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華早報》7月4日報道,在中歐關係面臨調整的當口,歐洲希望在製造業領域,中國能拉一把。
來自法國埃塞克商學院亞洲項目主任菲利普·勒科爾表示:「中國過去從歐洲獲得了投資和技術轉讓,如今是否能反過來,推動歐洲再工業化,以中資參與的方式?」
這句話聽似中肯,實則道出了歐洲當前的深層焦慮:在自身製造業陷入困境之時,他們不再滿足於與中國平等競爭,而是寄希望於中國出手幫一把。而這種所謂的幫一把,不只是希望在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幫助,還希望中國能讓一讓歐洲,因為歐洲競爭不過中國。
歐盟和中國國旗
中國製造業的發展路徑,歐洲的確扮演過重要角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向中國出口了高端設備和工業技術。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歐洲企業在數控機床、自動化、化工機械、電力系統等領域為中國提供了系統性的裝備支持。
此外,ISO質量管理體系、歐盟環保標準等,也成為中國企業邁向高端製造的入場券。
標誌性的就是,歐洲車企通過合資形式,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不僅帶來了整車生產技術,還把成熟的供應鏈管理、品牌建設理念一併打包進來。
像大眾、標緻雪鐵龍、寶馬、賓士這些品牌,無不是在中國遍地開花。
但是,當年歐洲不是出於慈善才幫助中國的,而是瞄準了市場紅利和低成本優勢,通過投資換技術、換利潤。
這是一場雙向互利的合作,不是說誰欠了誰,誰又該向誰報恩。
大眾在中國大獲成功
如今歐洲製造業陷入停滯,想要中國反向幫忙,當然可以,但首先得接受一個現實:在競爭中站不住的產業,不靠市場說話,靠求情是救不活的。
問題的關鍵,本就不是中國是否願意幫,而是歐洲本身的心態已經發生了轉變。
,歐洲越來越傾向於用防禦型的思維看待中歐合作,不斷設置貿易壁壘,限制中國電動汽車、光伏設備、通信產品進入市場,說到底,是怕競爭。
歐洲想要的,其實是留在舒適圈裡,希望中國讓出一些空間,最好是能提供就業、帶動產業,但市場留給歐洲企業。
這種既要又要還要的思維,本質上就是把過去那種高高在上的優勢地位當成了慣性,希望中國在產業上主動剎車,為歐洲讓行。
這既不現實,也不公平。
BYD 汽車
中國與西方,在幾十年時間內進行了商業上的廣泛合作,確實是事實,但這是生意合作,不是誰對誰的施捨!
依賴於這期間的合作,西方包括美國、歐洲、日韓,掙到了全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筆財富。將之說成是對中國的援助甚至施捨,是無恥的偷換概念。
中國製造業能在短短几十年實現騰飛,靠的不是誰幫了我們,而是在全球競爭中逼出來的能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車企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彎道超車。
當年中國歡迎歐洲車企進入中國市場,如今輪到中國車企走進歐洲市場,怎麼就這了那了的?
這不是誰吃掉了誰,而是產業規則下的自然更替。
歐洲如果正視現實,就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擁抱這場新的工業革命,而不是靠設置壁壘,以尋求繼續留在舒適圈。
保護主義只能帶來一時喘息,卻無法帶來真正的復興。
真正的問題,並不是中國太強,而是歐洲怕競爭。
歐洲沒有走過近代中國走的路,也就不明白,中國製造業給歐洲上上強度,其實就是在幫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