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中東地區的消停,最引人注目眼球的變成了美國內政。這個大而美法案,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懂王和馬斯克,繼第一次吵架,雙方和解之後,第二次又在罵罵咧咧,分道揚鑣?今天咱們來說一下這個事。
首先第一個,我們看特朗普的財政政策。大而美這個法案,很有意思,跟他上台之初,所謂傾向於白人中下層藍領階層這個政策,不太一致,就是既要削減精英階層的賦稅,又要削減國家預算。但是這個國家預算砍的是什麼?基礎的食品券和醫療保險等等。根據美國經濟學家的估計,經過醫療的和食品券的削減,減少政府開支,美國的中下層的工人階層,會減少4%的收入。而對精英階層進行減稅之後,精英階層會增加2%的收入。
也就是說,特朗普沒有像人們之前想像的那麼莽撞,認為他是一個為美國藍領階層說話的美國總統,實際上不是。他給美國藍領階層帶來的是什麼?帶來的是工作。他希望通過關稅戰,通過支持以色列在中東打仗,在國際社會上尋求一些摩擦,迫使美元迴流,盡量創造美國中低層藍領的就業機會。但是同時,他安撫精英階層,給精英階層減稅,並且通過對基礎的醫療和食品進行削減政府開支,去節約資金,同時給美國軍方去增加軍費開支。
也就是說,美國特朗普,其實還是傳統的各階層的平衡政策,希望通過關稅貿易戰製造業迴流,給藍領創造工作,給精英階層減稅,降低他們的反感程度,減少國庫的政府開支。馬斯克審理出來的政府開支,美國國防部,一年光吃牛排吃了8億美金,等等各種預算。但是特朗普,他想砍的是什麼?是基本的生活福利和食品券,是對社會中下層更有影響的。
馬斯克和特朗普的分歧,我們可以看出來,馬斯克是真真正正的想提升政府效率,所謂政府效率部,砍的是那些國防部的無聊的預算,砍的是那些國際開發署沒有必要的對外支出等等。但是你看,特朗普砍的是什麼?哈佛大學的教育開支,食品和醫療保障的支出,顯然他還是砍的是中產階級以下的福利。他對國防部的預算沒有興趣,他也可能確實不敢得罪這些人,反而他要增加國防預算支出,這樣的一個相互平衡,所謂各方面權力均衡的一個政策,最終犧牲的是誰?犧牲的是美國必須要對全球展開貿易戰。
那既要降低對基礎生活福利的開支,又要減免對富人的預算,還要增加軍費,這些東西怎麼來的?特朗普想通過貿易戰,從其他國家那盤剝,從其他的國家那裡獲點利益,來平衡本國藍領階層、精英階層的共同利益。他不想從內部去分蛋糕,他想從外邊卡一點蛋糕回來,然後平衡國內的關係,這個是特朗普執政的核心。
那麼這種東西有沒有可能成功,歷史上有沒有機會去實現?就得拼綜合國力。假如美國在國際領域、國際舞台上沒有挑戰者,他可以完成這樣的一個目標,卡其他國家的油,滿足自己的這麼個胃口,其實有可能實現。網傳中美在日內瓦達成了一個什麼晶元換稀土,雙方允許向對方出口民用級的晶元和稀土,等等一系列幕後的交易,來緩和中美關係,他有可能指涉的就是這一點。美國要宰全球而補國內,他不想動國內蛋糕,不想對國內的蛋糕利益進行平衡,想用卡其他國家的這種方式,來解決目前的困境。他繞不開中國,這也是為什麼今年下半年,特朗普可能借抗日戰爭為名義,對華進行訪問。
中美現在要談的有很多,美國要割全球的肉,如何取得中國的諒解,避免割中國,而又能割到其他國家,這可能就是特朗普想來中國的最主要因素。那麼是誰先邀請的誰,是中國先邀請的美國,還是美國先放風準備參加這場會議,不太好說。借這場抗日戰爭為名義,雙方都有台階可下,不存在說誰邀請誰、誰服軟的這些因素,這是中美兩國共同紀念打敗了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80周年,這個由頭上去比較好聽。
所以大家是不是敏銳的感覺到了,最近中美確實有所緩和,但是之前爆出來的消息,中美在公開層面上至少沒達成什麼像樣的協議,中美之間突然一下就緩和了,背後的由頭、微妙之處在哪裡,我們邊走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