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長「翻舊賬」,歷史創造道義迴旋鏢?德國是否接得住

2025年07月09日06:22:06 歷史 1724

二戰後的歷史上,德國中國有一處相似,那就是戰後沒有得到統一。35年前,當東德西德統一時,中國送來一個大人情。今天,中國外長王毅在會見德國外長時,重翻了一筆舊賬。這件事中國可以做「初一」,德國可以做「十五」嗎?這既是考驗,也是外交技巧。老軍觀就最近中德的情況進行專門分析。

中國外長「翻舊賬」,歷史創造道義迴旋鏢?德國是否接得住 - 天天要聞

⚡️ 35年前的「無條件支持」:歷史伏筆

1990年兩德統一,國際社會爭論不休。中國頂住西方壓力率先表態:「支持德國人民自主選擇統一」,時任德國總理科爾盛讚中國展現了「大國道義擔當」。這一支持不僅停留在口頭,中國更在外交博弈中為德國掃清障礙,成為當時少有超越意識形態力挺德國統一的國家。

王毅重提舊事的三大現實背景

當前,中美歐三角博弈。美國歐盟加征關稅倒計時(2025年7月9日暫緩期結束),德國急需穩住中國市場。中德貿易額連續9年超2000億美元,每50個德國工人就有1個靠中德貿易吃飯。同時,中國也打出了稀土戰略牌。王毅訪德同步送上「稀土快速通道」禮包,寶馬、大眾等德企獲穩定供應鏈。稀土是軍工和新能源命脈,中國此舉既示好也施壓:「合作共贏,對抗雙輸」。

中國外長「翻舊賬」,歷史創造道義迴旋鏢?德國是否接得住 - 天天要聞

中國的大禮包也不是白送的,因為目前正值台海博弈關鍵期,中國借德國統一案例,將「民族自決」邏輯鏡像反射到台灣問題,要求德國堅守「一個中國」原則,否則等於自毀道義高地。

德國會「做十五」嗎?難拒的陽謀!

德國若在台海問題上雙標,等於否定自身統一的合法性。德外長當場回應「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既是還歷史人情,更為避免國際信譽崩塌。這件事情說白了也是利益捆綁,德國車企30%利潤依賴中國市場,稀土「快速通道」直接卡住產業鏈咽喉。德媒《商報》直言:「對抗中國不符合德國利益」。王毅喊話實為逼德國「站隊」:是當美國附庸,還是做多極化世界的「穩定錨」? 德總理默茨近期在北約峰會拒提中國,已釋放戰略自主信號。

中國外長「翻舊賬」,歷史創造道義迴旋鏢?德國是否接得住 - 天天要聞

當年中國給德國統一的道義子彈,今天成了射向『台獨』的迴旋鏢。」德國若裝失憶——中國市場教做人,稀土通道教做事。德國嘴上承諾「一中」易,行動上抗衡美國難。但中國「歷史+稀土」組合拳,已讓德方明白:台海搞事=自斷財路+自毀人設。這場陽謀,德國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憋著!這件事這件事情也說明一個道理,不管是在國際上還是在單位,堂堂正正的國家和政治精英在做好事、善事和利人利己之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最終的道義和人情是會還的!君以為呢?

中國外長「翻舊賬」,歷史創造道義迴旋鏢?德國是否接得住 - 天天要聞

「老軍觀」,軍事研究員、研究生導師,以30多年媒體編審經驗講述新史記。所有文章堅持原創,主要聚焦軍隊統帥人物和事件,主推 《跟朱德學修身》等欄目頻道,從周一至周五交替輪值黨史軍史文章和國際時評。按照平台規則,只有您加關注之後才能義務推送!相信專業的視角會帶給你不一樣的認知,您的支持就是我們不斷更新的動力!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一心為公的教員 - 天天要聞

一心為公的教員

教員始終秉持著"天下為公"的崇高理想,如同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那般,將拯救黎民百姓視為畢生使命。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以他的才學與家世,本可安享優渥生活,卻毅然選擇了荊棘遍地的革命道路。
太子朱標38歲猝死真正原因,並非患病,而是朱元璋氣的 - 天天要聞

太子朱標38歲猝死真正原因,並非患病,而是朱元璋氣的

明太祖朱元璋這輩子最得意的,不是打下大明江山,也不是制定《大明律》,而是生下了長子朱標。這個從娘胎里就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幾乎承載了朱元璋對理想治國者的全部想像。可惜命運弄人,38歲突然暴斃,留下一堆未解之謎,也讓明朝初年的政治格局徹底改寫。
房偉:在歷史的褶皺之處發力 呈現戰爭橫截面 - 天天要聞

房偉:在歷史的褶皺之處發力 呈現戰爭橫截面

蘇州大學教授房偉既是一名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高校教授,也是一代批評家中的佼佼者,同時還是一名相當高產的文學創作者,曾獲茅盾文學新人獎、百花文學獎、汪曾祺文學獎、紫金山文學獎等。 談及同事房....
全魔亂舞:歷史飯圈化背後的情緒價值 - 天天要聞

全魔亂舞:歷史飯圈化背後的情緒價值

最近幾年,互聯網上出現非常明顯的歷史朝代飯圈化現象!這樣的風潮到底是從何而來,有哪些好處和值得警惕的弊病呢?在貼吧和天涯的時代歷史飯圈已初具雛形早在抖音、小紅書和B站出現前,廣大網民主要靠各種論壇和貼吧,維持著社交和日常分享功能。