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特朗普先生給了中國這麼好的戰略機遇。
特朗普在CNN節目上當眾點名日本,不買美國大米就加稅,還不打算取消汽車關稅。
日本人傻眼了,拜登更是氣得直冒青筋。
而中國卻迎來一個前所未有的戰略窗口。
局勢風雲突變,熟悉的東亞格局,正在悄悄重寫。
一番話撕裂盟友,美日關係現裂縫,中國靜觀其變
6月29日,特朗普坐進CNN演播室說,「日本不買我們的大米?那我們就加稅。」「汽車關稅?照樣不取消。」
這幾句話,直接砸在了美日同盟的玻璃屋頂上。
日本人不是沒見過風浪,但這次不一樣。
大米是日本選票的命根子,尤其在農村。
農民抱怨糧價低,超市裡卻堆滿了進口大米,這事兒要是放任不管,自民黨的基本盤選民轉身就跑。
新首相石破茂剛上任不到四個月,就遇上這種「外交地雷」,進退兩難。
讓步,丟票;硬剛,惹怒特朗普。
汽車關稅,那更是踩在日本經濟的尾巴上,25%不是小打小鬧,是直接從主產業鏈上掐一刀。
日本車企高管茶飯不思,經濟官員頭髮一夜白三根,這不是談判,這是逼宮。
「朋友」突然變臉,日本人嘗到了被羞辱的滋味。
這還不是全部,很多人沒注意到,就在講話的幾個小時前,加拿大被特朗普「收拾」了一頓。
原本加拿大打算對美國科技公司徵收數字服務稅,結果特朗普一句話:「不取消,就斷談判」。
加拿大慫了,立刻收回新稅。
特朗普嘗到了甜頭,以為日本也會一跪到底。
可他低估了日本的選票壓力,也高估了自己在亞洲的「面子」。
這一次,特朗普賭錯了方向。
而最頭疼的,莫過於拜登。
花了四年時間,才把日本穩穩拉進「遏華集團」,尤其今年6月中旬,日本剛剛啟動「TW有事避難所」的建設計劃。
首座大型避難所2027年啟用,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效果,是美日軍事協作的標誌。
結果特朗普一通操作,把日本嚇得不輕。
反對黨立刻抓住機會:「為什麼為了台灣花幾百億建避難所?自己國家的糧食問題還沒解決呢!」
地方政府也坐不住了,沖繩、鹿兒島紛紛表態:我們不想當靶子。
軍事避難所?不如先修糧倉。
日本國內出現了一個聲音:美國,到底是盟友,還是包袱?
就在這亂成一鍋粥的同時,中國悄悄出招了。
石破茂上台後,中日之間的互動明顯增多。
4月、6月兩輪副部級外交磋商,議題包括海上安全、經貿合作、綠色能源標準。
中國提出:一起建區域清潔能源機制。
日本回應:我們可以討論。
要知道這在岸田文雄時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那時候只要中國一張嘴,日本立馬防禦姿態拉滿。
現在日本不吭聲,中國也沒主動挑事,氣氛有點微妙,但至少沒再翻桌。
這說明日本在找緩衝,中國在給台階。
再看韓國。
2025年6月4日,李在明正式上台。
不到兩周,韓國外交部長飛到北京,跟中國外長秦剛見面。
談了什麼?不少。
第一,中韓自貿協定談判重新啟動。
第二,中韓聯合實驗室將設立,重點在科技。
第三,「2+2」機制重啟,外交+安全雙管齊下。
李在明競選時就說過:我們不選邊站,我們要戰略彈性,現在看來,他不是說說而已。
韓國對美國的依賴,開始重新評估,一旦特朗普也對韓國動手,那局勢就真的要崩。
中日、中韓關係的回暖,讓整個東亞的棋盤斜了。
特朗普的那套「交易型外交」,在企業可能有效,在國家之間,尤其是盟友之間,就像用鐵鎚修手錶,不是修,是砸。
拜登的戰略防線,本來綳得緊緊的,現在開始鬆動。
據《華盛頓郵報》透露,民主黨內部已經炸鍋了。
有人擔心2026年中期選舉前,特朗普如果繼續搞這種「敵我不分」的操作,美國在東亞的聲望恐怕會掉到底。
更有激進派議員開始質疑:拜登是不是太依賴日韓了?有沒有認真考慮過他們的國內政治?
而這正是中國的突破口。
中國不需要主動出招,反而是「沉住氣,慢慢談」,就能坐收漁利。
中韓搞科技合作,中日談綠色能源,日韓對美國產生疑慮,這一切都在悄悄改變局勢。
區域合作機制,比如中日韓自貿區、RCEP,現在反而更有機會推進。
特朗普的一番話,看似隨性,實則撕開了美國在亞洲的盟友體系。
這不是中國發動的戰略攻勢,卻是一次「白送的戰略機會」。
東亞變局,中國沉穩應對
特朗普口無遮攔,親手打破了美日在亞洲的默契。
日本猶豫了,韓國搖擺了,美國的「遏華大網」,開始出現裂縫。
中國沒有主動挑釁,卻站在了最有利的位置。
一念之差,局勢翻盤。
中國要做的,不是高調進攻,而是穩紮穩打,靜觀其變。
畢竟風暴來臨時,能站著的人,最後才是真贏家。
參考資料:
非常點評2025-07-01白送中國一個戰略機遇:特朗普跟亞洲最大盟友翻臉,拜登該氣炸了
免責聲明:本文國際新聞均來自公開信息整理,文中觀點分析僅代表個人,無任何不良引導。因國際局勢動態多變,信息會有時效性差異,本人已儘力核實,如有虛假或存疑部分,請立即聯繫進行刪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權和配圖問題,侵刪。請讀者理性判斷,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