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觀律鳴法
編輯 | 翊星辰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美國與印度之間談崩了,很快就要到7月9日了,特朗普政府一邊說要對沒有達成協議的170多個國家發信函,告訴他們即將要承受多少關稅。
另一邊又說有很多國家與美國「接近達成協議」了,而這其中就包括印度。
但在7月4日那天,印度宣布要對部分美國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而且還站在了金磚峰會上,從他的言行舉止來看,印度和美國就是談崩了。
印度不滿美國
美國要求印度全面開放農業市場,大豆、玉米、乳製品全部在列,還要放開轉基因作物的進口審批,印方立場很明確,不能碰農業。
因為這不是簡單的市場准入問題,而是7億印度農民的飯碗,是莫迪政府最不能觸碰的選票根基。
三年前的農民抗議事件,仍然是莫迪內閣揮之不去的陰影。那場抗議幾乎讓整個北方邦陷入癱瘓,最後不得不撤回改革法案,才換來局勢平靜。
這一次,誰都清楚,一旦再次讓步,政治後果不堪設想,但美國可不管你那麼多,美國的農業出口商已經等了太久,他們要市場,要關稅減免,要規則透明。
美國也在國內面臨選戰壓力,需要一個「貿易勝利」,於是,談判桌上,美國不斷加碼,甚至提出將環境標準、勞工法規納入協議框架。
印度直接拒絕,莫迪認為這不是貿易談判,而是政治勒索。
而工業關稅問題,更是談不攏的死結,印度希望美國取消對其鋼鐵和鋁製品的高額關稅,這些關稅每年讓印度製造業損失超過10億美元。
可美國反過來要求印度先削減對美汽車和酒精飲料長達150%的進口稅,印度自然不肯讓。莫迪政府把「製造印度」當作核心國策,這兩年大力扶持本土工業,尤其是鋼鐵、汽車這類支柱產業。
美國開口要減稅,印度就得放棄市場保護,等於親手把自家工業拱手交出。誰都知道,這種買賣,政客簽不了,選民也不會答應。
美印談崩,其實早有預兆,只是沒想到會這麼徹底。
莫迪想要依靠「金磚」
7月6日,巴西金磚峰會如期舉行,莫迪準時出現在會場,臉上沒有太多表情。那是他此行的第四站,前面已經繞了一圈非洲和拉美,比如迦納、特立尼達、阿根廷、納米比亞。
一圈走下來,媒體說他在搞「外交孤注一擲」,可莫迪不在乎,他要的不是過程,是結果。
莫迪曾公開表示,金磚國家是一個促進「全球南方」國家合作的重要平台,有助於建立「平衡的多極化世界秩序」。
他希望印度將藉此行加強與「全球南方」的友誼紐帶,深化在金磚國家等多邊平台上的合作。
不過這能否讓美國感到有壓力,還需要持續關注情況。
從莫迪的舉動來看,現在印度的壓力不是一般的大,印度政府也不是一般的焦慮。
從7月9日開始,美國的關稅刀子就要落下,印度出口商最先感受到寒意,孟買港口的紡織品訂單已經出現退單,海產品出口商也在緊急尋找替代市場。
印度出口協會估算,今年下半年出口額可能縮水12%以上。而這些行業,恰恰是印度就業的主力。莫迪政府最擔心的,其實不是美國的關稅,而是國內的社會穩定。
如果大批工廠關停、農民收入減少、失業人口激增,那麼再多的外交勝利,也難以掩蓋經濟的真空。
這一次談崩,其實暴露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印度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定位,越來越尷尬了。
莫迪政府壓力大
美國要的是一個「順從的市場」,印度偏偏要當一個「獨立的玩家」。可問題是,印度並沒有中國那樣的產業鏈支撐,也沒有沙特那樣的能源籌碼,更沒有俄羅斯那樣的博弈空間。
唯一能倚仗的,是人口紅利和戰略位置,但這些,在關稅面前,並不值錢。更何況,印度的戰略迴旋餘地,比外界想像的要小得多。
「戰略自主」的口號喊得震天響,外交孤立的現實卻逼得莫迪不得不四處出訪。
印度已經正式向世貿組織提起申訴,指控美國違反最惠國待遇原則。與此同時,財政部也在制訂一份針對美國產品的報復性關稅清單,預計將在7月底公布。
可這是不容易能做到的,世貿組織早已喪失仲裁權威,美國更是動輒拒絕執行裁決。印度提起申訴,更像是在告訴國內選民:「我們不是認輸」的姿態。
莫迪能否如願,就能看他的本事了。
信息來源:
試圖打破談判僵局,美預告將確定多國關稅稅率 北晚在線 2025-07-05 08:09
金磚峰會在即,莫迪表態:金磚是重要平台 觀察者網 2025-07-03 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