐盟可能不排除接受美國對飛機及其零部件、部分醫療設備和烈酒徵收10%的「最低基準關稅」。
這一消息是歐盟委員會主席與特朗普通話之後傳出的,歐盟委員會聲稱,在特朗普拒絕對歐盟實施關稅豁免的情況下,歐盟成員國的選擇有兩個,要麼接受不對稱的協議,要麼就只能等著面臨更多不確定的選擇。
歐盟前後態度的轉變進一步暴露了欺軟怕硬的本性,歐盟之所以不敢跟美國硬剛,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籌碼,而且始終視美國為自己最重要的盟友,所以對方一出招,就習慣性地尋求妥協。
(馮德萊恩與特朗普)
值得一提的是,歐盟現在面臨的困境不止美國的大棒,與中國的關係也出現了很多波折。在特朗普對全世界揮舞關稅大棒之後,中方不止一次地強調,願意與歐盟推進合作,共同維護國際貿易秩序,然而可惜的是,歐盟不僅沒有重視中方持續釋放的善意與合作信號,反而故作「矯情」,甚至對華採取限制措施。
一方面,中歐電動汽車談判的技術部分雖然已經基本完成,但歐盟至今未展現出相應的政治意願來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歐盟委員會最近還出台措施,在未來五年內限制中企參與價值超過500萬歐元的歐盟醫療器械公共招標項目。
面對歐盟的得寸進尺,中方不得不採取措施維權,光是最近,中方就宣布了對歐盟白蘭地徵收為期五年的反傾銷稅,以及對部分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採取對等限制措施。
最近兩年,面對歐盟設置貿易壁壘的做法,中方出台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對歐盟豬肉、白蘭地展開反傾銷調查、對歐盟部分乳製品發起反補貼調查……可以看出,中方的這些反制措施每一次都打在了歐盟的七寸上。但相比之下,歐盟對中國的施壓空間卻相當有限,有美國學者一針見血地說,歐盟沒有「中國牌」可打。
現在擺在歐盟面前的現實是,對中美兩國都沒什麼牌可打了,美國對歐盟的收割幾乎已成定局。如果歐盟還要持續與中國交惡,不知道能不能承擔兩頭吃癟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