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美國總統特朗普推動的「大而美」減稅及支出法案已提交到美國參議院,在已持續逾24小時的「馬拉松式」修正案辯論中,其最終命運仍前途未卜。這項法案計劃延長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通過的企業和個人減稅措施。為彌補稅收損失,法案提議取消對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項目的補貼。
但分析人士警告說,這一舉措將加劇美國在「電氣化競賽」中的劣勢。據美國彭博社7月1日報道,自2000年以來,美國電氣化發展一直停滯不前,能源結構轉型已大幅落後於亞洲。如果新能源項目的補貼遭到取消,美國的電氣化進程將面臨更大的困難,甚至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
美國得克薩斯州的架空輸電線路 彭博社
英國新能源智庫ember上周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電力需求的增長正推動亞洲經濟體大力發展基礎電力設備製造業,越南、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電力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快速提升,電氣化水平的增速已經超過美國。相比之下,美國和歐洲的電氣化水平在過去20多年裡幾乎沒有多少增長。
ember的研究員達恩·沃爾特(daan walter)表示,對於希望發展經濟的國家來說,電氣化是當今「更為重要的競賽」,使用電力不僅有助於提高效率和降低運營成本,電動汽車製造等支持電氣化的行業也比其他行業增長得更快。
英國《金融時報》5月曾報道稱,美國洛基山研究所(rmi)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研究發現,中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已接近30%,而美國和歐盟近些年一直穩定在22%左右。這意味著,中國的電氣化水平已明顯領先於美國和歐盟,「中國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個主要的電氣化國家」。
rmi研究表明,中國電氣化率已經領先於美國和歐盟 《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彭博社分析稱,大多數亞洲國家都是化石燃料的進口國,因此推動電氣化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已成為這些國家在經濟上的首要任務。作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美國則沒有採取同樣的激勵措施。
然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節節攀升,美國的電力供應正面臨巨大的壓力,設備和人員短缺、監管障礙等因素使得美國難以建設能源供應。
彭博社指出,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計劃取消對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項目的補貼,一些參議員提出的修正案還試圖打擊使用中國組件的新能源項目,這可能會阻礙美國的電氣化進程,甚至導致美國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
沃爾特認為,電氣化滯後將使發達國家錯失良機,「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電力成本。電氣化升級了家庭日常依賴的技術——比如汽車、供暖和控制系統,還帶來了節約。」
美國億萬富翁馬斯克6月29日也在社交平台x上發出警告:「現在正在犯下一個巨大的戰略錯誤,破壞太陽能和電池將使美國在未來變得極其脆弱。」馬斯克稱,如果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得以實施,它將「摧毀美國數百萬個工作崗位」。
美國眾議院已於5月通過「大而美」法案,但參議院6月30日開啟的投票陷入了「拉鋸戰」。據美國廣播公司報道,截至當前,對參議員提出的修正案的投票已持續近24個小時,但法案能否獲得參議院通過依然是個未知數。
報道稱,參議院已陷入「癱瘓」狀態,參議院共和黨領袖約翰·圖恩正在向反對法案的共和黨議員施壓,試圖爭取到通過法案所需的簡單多數支持。
特朗普此前為「大而美」法案設下期限,要求在7月4日美國獨立日之前通過法案。不過,特朗普1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採訪時稱,他願意推遲期限,以確保法案在國會得到通過。他說:「我很想在7月4日完成,但我覺得7月4日完成很難。」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