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齊倩】當地時間7月1日,特朗普政府「大而美」稅收與支出改革法案靠萬斯「決勝一票」,在國會參議院闖關成功,提交給眾議院表決。據美國《紐約時報》2日報道,參議院版本的「大而美」法案,將在2027年底之前逐步取消對美國清潔能源產業的稅收優惠和補貼。
隨即,美國太陽能和電動汽車等產業哀號,若法案表決通過,相關產業將遭受「毀滅性」打擊。
一名美國太陽能製造商產業代表表示,近幾年,太陽能產業在政策扶持下開始復甦,但國會最新舉動會導致工廠關閉、工人失業。他預警稱,參議院此舉不亞於「自2027年起,親手將整個產業拱手讓給中國」。
報道稱,不僅是太陽能製造商,美國清潔能源產業都面臨著嚴峻的政治博弈。多名美國汽車業者分析指出,電動化是無可爭議的汽車產業發展方向,打壓電動汽車只會將這種新興技術領域的領導權拱手讓人。
「2027年起,中國將掌握整個太陽能產業」
《紐約時報》稱,在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對進口太陽能板加征關稅後,多家企業啟動或宣布了在美建廠計劃,重振了這個當時已幾近消亡的製造業。拜登政府時期通過《通脹削減法案》,對該產業提供慷慨稅收抵免,進一步加速了產業復甦。
但如今,隨著「大而美」法案在參議院闖關通過,清潔能源稅收優惠將在2027年底前逐步取消。美國太陽能製造商擔憂:這場初現曙光的復興可能戛然而止,太陽能板生產主導權將徹底「旁落」中國。
「這會導致企業倒閉,很多人失業,」代表15家企業和6100名產業工人的美國太陽能製造商聯盟執行董事邁克·卡爾警告道,「整個產業將遭受毀滅性打擊。」
卡爾指出,此刻取消優惠將瓦解特朗普政府所謂「從中國奪回製造業」的戰略。當前,中國不僅主導太陽能板生產,還掌控著電動車鋰電池等清潔能源技術命脈。他說,倒退將是一個悲劇。
他說:「我們一直在告訴參議員,從2027年開始,整個產業將拱手讓給中國。」
7月1日,「大而美」法案在參議院表決通過 視覺中國
報道稱,現代太陽能技術雖誕生於1950年代的美國,但產業主導權歷經日本、德國最終轉移至中國。目前,中國掌控著全球超七成太陽能板及其組件、原材料的產能。
為重振太陽能、電動汽車等清潔能源產業,拜登政府時期推出《通脹削減法案》,提供總計數千億美元的稅收優惠。據悉,該法案原設雙重激勵:所有太陽能項目享受基礎稅收抵免,且採用一定比例美國制組件的項目可額外獲得10%優惠。
如今,製造商們擔心參議院版本的「大而美」法案將逐步取消對太陽能和風能項目的稅收抵免。該版本法案擬在2027年底終止額外優惠,在法案生效後一年內動工的項目將獲得一定的過渡期。
總部位於休斯敦太陽能公司talon pv的ceo亞當·特薩諾維奇表示,該公司計劃建造兩家工廠,生產太陽能電池板所需的電池。但如果國會最終取消稅收優惠,可能會危及這些項目。他說:「這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我們的商業計劃。」
這一計劃在共和黨內部同樣引起爭議。有地方共和黨官員敦促國會領導人保留稅收優惠政策,因為這些政策幫助他們的社區吸引了太陽能製造工廠,創造了數千個就業機會。
員工在喬治亞州的qcells公司工作
「作為主席,我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保持我們作為喬治亞州製造業中心的地位,」惠特菲爾德縣委員會主席傑文·詹森在致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約翰·圖恩的信中寫道,「韓國韓華qcells公司在我們縣的投資,為辛勤工作的家庭提供了數千個高質量的就業機會,從而支持了這些目標。」
詹森要求圖恩「支持改進法案,以促進美國能源和製造業的主導地位,使惠特菲爾德縣的製造業延續產業復甦勢頭」。據介紹,qcells公司在喬治亞州投資30億美元建設工廠。
「數十億美元正在籌備,創新正在紮根,全美數以萬計的太陽能工作崗位正在證明這一點,」qcells企業事務總裁丹尼·奧布萊恩宣稱,若政策倒退,「屋頂上的太陽能板將只能來自中國,並將危及國家安全、拖累ai競賽能源供給、阻礙關鍵經濟領域再工業化。」
美國汽車產業擔憂:未來誰還會買美國車
據《紐約時報》報道,不僅是太陽能製造商,美國清潔能源產業都在面臨嚴峻政治博弈:儘管部分共和黨人支持延續補貼,但保守派陣營、化石燃料利益集團與特朗普正推動全面削減清潔能源激勵。
