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解封的一紙禁令,究竟對日本產生了何種影響,竟然讓日本產生了想要擺脫對中國依賴,甚至是「和中國分庭抗禮」的想法。
最近,中國海關總署發布公告,中國已恢復部分日本水產品進口。本次解禁並不是中國對日本核污水排海問題的態度鬆動,而是基於科學檢測後的決定。
(中國恢復部分日本水產品進口)
中方對日本水產品進行了長時間的環境監測,得出的結論是:除了福島及周邊十縣,日本其他地區的水產品還是安全的,可放心食用。
當然,這個「放心食用」是有條件的,只要稍微偏離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我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對日本水產品把大門關上,再掛上「請勿打擾」的牌子。
(日本核廢水)
中方解除部分禁令,對於日本首相石破茂來說,這無疑是個值得慶祝的好消息。在他上台後,中日關係有所緩和,中國的這一舉措正好成為他外交成就的一塊獎章。
相比於前任岸田文雄在這方面的屢屢碰壁,石破茂顯然做得不錯。不過,也許他需要意識到,這枚獎章隨時可能被收回,因為主動權仍掌握在中國手中。
中日兩國的關係向來複雜。自石破茂上任以來,他在處理歷史問題上表現出了一些開放姿態,這為兩國關係降溫創造了可能。
(日本首相石破茂)
加之中國外長王毅罕見訪日,這一高調外交行動或許暗示著兩國關係正在走向相對穩定。如果說兩國間的某些經濟議題可以得到解決,水產品禁令的解除則恰似打開緊鎖房門的一把鑰匙。
但也別急著歡呼雀躍,解禁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中方明確表示,要持續對日本水產品實施嚴厲監管。一旦日本方面出現差池,這解禁就可能變成曇花一現。
有分析認為,既然中方依舊掌握主動,那麼日本未來在處理對華關係時,一定會更加謹慎。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中方剛取消了部分日本水產品的禁令後,日方竟然打起了和中國分庭抗禮的主意。
據悉,就在中國逐步收緊稀土出口的大背景下,身為資源匱乏國家的日本竟有了一個「大計劃」:自己搞稀土生產,並且是從海底挖掘稀土礦物質。
(日本海洋開發研究機構「地球」號鑽探船)
日本的目光聚焦在南鳥島附近的海底礦床,那裡估計蘊含著約1600萬噸的稀土資源,儲量令人咋舌。但是,這個計劃也有不少讓人捉急的地方。
首先,那些泥漿中的稀土該如何提煉?這些操作的經濟成本和技術難度,可不是紙上談兵的簡單計算。
其次,計劃推進的速度還受到國際合作的制約,尤其是當日本依賴英國公司提供的管道設備時,萬一延遲交付,整個計劃都會受到影響。
儘管如此,日本對於「自給自足」的稀土夢充滿期待。日本的主流媒體競相報道,彷彿已經在告別「對中國的依賴」。然而,真相是,即便稀土開採成功,日本是否能大規模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實物生產還未可知。
(稀土對現代工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戰略角度來看,中日兩國在資源領域的博弈,每一步都影響全局。這不僅關乎經濟,還關乎外交與政治。從中國恢復日本水產品進口,到日本立志開採海底稀土,兩國的每一個動作都在測試著彼此的忍耐力。
在國際關係中,資源是至關重要的籌碼。而稀土,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維生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日本的這一賭注若能成功,或許意味著不再僅僅是一個資源進口國。
(日本一旦成功,或解決美國的稀土問題)
尤其是在面對美國時,日本可能還會有更多底氣,畢竟美方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眾所周知,如果日本能打通稀土這條路,極有可能得到美方的稀土訂單。或者是讓美方主動放棄對日本的關稅桎梏。
但是如果失敗,那麼前期的投入將全都打水漂,對日本造成的消極影響,不可謂不大。
總的來說,基於日本的實力來看,雖說有向上發展的意識是好事,但也要認清現實,或者是當有一個好的計劃,再去實踐。不要因為中方解除部分禁令,日本就沾沾自喜,準備在其他領域放開手腳大幹一場,和中方分庭抗禮,這不僅是不明智的,而且還極易影響到和中國逐漸恢復起來的經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