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法國的森林中,有人發現這樣一個孩子,不會說話,有智力缺陷,不習慣正常的群居生活,對別人不關心,行為更像野獸,身份不詳。
最後,科學家認為,這個孩子可能是2歲左右,就被父母遺棄在森林了。法國醫生伊塔德希望通過再教育,讓這個孩子成為一個正常的男孩。並給他起了名字「阿韋龍野孩」。
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阿韋龍野孩」的各種表現,就是現在的孤獨症癥狀。
WHO數據顯示,全球約1%兒童確診譜系障礙,50%存在功能性語言缺失,但沉默≠無情感。
腦科學們通過研究發現,孤獨症患者的鏡像神經元系統仍然很活躍,只是激活模式和健康的孩子不一樣,這也導致他們表現得比較沉默,或者溝通比較困難。
我身邊很少有這樣的孩子,所以了解不多,一直也覺得,可能就是極少數。但有次跟朋友去福利院探訪,我才發現,原來,這些「來自星星的孩子」,其實就在身邊,只是我沒有用心觀察到。

朋友跟我說,如果你不細心觀察,可能很難發現,就覺得只是內向吧?其實,有些表現輕微的,可以和正常孩子一起生活,但大多數,是由特殊老師引導的。
那一刻,我忽然覺得,內心一陣疼,原來,孩子的世界,也不盡然都是快樂。
朋友說,別看這些孩子在語言表達上不是很佔優勢,但他們對音樂很敏感,喜歡唱歌、聽音樂,也有「音樂療法」可以幫助他們穩定情緒和改善心情。

我自己平時也很喜歡聽音樂,總覺得,有音樂陪伴,不孤單。原來,這還是一種治療方法。
查閱資料後,我才發現,音樂療法其實很神奇,可以通過音樂的物理、心理和社會效應,改善機體的身體健康狀況。
而且,音樂治療師是有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非常的專業。
那麼,通過音樂的方式,能給這群特殊的孩子,帶來什麼幫助呢?我也做了簡單的整理:
√ 促進感知能力發展(音樂可以提供聽覺、觸覺、運動覺、視覺等多重感覺刺激);
√ 促進注意力發展,幫助鍛煉注意的分配能力;
√ 改善社交能力,幫助建立社交聯繫;
√ 促進語言發展(通過學習音調、節奏和發音),促進語言發展;
√ 緩解焦慮和抑鬱,獲得情感上的放鬆和安撫;
√ 培養創造力和興趣(通過各種音樂活動)。
當然,還是要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才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那麼,遇到這類孩子,我們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首先,拒絕標籤化。
特殊兒童並不是天才,或者低能,大約40%都是智力正常的,只有少數有特殊的才能,比如「雨人記憶力」。

這類兒童的有些行為,可能會讓人感覺疑惑。比如,重複擺弄物品、捂著耳朵尖叫等,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並不是故意為之。
Tips:在福利院我看到一個孩子捂著耳朵大喊大叫,朋友跟我說,這種情況經常發生,不用擔心,老師們知道該怎麼做。
其次,調整溝通方式。
跟特殊兒童接觸時,語言盡量簡單,少說形容詞、具體化的內容。
比如「我可以坐在你旁邊,跟你一起玩嗎?」可以說「我可以跟你玩嗎?」
用簡單的語言,更容易達到溝通效果。
最後,儘可能降低周圍聲音環境。
包括雜訊、電子設備以及說話的分貝,都儘可能降低一些。

特殊兒童對聲音敏感,當你發現,他的情緒不太對勁,或者周圍吵鬧時,盡量幫助降低周圍聲音環境,減少刺激。
枕邊育兒寄語:
這群「來自星星的孩子」,雖然不愛說話,但我們要學會傾聽。就像那句簡單的話「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他們的世界,也會有更多可能性。希望每個特殊兒童,都能得到更好地照顧,儘快融入正常生活,跟我們一起看美麗的世界!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