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將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中方這邊已經確定,將由高層率代表團參會,同時還順道對埃及進行正式訪問。
這次在巴西舉行的峰會,還是比較特殊的。
首先就是中俄都不是由領導人出席參會的。巴西方面已經透露,中方給出的理由很合理,即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中巴領導人已經實現了兩次會晤。一次是去年年底的g20峰會,一次是今年5月在中國舉行的中國和拉美共同體論壇。
這兩次會面,可以說已經解決了中巴雙邊關係的所有核心議題,所以秉持著在外交領域質量優於頻次的原則,中巴一致同意短期內不必重複會晤。
(印度總理莫迪)
至於俄方這邊,則是擔憂巴西作為海牙刑事法院的簽約國,無法在安全領域給予普京總統保護,所以決定由外長拉夫羅夫赴現場出席會議,而普京則僅通過視頻方式參會。
此外,埃及總統因為中東緊張局勢取消了行程,土耳其和墨西哥作為特邀嘉賓,將由外交部官員率領代表團參會。
對於每個國家來說,外交行為都需要服務於國家利益,各國會根據議題的緊急程度、國內政治需求等動態調整參會方式,這其實體現出的是國際外交的成熟和務實。所以以上這種情況,都是在合理範圍之內的。
然而不尋常的是,一向對金磚、上合等事務持消極態度的印度這邊,這次反倒積極起來了。
日前,印度金磚國家代表團成員拉維在接受採訪時就透露,印度總理莫迪早早就定下了赴巴西參加金磚峰會的行程。此次訪問,也是印度對「金磚國家團結的一種表達」。
事實上,對於莫迪來說,這次之所以如此積極,主要有兩點原因。
首先就是為明年自己當主辦國鋪路。
印方代表在採訪中特意提到,明年印度將接手巴西成為金磚的輪值主席國。一般來說,下一屆主辦國往往都非常積极參加當屆會議,這樣才能和成員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用自己的參與度,換明年別國對印方的響應度。
再加上過去印度總是在金磚、上合內部耍小性子,不簽署聯合聲明等等,所以印方現在只能通過「先投入後收穫」的策略,向中俄、巴西、南非等成員國釋放合作誠意,避免明年主辦時出現成員國參與度不足的尷尬。
同時莫迪在自己的第三任期內,也需要展現出所謂「全球大國領袖」的形象,所以能否成功主辦明年的峰會,將直接關係其在國內的政治聲望。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金磚峰會)
其次,就是趁著中俄元首都不在場,印度這次想在金磚當一次「老大」。
印方代表是這樣說的,在中俄領導人都缺席的背景下,莫迪此次參會,就給了印方一個和「全球南方」國家領導人接觸的機會,印度可以通過關注實際問題,來填補中俄留下的空白。
過去,印度一直就想在「全球南方」國家當中當領頭羊。從尼赫魯時期開始,印度就以所謂的「第三世界領袖」自居,這也成了印度當代外交的精神圖騰。之後蘇聯解體印度失去戰略支點,需要重新定位自身價值,隨即其又將「全球南方代表」作為人設,以此來衝擊中美主導的國際秩序壓力。
如今中俄領導人都缺席金磚峰會,那麼莫迪在金磚議程設置上就獲得了更大的空間,若是能聯合其他國家,甚至有望在峰會宣言中推動寫入符合印度立場的條款。此外,通過各種非正式場合拉攏巴西、南非等,還能分化金磚內部對華合作共識,可以說,這是印方重塑自身影響力的大好時機。
但現實情況是,印度的影響力存在天花板。
印度外長蘇傑生在此前的金磚外長會上公開宣稱無意削弱美元,並單方面刪除了聯合公報中「反制美國關稅」的條款。這一做法,實際上已經和「全球南方」國家的共識相悖了。
再加上印方缺席已經成為常態,對金磚以及其他成員國缺乏基本的尊重,這些因素都註定了印度無法成為左右金磚決策的主要因素。
(蘇傑生公開反對去美元化)
而中方這邊,在金磚機制中的核心地位,不是由領導人是否出席峰會決定的,而是源於我國的綜合國力和長期戰略投入。
現階段,中國已經成為了金磚國家中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也是其他金磚國家的最主要貿易夥伴,這種經濟的依賴性,並不是由一次峰會決定的,而是由市場規律和產業互補性決定的。所以即使元首未出席,中國和各國的經貿合作框架仍會按照既定的節奏推進。
總的來說,元首出席峰會固然能強化象徵意義,但金磚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更依賴成員國的實際貢獻與機制的成熟度。中國作為金磚機制的「發動機」,無論是經濟輻射力、制度創新力還是全球治理話語權,都已經形成了超越個體參與的系統影響力。
因此,即便這次峰會由高層代表參會,中國仍能通過政策協調、項目落地、戰略溝通,推動金磚合作向更高水平發展,這正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重實效、謀長遠」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