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0月,高合汽車陷入停產風波。一座斥資數十億的智能工廠停擺,車主維權、員工討薪,公司高層一度集體「失聯」。
外界一度認為,這家主打科技豪華、極端先鋒設計的造車新勢力,已經徹底失去了翻身機會。
但2025年5月,一條工商登記信息悄然更新:一家新公司「江蘇高合汽車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1.43億美元,最大股東是來自黎巴嫩的ev electra ltd.,持股比例近70%,法定代表人也換成了黎巴嫩人 jihad mohammad。
根據公開資料,ev electra 是一家位於黎巴嫩貝魯特的電動車公司,創立於2017年。過去幾年,它曾推出過名為 quds rise 的電動跑車,但外界對這家公司並不了解,也未曾在全球主流市場中聽聞其實際量產能力。
這一投資行為本身就很反常:在戰火未平、重建尚未完成的黎巴嫩,資本卻率先「穿越地中海」,精準落到了中國一家剛剛停產半年的新能源車企身上。
這就像是一座廢墟中的人,把一筆命根子的錢,交給了另一個剛塌過的舞台。
新公司、新法人、舊品牌
高合的註冊信息已經變更,法人變成了黎巴嫩人,出資結構則從「華人運通」一家獨大,變成「外資+本土技術方」的組合:ev electra 出資1億美元,華人運通則保留30.2%的股權。根據工商披露,ev electra的出資計劃將在2025年底前完成。
這意味著高合汽車在法律上、組織上,已經不是之前的那家公司了。它在努力保持「高合」這個品牌,但背後的組織架構、控制人、資金來源都已徹底改寫。
據媒體報道,高合的鹽城工廠目前正在申請重新啟動生產前的環評流程,一期產能維持在年產15萬輛左右。與此同時,高合方面也在著手處理歷史遺留問題。
據了解,公司開始主動聯繫曾支付定金但未完成提車的用戶,進行退款處理;部分此前未簽署自願離職協議的員工,也已收到復崗通知。條件是,回來的員工需要接受降薪,網傳工資標準按80%發放。
為什麼是高合?這是很多人不解的地方。
在行業動蕩、價格戰激烈的背景下,曾經燒錢造夢的新勢力們大多已經變得務實,無一例外的都在強調規模、盈利和控制成本。
但高合的故事,從一開始就是一場「審美實驗」:從定價七八十萬的hiphi x,到具備車門投影、「展翼門」、中控大屏矩陣的極致設計,它一直是行業里最不講性價比、最「燒設計費」的選手。

而它的新老闆——ev electra,自己也沒交出過一份完整的交付成績單。
這場交易因此更像是一次「意志性的下注」:ev electra看中了高合的造型、整車平台,還是品牌資產?亦或是看中了某種「中國製造能力+技術資產」的組合?這些都沒有清晰答案。
當然還存在更現實的假設:相較於在歐美建立整車平台,借殼一個原本就擁有完整產線、三電系統、品牌資產的中國企業,要快得多、便宜得多。
但不管哪種可能,結果都是一樣的——jihad mohammad 成為了高合的新主人,拿走了話語權,也背上了風險。
高合這一輪的復工,還遠遠不能定義為「恢復」。它沒有發布新車,沒有重新開始交付,甚至連復產日期也尚未官宣。
它所留下的,是一個在設計上依然先鋒、但市場節奏與主流完全錯位的產品組合;一批分布在全國的門店、渠道,以及懸而未決的車主與員工信任問題。
它所失去的,是品牌曾經建立起的那種「極客+科技+豪華」的形象綁定。如今的消費者對價格、服務、穩定性更敏感,而不是再被「機械美學」或者「門能像鳥一樣開」打動。
對於ev electra而言,這場收購更像是一場雙向試探:它想借中國市場錨定自己品牌的技術與產業落地能力;而高合則試圖用這筆來自戰火邊緣的投資,重新找回市場存在感。
它們之間還沒有形成協同,但已經共同承擔起一場反常的「復活實驗」。
在一個不缺產能、不缺品牌、不缺技術故事的時代,高合是否真的值得這1億美元,需要留給時間去檢驗。但在這個多空交錯、估值難斷的汽車周期中,也許活著就是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