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間二選一怎麼辦?新加坡的政治精英給出明確答案。
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不久前在回答「是否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的問題時表示,新加坡不會選邊站,但如果20年後不得不選邊,新加坡會傾向中國。
【楊榮文:所謂的「國際遊戲規則」,根本上還是用實力來說話】
他的原話是:「新加坡當然不選邊,但若西方一些人一定要讓我們選,我相信今天還是選美國……但如果20年後新加坡要選邊,那麼我們會更傾向於選中國。」
「轉折點何時出現,我無法預測,然而這就是大國政治的現實。」
這位新加坡前外長認為,所謂的「國際遊戲規則」,根本上還是用實力來說話。
如果幾個大國說「這就是規則」,然後他們彼此之間達成一致,那麼這就會成為規則。然而,如果有的大國認為「規則變了」,那麼就會出現兩套規則。
【楊榮文:如果20年後不得不選邊,新加坡會傾向中國】
楊榮文的這番言論絕非個人即興發揮,而是根植於新加坡半個多世紀賴以生存的「小國大外交」哲學。
在大國政治的夾縫中,新加坡從立國之初就確立了不選邊站的核心策略——李光耀時代奠定的這一原則,讓新加坡在冷戰風雲和全球化浪潮中始終屹立不倒。
正如楊榮文所言,對新加坡而言,當下天平上的砝碼仍在西方一側。「今天還是選美國」,道出的正是新加坡面對殘酷現實的清醒認知。
遍布南海的軍事基地、航母戰鬥群在西太平洋的常態化部署,以及駐紮在新加坡港口的美軍艦隊。
這些既是美國維繫地區霸權的基石,也是新加坡這個全球貿易樞紐的安全依仗。
【駐紮在新加坡港口的美國海軍部隊】
同時在經濟上,西方市場與資本仍是新加坡無法割捨的命脈,其金融中心地位高度依賴與美元體系的深度綁定。這種依賴不僅是該國的生存所需,更是其發展繁榮的根基。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談到選邊美國之前,楊榮文特意加了一句「如果西方一些人一定要讓我們選……」。
換句話說,新加坡的根本訴求是避免這種非此即彼的生硬選擇,而是維持戰略自主的靈活空間。
至於「20年後傾向中國」的判斷也並非空穴來風,它精準指向了亞太地區乃至國際力量對比中不可逆轉的歷史性變遷趨勢。
經濟層面,中國的影響力正在重塑區域格局——2020年東盟首次超越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近萬億美元。新加坡作為重要節點,對華貿易依存度持續加深。
【2020年東盟首次超越歐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軍事層面,隨著中國國防現代化穩步推進與區域拒止/反介入能力增強,美國在第一島鏈內的傳統軍事優勢正面臨嚴峻挑戰——雙方之間的力量平衡的天平正悄然發生傾斜。
楊榮文設定的「20年」時間框架,既非精確預言,但也非隨意虛指,它反映的是新加坡政治精英對中美博弈大局的判斷。
他們承認美國現有優勢的「存量價值」,同時也清醒預判中國力量增長的巨大慣性。
而這段「20年」的時間窗口,正是新加坡這樣的小國提前布局、調整姿態、積累籌碼的關鍵時期——這趟名為中國的「快車」,上車晚了就沒座位了。
實際上,新加坡高層已經在行動了。上個月22日至26日,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期間與中方領導人舉行會晤。5月組建新內閣並就職總理後,黃循財將中國作為東盟外的首訪國家,足見其對發展對華關係的重視。
【上個月22日至26日,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不得不說,如果不是特朗普的上台,新加坡的政治精英們可能會把「20年」這一時間點往後再推一些。在回答另一個問題時,楊榮文就表示,特朗普給未來按下了「快進鍵」,加速了一個多極世界的到來。
而他沒說的是,特朗普不僅給多極世界的到來按下了「快進鍵」,也給新加坡的轉向布局按下了「加速鍵」。
今年4月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後,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在一次講話中便發出警告稱:過去數十年的好日子,現在已經快到頭了,希望「所有新加坡人清楚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情」。
他表示,過去長期穩定運行的國際經貿體系,正是讓新加坡能夠迅速走出每一次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然而這樣的外部環境如今正瀕臨崩潰,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本質上是放棄原本的國際經貿體系,而長期得益於此新加坡將受到巨大的衝擊。
李顯龍的表態,直接反映在新加坡政府的經濟預測數據上:「對等關稅」宣布後,新加坡下調了今年的gdp增速預測,從1%~3%降到了0%~2%,同時強調不排除出現負增長的可能。
20年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重要的不是時間,而是新加坡以及其他識時務的東南亞國家,要提前系好安全帶,預防來自美國的更多衝擊,同時做好隨時搭上中國「快車」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