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5月23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會議指出,要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則完善有關法律規定,構建更加科學嚴謹的食品安全標準特別是強制性標準體系。要進一步推動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變,強化全鏈條監管。要突出重點領域開展專項治理,持續完善食品安全體系。
5月24日,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天津市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成員翟磊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一老一小都是食品安全領域需要重點監管的內容,全鏈條監管的模式結合大數據、大模型技術是未來監管的趨勢。
▲創意配圖 據視覺中國
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將提請審議
對食用油散裝運輸實施許可管理
本次國常會決定,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記者了解到,我國現行食品安全法於2009年頒布實施,並於2015年進行了全面修訂。今年2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徵求意見稿)》,擬對食用油等重點液態類食品散裝運輸實施許可管理,並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通知中提到,為嚴格落實食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規範重點液態類食品散裝運輸行為,防範全鏈條食品安全風險,市場監管總局擬對重點液態類食品散裝運輸實施許可管理。徵求意見稿中提到,國家對重點液態類食品散裝運輸實行許可制度。從事重點液態類食品散裝運輸,應當具有與所運輸食品相適應的交通工具、容器、作業人員和管理制度,並依法取得重點液態類食品散裝運輸准運證明。
翟磊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次修正也是問題倒逼機制形成的,暴露了此前監管的一些盲區。「產業鏈發展要講強鏈、補鏈,食品安全的監管鏈條也需要一個補鏈的過程,讓監管鏈條更加完整。」翟磊認為,不僅是液態類食品散裝運輸,其他各個涉及食品安全的領域都需要這種溯源、補鏈,來更好地保證全鏈條的食品安全。
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孫娟娟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認為,食品安全監管關鍵在於通過制度「補短板」來強化特定環節與特種食品的安全監管。此次修正擬對重點液態類食品散裝運輸實施許可管理,以防範全鏈條食品安全風險。
4月9日,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王綉春在國務院食安辦、交通運輸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多部門共同召開的發布會上,就「食品運輸協同監管工作舉措」回答紅星新聞記者提問。她提到,要持續提高貨車技術水平,加快發展智能化、廂式化、清潔化的貨運車輛,為相關部門明確運輸散裝液態食品的准入條件和技術標準提供裝備保障。還要配合有關部門制定實行運輸准運制度的散裝液態食品重點品種目錄,為實施專車專用提供基礎保障。
▲5月15日,江蘇連雲港執法人員在一家超市檢查 據視覺中國
強化全鏈條監管
結合大數據+ai建立完整溯源機制
本次國常會指出,要進一步推動食品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變,強化全鏈條監管,推進監管重心下沉,嚴格日常監督檢查。要突出重點領域開展專項治理,強化監督抽查結果處理,對發現的問題依法嚴懲、絕不姑息,持續完善食品安全體系。
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意見從食用農產品協同監管、強化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審查、加快建立食品運輸協同監管機制等8個方面提出了21條具體措施。國務院食安辦副主任、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柳軍在發布會上提到,近年來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協同機制不健全、全鏈條監管存在縫隙漏洞等問題,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安全感,亟需建立健全相關制度機制。他還提到,食品安全工作鏈條長、環節多,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整個食品安全。
翟磊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食品安全監管面臨的一大難題在於經營業態不斷出新,不斷地對監管提出新的挑戰,需要監管不斷摸索完善來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另外,食品安全監管涉及眾多環節,監管鏈條長,過程中難免出現推諉扯皮、證據獲得困難等問題,而全鏈條監管、溯源監管能幫助解決這一難題。
翟磊認為,通過全鏈條監管,結合大數據、ai技術,建立完整溯源機制,是未來監管的趨勢。無感監管(通過視頻ai識別、大數據篩查等非現場方式對企業進行智能化、精準化監管)、大數據監管等都可以應用在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中,比如添加劑問題,可以通過圖像視頻採集監控完整供應鏈上的添加劑添加過程,甚至可以通過大模型訓練自動捕捉添加劑添加的行為,
對於國常會上提到的突出重點領域開展專項治理,翟磊認為,一老一小都屬於需要重點監管的領域,也是比較容易出現問題的領域。未成年人食品安全關係著下一代的成長和未來整體的群體健康問題,老年人則面臨著新技術發展下判斷能力不足問題,需要重點關注。
紅星新聞記者 劉亞洲 付垚
編輯 郭庄 責編 魏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