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燈、手電筒、蠟燭的一些回憶

2022年10月07日19:58:13 家居 1874

作者:徐靜怡


關於電燈、手電筒、蠟燭的一些回憶 - 天天要聞




關於電燈、手電筒、蠟燭的一些回憶 - 天天要聞


小時候,有時家裡會停電。若是白天停電還好,若是晚上停電,四周圍一片黑漆漆,我次次都會「啊」一聲叫出來,表示自己對這突如其來的黑暗不適應。於是,手電筒就派上用場了。


那時候的手電筒,是銀色金屬外殼的,身子里裝1號電池,頭是類似圓錐的形狀,一打開電源,便發出橘色的光,手電筒的頭還可以調節手電筒照出去的光束的遠近。晚上停電的時候,需要用手電筒,晚上出去散步,走到沒路燈的地方,也可以用手電筒。


那時候,卧室里燈的開關,還不是現在這樣挨著床頭,伸手就能夠著。那時候的老房子里,還是拉繩的燈。那種燈,開關是一個黑色的圓圓的小「盒子」,拴著一段長長的繩子。為了不讓繩子隨風飄,家人經常會在繩子垂下來的一頭系一個重一些的小物品。我們小孩子有時候調皮,拽著玩兒,故意用力重一些,燈繩斷了,燈不能開關了,這時候小孩子心裡總會咯噔一下:萬一大人問起來可怎麼辦?我表哥便立刻問我:「這怎麼辦?」畢竟小孩子,幹壞事後總是充滿忐忑的。我無所謂:「沒事,我去找我爸!」我爸永遠是我干過壞事兒後的救兵——任勞任怨幫我修理還沒有一句批評。爸爸熟練地擰下小黑盒的蓋子,把斷頭的繩子解下來,拴上新的繩子,再把蓋子擰上,只和我們說一句:「輕點拉就行了,沒事兒。」我哥如釋重負,彷彿躲過一劫,我自豪地揚起頭看著我哥:「我說沒事兒吧?」


爺爺家經常為了晚上開燈方便,會把燈繩延長,上半節是塑料蠟繩,下半截栓一段細麻繩,綁在床頭,晚上如果起夜,伸手一拉床頭的燈繩就行了。


我姥姥有一個小一些的手電筒,她晚上起夜,則是在枕邊放一個小手電筒。手電筒,似乎是我們小時候家家戶戶的標配。我記得小學的時候,語文作業上問我們「家電有什麼」,我不止一次地想:手電筒能不能算家電?但是我沒有填過「手電筒」這個答案。後來,姥姥不用手電筒了,用床頭燈


爺爺家的床頭燈,是金屬身子的,底部是一個大夾子,可以夾在床頭上,連接底部和燈托的部位可以彎,燈托那兒垂下來一根繩兒,是開關。那時候的燈泡,永遠是橘黃橘黃的白熾燈,燈泡亮久了,一摸還燙手,所以這種款的燈,還有個燈罩,燈罩像一個帽子,帽子下有兩圈鐵環,可以套在燈泡上,既能防止誤碰燈泡被燙著,也可以不讓白熾燈的光那麼刺眼。


姥姥家的床頭燈,可以算是檯燈了,在我看來,比爺爺家的床頭燈好看多了,隱約姥姥家的床頭燈,是玻璃身子的,主色調是大紅色,透明的。玻璃身子上還有一些小點綴,可好看了。我每次都會目不轉睛地盯著這個檯燈欣賞很久,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摸一摸它光滑圓潤的身子,摸起來有點涼冰冰的,但是不敢隨便拿,這麼好看的燈,在我手裡摔碎了那就太可惜了!


那時候,供電還不像現在這麼穩定,我只記得當時皖維廠自己也有發電站,可以給廠里供電的。好像西區9號樓後面就有變壓器,我小時候第一次見那個嗡嗡作響的東西,不由自主地害怕了一下。所以小時候停電也常見。停電後,應急之物就是手電筒和蠟燭了。


手電筒照著,去家裡放蠟燭的地兒拿出一根蠟燭,用火柴或者打火機把蠟燭點燃,手電筒就可以「休息」了。蠟燭畢竟容易倒,固定蠟燭的方法也很多,用夾子夾著,或者斜著蠟燭的頭,讓火苗在蠟燭頭邊燒一圈,讓蠟液滴在檯子上或者桌子上,趁熱把蠟燭底按上去,等蠟液幹了凝固了,蠟燭底穩了,就可以了。也有時候會找一些小藥瓶,把長的蠟燭插在小藥瓶里。


蠟燭那橙紅橙紅的燭火在黑暗中隨著微風隨著氣流搖搖曳曳,偶爾可以看到燭火的尖尖冒出細細的不易被察覺的一縷燭煙。如果是端起蠟燭走兩步,把蠟燭從一個房間帶到另一個房間,還得小心翼翼,用一隻手遮一下燭火,防止燭火滅了。


來電了以後,我總會迫不及待地把蠟燭吹滅,吹滅後,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蠟燭燃燒的味兒,我還挺喜歡那味兒的。


小時候,我爺爺家有個蠟燭台,具體樣子我忘記了,蠟燭台上可以插三根蠟燭,在我印象中,蠟燭台早已被滴下來的蠟裹得厚厚的了。


後來,爺爺去世了,再後來,我也長大上中學了,有次爸爸和我聊天,說到爺爺家的燭台。我還很不屑:「那個破東西?早就不在了吧,沒啥心疼的。」


我爸無限惋惜地說:「不是哦,那是爺爺在西藏軍區的時候帶回來的,那個可是正宗的藏式燭台,而且還是銀的,可惜家裡用那個太不愛惜了,不然把那個燭台弄弄乾凈,它還是很古樸很不錯的。」



關於電燈、手電筒、蠟燭的一些回憶 - 天天要聞



最憶是巢州

家居分類資訊推薦

修不了空調,買不到書包,關稅對美影響可能在幾個月後真正顯現 - 天天要聞

修不了空調,買不到書包,關稅對美影響可能在幾個月後真正顯現

上個月,美國宣布自5月2日起取消對中國小額包裹免稅政策。日前,美國一家物流行業數據分析平台負責人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就表示,高關稅下美國零售商從國外進口的貨物會越來越少,造成消費者可選擇的商品嚴重短缺,影響美國民眾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美國「貨運浪潮」公司首席執行官 克雷格·富勒:我認為一些大型零售商,...
24萬餘元買的原木傢具貨不對板,消費者起訴獲賠73萬元 - 天天要聞

24萬餘元買的原木傢具貨不對板,消費者起訴獲賠73萬元

00:15華聲在線4月30日訊(文/視頻 全媒體記者 虢燦 通訊員 蔣志強 胡海鵬)花了24萬餘元購買全套傢具,合同約定全部使用桃花心木原木,不能使用其他木材,收貨時卻發現傢具的輔材、面板使用了其他木材,買家認為家居館涉嫌欺詐,起訴到法院要求「退一賠三」。近日,衡陽市蒸湘區人民法院判決,賣家退貨退款並賠償73.14萬元...
中年斷舍離:一場精神的二次發育 - 天天要聞

中年斷舍離:一場精神的二次發育

在東京銀座的精品店裡,我遇見了42歲的山田女士。她正專註地擦拭著僅有的三支口紅,這個動作持續了整整十分鐘。當得知她曾是奢侈品櫃姐時,這個場景的隱喻意義突然顯現——原來真正的精緻,始於對物的敬畏而非佔有。神經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35-55歲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