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越來越多的人在退休之後,還有很長的生命可以度過。但是,對於那些只有閨女沒有兒子的家庭來說,晚年的生活並不總是一帆風順。
莫言說過:人到晚年,退休之後,只有閨女沒有兒子的家庭,養老往往會出現這三種問題!
親情距離感較強
傳統文化觀念中,兒子是親人中親近度最高的,他們有繼承父業和照顧父母的義務。而閨女雖然也很孝順,但由於性別不同,在社會觀念中是會與父母比較疏遠的。

還是與兒子有差異。這使得只有閨女的老人家,在生活照料上難免會感受到一定的親情距離感。
傳統文化中,兒子是「外援」,是家族延續血脈的責任人,而女兒則是「內助」,嫁入別人家後責任不同。女兒結婚生子後,主要身份轉變為妻子和母親,對原生家庭的責任感相對降低。
而兒子生育後,身份定位基本不變,對原生家庭的責任感持續。兒子對父母的親緣關係直接,情感紐帶強;而女兒對父母的親緣關係需要通過婆家媳婦的身份進行,存在一定的隔閡。
女兒需要在婆家和原生父母之間協調關係,如果婆媳關係不佳可能會影響女兒對父母的親情表達。

女兒在生活照料上能力相對有限,難以長期獨自承擔父母的養老責任,需要藉助婆家支持。「閨女不如兒子」的傳統觀念,也會使只有閨女的父母產生一定的失望和隔閡感。
照料質量難免有待提高
閨女雖然也很用心,但由於她們同時還要承擔家務和帶孩子的責任,在照料老人方面難免會分心。這就使得老人家在生活質量和醫療保障方面,可能難以得到最佳狀態的照料。
在傳統文化影響下,兒子被視為家庭的後繼者,是父母在老年依靠的對象;而女兒則主要負責成家後為夫家服務。
這樣的性別角色觀念會使得只有女兒的家庭在心理上沒有安全感,擔心老年無依。
傳統社會中兒子為父母養老是更受認同的,女兒承擔這一角色會面臨更多社會輿論壓力。缺乏社會支持也會影響照料質量。
女性經濟地位和收入相對較低,承擔全部養老費用的經濟壓力也可能影響照料質量。
心理依賴感不足
兒子對父母來說,是親情和心理依靠的重要支柱。但閨女卻需要平衡多個角色,既要照料父母,也要照料自己的家庭。
這就使得老人家在心理上難免會感到依靠對象不足,從而產生一定的心理不安全感。在傳統文化觀念影響下,兒子被視為家庭的延續,是父母在老年依靠的對象。

沒有兒子意味著沒有這一重要的心理依靠。
而女兒在傳統觀念中主要是出嫁他人,為他人服務,不被視為長輩心理依靠的對象。
但這並不意味著只有閨女的家庭在養老時一定心理依賴感不足。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依賴感的形成更多地取決於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程度和互動質量。
只要家人之間感情深厚,彼此尊重和支持,那麼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都可以成為父母心理上的依靠。
父母長期堅持傳統觀念,認為女兒不能成為心理依靠。這會使女兒在心理上感到被忽視和不被信任。父女關係疏遠,缺乏親密互動。長期分離或溝通不良會影響依賴感的形成。

女兒生活重心不在家庭,如工作繁忙、婚後與公婆同住等情況下,無法長期陪伴照料父母。家庭經濟條件差,女兒承擔不起父母的養老費用。這會使父母在物質上感到不安全。
以上三點,都是只有閨女沒有兒子的家庭在養老過程中很容易面臨的一些隱患。這也正是為什麼莫言在其作品中多次提醒,人到老年,最好還是有一個可靠的兒子在身邊。
這不僅可以彌補上述三方面的不足,也更有利於老人家在晚年生活的心理和生活質量得到最佳保障。
但以上的分析大多基於傳統的社會文化,在當代,越來越多的女兒肩負起贍養父母的責任,摒棄了舊時「養兒防老」的觀念。

儘管有一些重男輕女的觀念依然盛行,比如只給兒子買房買車等,但總的趨勢是好的,也希望各位父母們對自己的閨女放心,她們也可以成為你們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