報道稱,美國總統特朗普曾表示,他的政策將重振美國汽車製造業。但相關產業專家指出,共和黨人對電動汽車的打壓可能適得其反,將這種新興技術領域的領導權拱手讓人。
中國已在電動車及其電池、礦產供應鏈領域建立起巨大先發優勢。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中國車企2024年生產了全球70%的電動車,而美國車企產量僅佔5%。韓國sne研究機構顯示,特斯拉作為唯一躋身全球前十的美國車企,已被比亞迪和吉利超越,通用和福特更是邊緣玩家。
報道指出,中國車企的規模優勢正形成技術研發的良性循環:更多銷量意味著更低的單車研發成本、更優的零部件採購價,以及汽車產業制勝關鍵——規模效應。這意味著,中國公司生產的電動汽車越多,美國汽車製造商就越難以趕上。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每五輛新車就有一輛是電動汽車,且比例持續攀升。這解釋了為何美國車企近年來在亞歐拉美市場節節敗退,即這些地區的消費者正轉向中國品牌豐富實惠的電動與混動車型。如今,通用、福特超八成利潤依賴北美市場,分析師預警,長此以往,美國車企的海外銷量將忽略不計。
「美國必須決定是否要保有全球競爭力的汽車產業,」美國俄勒岡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格雷格·多特森強調,「電動化是無可爭議的產業方向。」
據悉,參議院版本的「大而美」法案,將取消對電動汽車購買者最高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收回對快速充電器的補貼,並逐步取消對設立電池廠和鋰礦的公司的補貼。
共和黨人辯稱電動車補貼主要惠及富裕階層,且產品力不及燃油車。白宮發言人庫什·德賽稱,特朗普政府通過放鬆監管、關稅等組合拳重振汽車業,「而非低效補貼」。但據美國韋爾斯利學院環境研究教授傑伊·特納團隊統計,這將危及汽車產業2000億美元的本土供應鏈投資。
哈佛環境法項目主任喬迪·弗里曼則質問:「政府似乎對產業競爭力毫無興趣,未來誰來買美國車?」
報道稱,一些製造業項目已經放緩。中資電池企業aesc暫停了為寶馬配套的南卡羅來納的工廠建設計劃,加劇美國車企的電池供應困境。當前全球過半電池產自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家中國企業,中國更掌控著精鍊石墨、鋰等關鍵材料供應鏈。
此外,價差仍是美國汽車產業發展阻礙。美國電動汽車售價仍高於燃油車,快充網路覆蓋不足。反觀中國憑藉激烈競爭和高效製造,電動汽車售價已低於同級燃油車。
但汽車產業的高管們幾乎一致認為,即使在美國,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最終將取代汽油動力汽車。許多汽車專家認為,隨著技術的進步,全電動汽車的價格將會下降,幾年內將比汽油車便宜。
根據汽車創新聯盟數據,純化石燃料汽車的銷量十年來一直在下降,今年第一季度佔美國市場的份額不到74%。該聯盟6月報告警示:「美國必須加強其電動汽車製造,以保持在全球市場的相關性,電動汽車預計將在未來佔據主導地位。」
美國福特汽車生產線 福特公司官網
福特汽車繼續在田納西州和密歇根州建設生產電動汽車和電池的工廠。福特董事長小威廉·福特和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本月在一份關於該公司可持續發展計劃的報告中表示,該公司「正在開發兼具盈利性與普及度的下一代電動汽車」。
法利上周在一場論壇上透露,福特高管頻繁考察中國,試駕汽車,並將競品空運至底特律研究。他稱讚中國製造質量,稱其為「我此生所見最讓我自慚形穢的事情」。
報道稱,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壁壘將中國汽車擋在門外,但比亞迪等中國車企已在巴西、英國、墨西哥等多國銷售。保護主義政策也可能助長美國車企的自滿情緒。它們不需要擔心競爭,也不需要達到更嚴格的燃油經濟性標準,繼而沉溺於高油耗皮卡和suv的舒適區,延緩技術革新。
「這關乎國家競爭力,」弗吉尼亞大學教授邁克爾·萊諾克斯反問,「貿易壁壘能保護美國市場多久?」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